套装二册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学(第11版)李玖瑾等译

套装二册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学(第11版)李玖瑾等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学
  • 犯罪防控
  • 心理学
  • 李玫瑾
  • 李玖瑾
  • 犯罪心理研究
  • 修订版
  • 教材
  • 学术
  • 警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色天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01308
商品编码:28544901518
开本:1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书号 ISBN 978-7-5653-0130-8

条码 9787565301308

作者 李玫瑾

定价 ¥58.00

开本 16开1

装帧 平装

版印次 2/10

分类 犯罪研究

发行 公开

出版 2017年12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共分13部分,论述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险心结、意结类犯罪心理等内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作好犯罪预防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作者),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作者)
定价: ¥98.00
免运费详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8月1日)
装: 57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8412655
条形码: 9787518412655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深度解析人类行为的复杂迷宫:精选心理学与犯罪学著作导览 本书系精选一套专注于人类心智深层结构、异常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控制策略的权威著作集锦。它汇集了从经典理论构建到现代实证研究的前沿洞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用以理解何为“犯罪”,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防御体系。 第一部分: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经典心理学原理的重塑与应用 本卷首先聚焦于心理学领域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日常的决策、情感反应乃至偏差行为?我们深入探究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流派的基石理论,并着重探讨这些理论在解释非典型社会行为中的潜力与局限。 1. 认知机制与决策偏差: 我们审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信念和做出选择。重点分析认知负荷、启发式思维以及确认偏误如何无形中影响个体的判断过程。理解这些内在机制,是洞察那些看似“不合逻辑”行为的第一步。例如,一个复杂的金融欺诈案件,其根源可能在于受害者对高回报的过度乐观认知,而非简单的信息缺失。本部分将详尽拆解这些心理捷径如何成为社会脆弱性的潜在入口。 2. 情绪光谱与社会互动: 情绪是驱动行为的强大引擎。本书深入剖析恐惧、愤怒、内疚、羞耻等核心情绪在大脑中的生理基础和功能作用。我们特别关注情绪调节能力(Emotional Regulation)的缺失或功能失调,如何直接关联到冲动控制的障碍,从而增加暴力或反社会倾向的风险。通过对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探讨,读者将看到童年早期人际关系的质量,如何铸就成年后处理冲突和建立信任模式的蓝图。 3. 人格结构的演变与稳定: 本部分致力于描绘人格的复杂图景。基于大五人格模型(OCEAN)的实证研究,我们解析特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墨于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的诊断标准、发展轨迹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深远影响。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症状,而是力图理解这些结构性障碍背后的发展生态学因素——基因倾向与环境压力的复杂交织。 第二部分:异常行为的科学解读——从动机到干预的跨学科视野 在掌握了基础心理学工具后,本书的视野转向那些挑战社会秩序的极端行为。我们摒弃简单化的道德谴责,转而采用严谨的科学分析框架,力求探寻异常行为的深层成因和预防策略。 1. 犯罪行为的心理生态学模型: 犯罪绝非单一因素的结果。本研究群集采纳生态系统视角,分析个体(生物学易感性)、微观环境(家庭、同伴群体)和宏观环境(社会经济压力、法律环境)如何协同作用,将特定风险转化为实际的越轨行为。我们特别引入了发展性犯罪学(Developmental Criminology)的观点,追踪个体生命周期中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动态变化。 2. 动机、意图与责任界定: 在法律和伦理的交叉点,理解“犯罪意图”(Mens Rea)至关重要。本书细致区分了激情犯罪、预谋犯罪以及因病理状态下的无意识行为。通过对决策理论在犯罪情境中的应用,我们探讨如何在司法过程中更精准地评估行为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包括对冲动性、攻击性控制阈值以及情境诱发因素的深入剖析。 3. 心理评估与风险预测的科学性: 面对高风险个体,有效的干预依赖于准确的评估工具。本部分评述了当前主流的风险评估工具(如HCR-20等)的信效度,并探讨了预测模型中潜在的伦理陷阱与偏见。我们强调,预测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动态的管理策略,旨在通过早期识别和靶向性干预,最大化社会安全。 4. 矫正与康复心理学的实践前沿: 最终目标是有效预防和降低再犯率。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基于实证的矫正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处理反社会思维模式中的应用、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在特殊人群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基于修复性司法的心理学基础的探讨。我们评估了不同干预措施对不同类型犯罪者群体的有效性差异,强调“个体化矫正计划”的必要性。 总结: 本套著作群超越了对“恶人”的猎奇式描述,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科学、富有同情心的知识框架。它要求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社会控制机制,理解人类心智的脆弱与韧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具预防性和理解性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操参考。无论是心理学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法律从业者,还是对人类行为本质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将从这套深入的探索中获益良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场智识上的冒险。它并没有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将犯罪心理学描绘得神秘莫测,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了犯罪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从众心理与犯罪”的分析,它揭示了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是如何放弃独立思考,甚至做出违背自己良知的行为的。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社会事件,不禁思考,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下,个体的选择有多大的自由度?书中还探讨了“认知偏差”在犯罪决策中的作用,比如“确信偏误”、“幸存者偏差”等,这些概念的引入,为理解犯罪者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我发现,犯罪者并非都是“非正常人”,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特定思维模式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罪犯,更有效地进行心理矫治,从而为社会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解码。它让我不再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评判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而是尝试去理解,在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和成长轨迹。书中关于“童年创伤与成年期犯罪”的论述,让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遭受忽视、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可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而这些伤痕,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演变成扭曲的认知和行为,最终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内心充满了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加害者复杂经历的某种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矛盾但真实的情感体验。书中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裁,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家庭教育,关注社会环境的改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犯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未来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采用了沉静而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有力的书名,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研究性。拿到书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感。翻开目录,内容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的介绍到具体犯罪案例的分析,层层递进,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犯罪心理学这一复杂学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经典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深度,这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犯罪动机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心理根源,例如童年经历、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分析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犯罪心理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手段的介绍也相当详实,这让我看到了犯罪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刑事侦查、心理矫治等方面,它能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专业书籍,其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内涵,都让我对作者和译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社会现象解析手册”。它用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犯罪心理的方方面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的讨论,它详细阐述了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不同人格特质,是如何与犯罪行为产生关联的。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潘多拉魔盒”。书中还用大量的案例来佐证理论,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合实际,既有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也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更能体会到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章节,它揭示了如何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来构建出犯罪者的心理模型,这对于刑事侦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犯罪,不仅仅是了解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行为者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的动机和驱动力。它是一本能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好书,让我对犯罪心理学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一步步解开犯罪的迷雾。它不像那些耸人听闻的推理小说,而是以一种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暗流。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反社会人格”的描述,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类人群脸谱化,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了他们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约束的情况下,实施令人震惊的行为的。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并非所有犯罪都是出于一时冲动,很多时候,它们是经过一种扭曲的逻辑推演,是某种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在分析时,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关键的心理线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对书中关于“犯罪现场重建”的章节也颇感兴趣,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和细节的分析,来推断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这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理博弈。虽然这是一本专业书籍,但作者的语言表达并没有过于晦涩,反而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一种知识带来的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