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9787100138871

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97871001388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玉贵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隋唐史
  • 突厥史
  • 中亚史
  • 民族关系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欧亚研究
  • 丝绸之路
  • 边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8871
商品编码:285526173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定价:116.00元

作者:吴玉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0138871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的内地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上聚讼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与制约、唐朝对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6—7世纪突厥汗国与内地政权交往的历史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n

丛书简介:“欧亚备要”丛书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这也体现在成果的发表方面:即使付梓,印数既少,错讹又多,再版希望渺茫,不少论著终于绝版。有鉴于此,商务印书馆发大愿心,选择若干较、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不言而喻,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其意义显然*越了单纯的再版。

n


目录


目录

n

n

序 说 突厥汗国的兴起及其对西域的统治

n

前 言...... 3

n

章 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 5

n

一、突厥兴起前的西域形势......5

n

二、突厥汗国对漠北的征服...... 9

n

三、室点密可汗探迹...... 14

n

四、突厥汗国对西域的征服...... 18

n

五、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分裂...... 21

n

六、西突厥的东进...... 26

n

第二章 突厥汗国对西域的统治...... 33

n

一、《隋书·西突厥传》商兑...... 33

n

二、阿波系突厥的崩溃与西突厥汗国的建立...... 38

n

三、突厥统治下的西域...... 43

n

四、突厥与西域诸国的联姻...... 51

n

五、突厥与丝绸之路...... 56

n

篇 “远交近攻”方略与隋朝对突厥及西域的关系

n

第三章 文帝时代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71

n

一、突厥与周、齐关系溯源...... 72

n

二、厥的南下及溃败...... 82

n

三、“远交近攻”方略考析...... 90

n

第四章 炀帝时代隋朝对西域的经营...... 99

n

一、征服吐谷浑活动述略...... 99

n

二、隋朝在西域设立郡县...... 104

n

三、隋代西域校尉、安西都护献疑...... 111

n

四、铁勒、阿波系突厥及高昌与隋朝的关系...... 115

n

第二篇 厥汗国的兴衰与唐朝统一北方

n

第五章 厥称霸东亚...... 127

n

一、从启民称臣到突厥称霸东亚...... 128

n

二、唐灭西秦史事钩沉...... 134

n

三、突厥政策的转变与刘武周的溃败...... 144

n

四、唐朝与突厥军事对抗的开始...... 153

n

第六章 唐朝与厥的战争及厥汗国的灭亡...... 160

n

一、颉利可汗与刘黑闼、高开道...... 160

n

二、雁门、马邑易主与河东战略形势的转变...... 164

n

三、唐朝与突厥在关内道的战争...... 173

n

四、郁射设与厥大可汗颉利关系析疑...... 180

n

五、厥汗国的灭亡...... 186

n

第七章 唐朝对厥的措置...... 194

n

一、安置突厥疏奏校证...... 194

n

二、安置突厥疏奏条析...... 203

n

三、突厥都督府州考实...... 210

n

四、突厥都督府州废置...... 221

n

第三篇 西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唐朝进兵西域

n

第八章 西突厥汗国的强盛与衰落...... 237

n

一、西突厥汗国的强盛...... 237

n

二、西突厥战乱的开始...... 242

n

三、厥西侵与泥孰取代肆叶护...... 247

n

四、泥孰派的统治及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 256

n

五、乙毗咄陆可汗的东渐...... 262

n

第九章 唐朝在西域的活动与西突厥汗国局势的演变...... 269

n

一、河西大凉政权的覆亡...... 270

n

二、唐朝对吐谷浑的征服...... 274

n

三、乙毗咄陆东进与唐朝出兵高昌关系考论...... 279

n

四、焉耆向背与乙毗咄陆派西突厥对安西的威胁...... 286

n

第四篇 西突厥汗国的覆亡与唐朝在西域统治秩序的确立

n

第十章 乙毗咄陆派西突厥的衰落与昆丘道行军...... 293

n

一、射匮可汗与唐朝争夺焉耆辨析...... 294

n

二、唐朝“抚慰”处月、处密部落考...... 301

n

三、昆丘道行军背景索隐...... 306

n

四、昆丘道行军与阿史那贺鲁...... 314

n

第十一章 贞观、永徽之际唐朝对西域政策的转变...... 323

n

一、漠北局势的变化与唐朝对车鼻部的战争...... 323

n

二、贞观、永徽之际西域形势新探...... 328

n

三、阿史那贺鲁之乱...... 338

n

四、阿史那贺鲁与西突厥残部的关系...... 343

n

第十二章 唐朝在西域统治秩序的确立...... 348

n

一、塔里木盆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348

