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訂版)
書號 ISBN 978-7-5653-0130-8
條碼 9787565301308
作者 李玫瑾
定價 ¥58.00
開本 16開1
裝幀 平裝
版印次 2/10
分類 犯罪研究
發行 公開
齣版 2017年12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齣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共分13部分,論述瞭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險人格、反社會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險心結、意結類犯罪心理等內容。見解獨到,論述深刻,對於作好犯罪預防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
萬韆心理.犯罪心理學(第11版)
柯特·R.巴托爾(Curt R. Bartol) (作者), 安妮·M.巴托爾(Anne M. Bartol) (作者)
定價: ¥98.00
免運費詳情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第1版 (2017年8月1日)
裝: 576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8412655
條形碼: 9787518412655
本書旨在用心理學的觀點探討犯罪問題,整閤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近期新案例,全麵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本書涉及犯罪行為的界定與分類;犯罪行為的發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學習和情境因素;攻擊和暴力行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異常人格的犯罪行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為;傷害、殺人和傢庭暴力;校園暴力;職場暴力;恐怖主義行為;性侵害行為;侵財犯罪行為;跟蹤騷擾行為;網絡欺詐行為;藥物濫用與犯罪等內容。本書體係完整、內容豐富、材料新鮮,多元包容,是一本難得的犯罪心理學佳作,可供公安、檢察、法律、司法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采用瞭沉靜而深邃的藍色調,搭配簡潔有力的書名,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專業性和研究性。拿到書後,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廉價感。翻開目錄,內容編排邏輯清晰,從基礎概念的介紹到具體犯罪案例的分析,層層遞進,讓人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犯罪心理學這一復雜學科。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經典案例,既有理論高度,又不乏實踐深度,這對於我這樣想要係統學習犯罪心理學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料。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犯罪動機的章節,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犯罪行為産生的深層心理根源,例如童年經曆、社會環境、個人性格等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這些分析非常有啓發性,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犯罪心理的評估方法和乾預手段的介紹也相當詳實,這讓我看到瞭犯罪心理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刑事偵查、心理矯治等方麵,它能夠提供科學的指導和依據。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研究的專業書籍,其嚴謹的態度和豐富的內涵,都讓我對作者和譯者充滿瞭敬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社會現象解析手冊”。它用非常冷靜、客觀的視角,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犯罪心理的方方麵麵。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人格特質與犯罪傾嚮”的討論,它詳細闡述瞭外嚮性、神經質、開放性等不同人格特質,是如何與犯罪行為産生關聯的。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點,思考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可能存在的“潘多拉魔盒”。書中還用大量的案例來佐證理論,這些案例的選取非常貼閤實際,既有耳熟能詳的大案要案,也有一些不太為人所知但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更能體會到犯罪心理學的應用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犯罪心理畫像”的章節,它揭示瞭如何根據犯罪現場留下的綫索,來構建齣犯罪者的心理模型,這對於刑事偵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犯罪,不僅僅是瞭解行為本身,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行為者的內心世界,去探尋那些隱藏的動機和驅動力。它是一本能啓發思考、拓展視野的好書,讓我對犯罪心理學這一學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這本書對於我而言,是一場智識上的冒險。它並沒有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將犯罪心理學描繪得神秘莫測,而是以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剖析瞭犯罪行為背後錯綜復雜的心理因素。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從眾心理與犯罪”的分析,它揭示瞭在群體壓力下,個體是如何放棄獨立思考,甚至做齣違背自己良知的行為的。這讓我聯想到瞭一些社會事件,不禁思考,在特定的社會氛圍下,個體的選擇有多大的自由度?書中還探討瞭“認知偏差”在犯罪決策中的作用,比如“確信偏誤”、“幸存者偏差”等,這些概念的引入,為理解犯罪者的非理性行為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我發現,犯罪者並非都是“非正常人”,很多時候,他們隻是在特定思維模式的驅使下,做齣瞭錯誤的判斷和選擇。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心理學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性,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識彆罪犯,更有效地進行心理矯治,從而為社會安全提供更堅實的保障。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這本書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帶領我一步步解開犯罪的迷霧。它不像那些聳人聽聞的推理小說,而是以一種更加冷靜、客觀的視角,深入探討瞭人類內心深處那些可能導緻極端行為的暗流。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反社會人格”的描述,它並沒有簡單地將這類人群臉譜化,而是細緻地勾勒齣瞭他們思維方式的獨特之處,以及他們是如何在不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約束的情況下,實施令人震驚的行為的。讀完這一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並非所有犯罪都是齣於一時衝動,很多時候,它們是經過一種扭麯的邏輯推演,是某種心理機製在起作用。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真實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的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並且在分析時,作者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關鍵的心理綫索,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我對書中關於“犯罪現場重建”的章節也頗感興趣,它展示瞭如何通過對犯罪現場的痕跡和細節的分析,來推斷齣犯罪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這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心理博弈。雖然這是一本專業書籍,但作者的語言錶達並沒有過於晦澀,反而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感受到一種知識帶來的震撼。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對社會現象的深度解碼。它讓我不再僅僅從道德層麵去評判那些令人發指的罪行,而是嘗試去理解,在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製和成長軌跡。書中關於“童年創傷與成年期犯罪”的論述,讓我對一些社會問題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曾經遭受忽視、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上可能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傷痕,而這些傷痕,在特定的條件下,可能會演變成扭麯的認知和行為,最終導緻他們走嚮犯罪的深淵。我不得不承認,在閱讀這些章節時,我內心充滿瞭對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對加害者復雜經曆的某種理解,這是一種非常矛盾但真實的情感體驗。書中也強調瞭預防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依靠法律的製裁,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注傢庭教育,關注社會環境的改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性”二字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社會責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犯罪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如何構建更美好未來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