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书号 ISBN 978-7-5653-0130-8
条码 9787565301308
作者 李玫瑾
定价 ¥58.00
开本 16开1
装帧 平装
版印次 2/10
分类 犯罪研究
发行 公开
出版 2017年12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共分13部分,论述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险心结、意结类犯罪心理等内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作好犯罪预防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作者),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作者)
定价: ¥98.00
免运费详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8月1日)
装: 57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8412655
条形码: 9787518412655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场智识上的冒险。它并没有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将犯罪心理学描绘得神秘莫测,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了犯罪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从众心理与犯罪”的分析,它揭示了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是如何放弃独立思考,甚至做出违背自己良知的行为的。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社会事件,不禁思考,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下,个体的选择有多大的自由度?书中还探讨了“认知偏差”在犯罪决策中的作用,比如“确信偏误”、“幸存者偏差”等,这些概念的引入,为理解犯罪者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我发现,犯罪者并非都是“非正常人”,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特定思维模式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罪犯,更有效地进行心理矫治,从而为社会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解码。它让我不再仅仅从道德层面去评判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而是尝试去理解,在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和成长轨迹。书中关于“童年创伤与成年期犯罪”的论述,让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遭受忽视、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可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而这些伤痕,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演变成扭曲的认知和行为,最终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内心充满了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加害者复杂经历的某种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矛盾但真实的情感体验。书中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裁,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家庭教育,关注社会环境的改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犯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未来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采用了沉静而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有力的书名,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研究性。拿到书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感。翻开目录,内容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的介绍到具体犯罪案例的分析,层层递进,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犯罪心理学这一复杂学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经典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深度,这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犯罪动机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心理根源,例如童年经历、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分析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犯罪心理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手段的介绍也相当详实,这让我看到了犯罪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刑事侦查、心理矫治等方面,它能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专业书籍,其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内涵,都让我对作者和译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社会现象解析手册”。它用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犯罪心理的方方面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的讨论,它详细阐述了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不同人格特质,是如何与犯罪行为产生关联的。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潘多拉魔盒”。书中还用大量的案例来佐证理论,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贴合实际,既有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也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更能体会到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章节,它揭示了如何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来构建出犯罪者的心理模型,这对于刑事侦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犯罪,不仅仅是了解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行为者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的动机和驱动力。它是一本能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好书,让我对犯罪心理学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一步步解开犯罪的迷雾。它不像那些耸人听闻的推理小说,而是以一种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暗流。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反社会人格”的描述,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类人群脸谱化,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了他们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约束的情况下,实施令人震惊的行为的。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并非所有犯罪都是出于一时冲动,很多时候,它们是经过一种扭曲的逻辑推演,是某种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在分析时,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关键的心理线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对书中关于“犯罪现场重建”的章节也颇感兴趣,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和细节的分析,来推断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这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理博弈。虽然这是一本专业书籍,但作者的语言表达并没有过于晦涩,反而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一种知识带来的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