n

二、西突厥故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354

n

三、粟特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 359

n

四、吐火罗故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362

n

n

附录一 突厥汗国可汗与隋唐关系年表...... 374

n

附录二 突厥汗国世系表...... 394

n

参考文献与缩略语...... 395

n

索 引...... 404

n

初版后记...... 439

n

新版后记...... 440

n


作者介绍


吴玉贵,新疆奇台县人,1956年生,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及民族史研究。代表著作有《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唐书辑校》(中华书局,2008年)、《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等,主要译著有《中亚史纲要》(〔美国〕汉布里主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唐代的外来文明》(〔美国〕谢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等。

n


文摘


初版后记

n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的撰写,与我前些年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关。初在1989 年申请的课题是“隋唐与西域关系史研究”,1993 年结项以后,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原来的工作很粗疏,很多问题都浮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发掘,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就是在原课题前三章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有些内容以前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过,但是这次做了较大改动,或充实了内容,或修正了观点,有些干脆放弃了原来的看法。为了存真,在“参考文献”中具列了我已经发表的有关突厥史的主要论文,供有兴趣的读者查检、批判。

n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罗杰伟先生及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在从事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得到了陈高华和郭松义老师的指点和关心,张泽咸先生也在业务上给予了我许多具体指导;李斌城、张弓、余太山、吴焯等先生曾审读过“隋唐与西域关系史研究”结项稿;荣新江先生在资料方面无私地为我提供了许多便利;孟凡人、商传、齐东方、王小甫、宋立道、纪宗安、罗新等诸位先生也在各方面给予了许多帮助;定宜庄、陈爽、孟彦弘诸位同事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潘志平、王淑梅先生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冯广裕先生认真负责地审阅了书稿,发现了许多错误,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谨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n

吴玉贵

n

1998 年9 月于北京

n

n

n

新版后记

n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1998 年正式出版。倏忽回首,已经过了十几个年头。这部小书是我前半生学术生涯的小结,也珍藏了一段平静安然的读书岁月,为了存真,这次再版只修订了一些文字错误并编制了“名词索引”,对原书内容和观点没有改动,希望读者鉴谅。

n

吴玉贵

n

                         

n

n

部分篇目介绍

n

突厥汗国的兴起

n

总之,到了6世纪中叶时,上个世纪由柔然和嚈哒平分西域霸权、东西对峙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西域地区除了早先的柔然和嚈哒两大势力之外,还有仍然活动在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的高车残部和已经发展到了西域东南部鄯善、且末一带的吐谷浑势力。柔然政权虽然终消灭了高车起义政权,但是从高车部叛离时起,柔然就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再加上与北魏和高车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及内部的起义,实际上到6世纪时,柔然已无力控制西域。当柔然在西方势力衰退的同时,嚈哒人不失时机举兵东进,迅速填补了柔然衰落之后在西域东部留下的政治真空,但是嚈哒政权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是很微弱的。与大多数游牧政权一样,嚈哒对西域的统治只是一种松散的、仅仅限于“称臣纳贡”的役属关系,绝大多数西域的土著政权都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而且嚈哒的统治中心远在阿姆河以南地区,对于原来役属于柔然的西域东部诸国来说,嚈哒的控制就更是鞭长莫及了。至于吐谷浑政权,虽然它的势力已经进入了西域,但只是局限在西域东南一隅的鄯善、且末等边缘地带,它还无力将西域东部地区统一起来。高车政权虽然在名义上已被柔然消灭,但是由于上述几种势力实际上都无力真正实施对西域东部地区的控制,所以在金山以南、天山以北的高车余部还能够独自活动在他们原来居住的牧地,并且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实力。而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城郭诸国由于绿洲经济自身的制约,也无力独自建立强大的统一政权。自从5世纪中叶以来,西域东部地区一直是几大势力反复争夺的热点地区,但是到了6世纪中叶时,这里反而成了整个西域地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客观形势为突厥汗国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n

n

突厥汗国的分裂

n

突厥汗国是突厥贵族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游牧政权。从552年土门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558年前室点密可汗攻灭嚈哒,在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突厥人就建立了东至东海、西到里海、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沙漠、西南跨越阿姆河的庞大的游牧帝国。对于一个建立在分散、流动的游牧经济基础上的政权而言,要保持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就只能采取松散的,甚至是只维持名义上的统治方式。突厥汗国的高首领是可汗(Qaghan),在可汗之下还有一些由可汗的子弟或者是宗族担任的小可汗(Qan),为了区别这些小可汗,突厥可汗又被称作大可汗。此外,突厥汗国还设有俟斤(Irkin)、特勤(Tegin)、设(Shad)、叶护(Yabughu)、啜(Chur)、匐(Beg)、俟利发、吐屯(Tudun)等二十八等官爵。由于游牧民族往往都具有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一的鲜明特点,所以突厥汗国各部首领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而且突厥汗部有许许多多被武力征服的异姓部落或政权,他们与突厥政权之间缺乏必然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虽然在武力的胁迫下名义上臣服了突厥政权,但实际上大多都保留了本民族固有的政治、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离心倾向,貌似强大的突厥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武力来维持统一。分散的游牧经济和建立在它上面的政治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突厥汗国日后分裂的命运。

n

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突厥汗部形成了以土门系为主体的厥和以室点密系为主体的西突厥两大系统。厥的辖地主要是在金山以东的漠北草原地区,西突厥则大体上占有金山以西广大的西域地区。在突厥汗国创立的初期,厥系统的可汗一直保持着大可汗的位置,西突厥作为一个分支,奉厥的可汗为突厥汗国的共主。土门可汗去世之后,突厥汗国的大可汗先后由土门的儿子乙息记可汗(552—553)、木杆可汗(553—572)和佗钵可汗(572—581)继承,突厥汗国经历了将近30 年的安定、统一时期。但是在581 年佗钵可汗去世以后,以争夺大可汗位置为,突厥汗国的内外矛盾趋于激化,并终导致了汗国的分裂。

n

n

突厥汗国对西域的统治

n

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中叶,西域主要是由西突厥政权统治的。突厥政权,尤其是西突厥汗国对西域的统治,将联结历史上各大文明的欧亚大陆腹地统一在了突厥汗国的旗帜之下,使西域各土著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程度不同地打上了突厥的烙印。而且突厥统治西域期间在西域建立了有效的驿马系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古代内地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就隋、唐时期而言,争夺西域的斗争,始终是隋、唐两朝与突厥关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详尽地了解突厥政权统治西域的状况,才能得到对隋、唐与突厥关系史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n

…………

n

从6 世纪中叶到7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除了铁勒政权在摆脱突厥控制后曾经短暂地统治过西域东部的部分地区,吐谷浑政权进入过西域东部边缘地区之外,波斯以东的西域地区基本上一直处于突厥游牧政权的统治之下。突厥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n

个阶段是室点密、达头可汗统治时期。这时西突厥还没有正式从突厥汗国中独立出来,西域地区在名义上仍然是归厥的大可汗管辖,而且在西域东部的金山和博格达山地区也分布着一些厥的小可汗。

n

第二个阶段是厥阿波系的处罗可汗在位的时期。这时的西域地区由几个政权分别统治,从东到西依次是铁勒政权、阿波系突厥政权和室点密系突厥政权。三个政权中以阿波系突厥为强大,射匮可汗在名义上尊奉处罗可汗为主,西域的城郭国家也大多臣服了处罗可汗。此外,在隋朝消灭吐谷浑之前,吐谷浑的势力一直占据着西域东南部的地区。

n

第三个阶段是西突厥汗国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射匮可汗将阿波系厥势力赶出了西域,再次征服了铁勒政权,恢复了室点密系突厥对西域的统治,并且建立了西突厥汗国。而隋朝也通过建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将势力扩拓到了西域东部的边缘,并控制了西域与内地交往的交通要冲地区。西突厥汗国对西域的统治一直持续到了唐朝消灭西突厥政权为止。

n

n

突厥与丝绸之路

n

欧亚大陆的腹地在世界历史上是一块非常奇特的地区,在它的周围依次排列着古代中国、印度、伊朗以及西方诸文明。一方面,由于这块广大的地区所具有的复杂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位于腹地周围的诸文明远远地被隔绝开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有了这块神奇的地区,古代世界的各大文明之间才得以在相互间保持了微弱但久远的联系。突厥人在欧亚大陆建立的游牧帝国,在历史上次统一了东尽大漠、西至波斯、南抵印度的欧亚大陆的内陆地区,使欧亚大陆腹地的许多较小的草原或森林居落,以及被荒漠隔开的相对孤立的绿洲社会都深深地打上了突厥的烙印,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各种古代文明之间久已存在的联系。尽管统一的突厥汗国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而且汗的各个属国实际上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但是突厥的统治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汉、唐等朝代在世界各地对中国的称谓中所起的重大影响一样,在西方,突厥的名称甚至取代了旧有的“斯基泰人”的称呼,在许多世纪中,成了“野蛮人”的通称。仅此一点,就可以反映出突厥政权在东西交往的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n

…………

n

在突厥人之前,丝绸之路交通主要是沿着欧亚大陆腹地的边缘地带进行的,即大致上从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或南下印度次大陆,或继续向西,到达波斯,然后经过两河流域,进而抵达拜占庭;另一条道路是翻越帕米尔高原之后,经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南下,抵达波斯。当时的交通路线主要是将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连接起来,而通往罗马的道路则需要从波斯境内通过。突厥汗国建立之后不久,就因为丝织品贸易的问题与波斯之间发生了纠纷,纷争的结果导致了突厥与罗马之间的贸易通道的开通,从而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了解。

n

n

文帝时代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n

在周、齐时代,突厥汗国借助强大的武力和长江以北地区分裂为不同的两个政权的有利局面,始终在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中占据着主动权。隋朝统一之后,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突厥汗国仍然是新建立的隋政权面临的大的威胁。隋文帝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对突厥实行了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为指导思想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瓦解了突厥汗国这个威胁大的对手。北方边境地区的巨大压力阻碍了隋朝初年与西突厥及西域之间的交往,但也正是这种压力促成了隋朝与西突厥之间的联系。文帝时代与西突厥的交往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开展的。由于隋朝初年与西突厥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联合西突厥来共同对付厥,所以在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种交往毕竟促进了隋朝与西突厥及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为隋炀帝时代进一步发展与西域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n

n

炀帝时代隋朝对西域的经营

n

仁寿三年(603)室点密系西突厥达头可汗兵败漠北,对漠北和西域的形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室点密系的西突厥和厥分裂势力结成的联盟退出了漠北,由隋文帝册立并受到隋朝保护的突厥启民可汗占据漠北,并完全臣服于隋朝,减轻了厥对隋朝北方边境的压力。原来一度称雄漠北的西突厥联盟也在仁寿三年之后分化瓦解,无力再次东进,进而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压力。在此基础上,隋炀帝在“远交近攻”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向西方发展,开始了全面经营西域的活动。隋炀帝的活动不仅开创了隋代与西域关系的新局面,促进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唐代经营西域的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n

n

厥称霸东亚

n

隋末战乱,厥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北亚地区,势力盛极一时。唐朝初年的史学家在记载隋末厥的盛况时说:“俄属群盗并兴,于此浸以雄盛,豪杰虽建名号,莫不请好息民。于是分置官司,总统中国,子女玉帛,相继于道,使者之车,往来结辙。自古蕃夷骄僭,未有若斯之甚也!”杜佑也对隋末唐初厥的状况做了更具体的描述:“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陈寅恪先生早年曾就唐初称臣突厥事有缜密的论证,称高祖称臣突厥事“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其实史书中不仅对唐初称臣突厥之事多所讳饰,即唐初与突厥交往的具体史实,似也多有避讳,或语焉不详,或阙而不载,以至于厥在东亚各种势力交往中的特殊地位隐而不彰。本章试以唐朝与北方割据势力的关系为线索,讨论厥在隋末唐初的重要历史作用,并对唐初与厥关系中长期认识不清,或者尚未见提出过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n

n

唐朝与厥的战争及厥汗国的灭亡

n

对厥战争的胜利,一直是为后人称道的唐朝武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仔细梳理就会发现,厥汗国的覆灭与其说是唐朝武力征讨所致,倒不如说是突厥内部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颉利可汗继位之后,与具有大可汗继承人资格的突利、郁射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有迹象表明,郁射设及其所辖的关内道北部六州之地,从武德四年(621)起就脱离了大可汗的控制,自成一系。豳州、渭桥两次战役,突厥兵临长安,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到唐太宗决定对厥用兵时,统一的厥汗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唐太宗发动的战役,不过是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与隋朝比较而言,唐初对厥用兵的规模要小得多。分裂的厥诸部在突厥汗国的覆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n

n

唐朝对厥的措置

n

随着突厥部众大批入降和被俘,处置厥残部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唐朝统治者面前。不仅对如何安置南下降唐的突厥部落产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而且以后的安置过程也几经反复,体现了厥汗国灭亡之后,唐朝边疆局势复杂多变的特点。对这场争论和安置情况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唐朝与突厥的关系,而且对于认识唐朝边疆政策以及唐朝统治者对待周边政权的态度、政策等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n


n


序言



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一、 历史背景梳理: 本书并非直接阐述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而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为理解这一复杂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必要而深入的背景铺垫。在正式进入突厥与隋唐的具体互动之前,我们需要对构成这一历史画卷的几个关键元素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描摹。 首先,对“欧亚大陆”这一广阔地理空间的再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这片地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构成。本书将首先勾勒出欧亚大陆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主要地理障碍(如高加索山脉、帕米尔高原、戈壁沙漠等)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迁徙、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交流。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哪些区域具有成为强大游牧民族发源地的潜力,哪些区域又是农耕文明得以发展和集中的沃土。我们将考察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例如水草丰美的草原、肥沃的河谷地带,以及这些资源如何支撑起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 其次,在地理框架之上,本书将着重审视“备要”的概念,即对那些在塑造欧亚大陆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基础性、前置性角色的早期文明和政治实体进行必要的回顾。这并非简单地列举,而是旨在揭示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冲突与融合埋下伏笔。例如,早期在中亚地区出现的若干部落联盟或王国,它们在政治组织、军事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发展,为突厥汗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的政治实体,虽然可能规模不大,但其形成的权力真空、民族构成、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早期互动模式,都值得深入分析。 第三,对于“突厥”这一民族及其早期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将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在正式进入其辉煌时期之前,追溯其可能的起源、部落构成、早期宗教信仰、以及在迁徙和扩张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融合,是理解其强大力量的重要前提。我们将考察早期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氏族、部落联盟等,以及它们如何随着环境和外部压力的变化而演变。同时,早期突厥人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关系,例如柔然、鲜卑等,也将被纳入梳理范围,以揭示突厥崛起过程中的复杂继承与超越。 最后,本书还将对“隋唐”这一即将登场的伟大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早期特征进行概述。即便是在突厥汗国强盛的时期,隋朝和唐朝的内部状况也对其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对隋朝统一的艰难历程、其政治制度的雏形,以及唐朝建立初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应有所涉及。特别是唐朝早期在民族政策、边疆管理、以及军事力量建设方面的初步规划,将为后续理解其与突厥的互动提供一个关键的参照系。 通过对上述几个维度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使之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在突厥汗国势力达到顶峰之际,为何恰恰是处于崛起或巩固阶段的隋唐帝国,成为了其在地缘政治、军事力量以及文化交流上的主要对手和重要伙伴。这种“备要”式的梳理,不仅能够避免直接跳入复杂史实而产生的困惑,更能深刻揭示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多重动力。 二、 历史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在进行“欧亚备要”的梳理时,将秉持一种多维度的历史叙述视角,力求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而非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论并非本书的唯一导向,但地理因素对早期人类活动、社会形态形成、以及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将得到充分的强调。我们将不止步于描述地理特征,更着眼于分析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军事策略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模式。例如,草原的游牧文化如何塑造了突厥人的军事优势,而河流流域的农耕文明又如何为隋唐帝国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本书将注重民族构成与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不会将民族视为静态的实体,而是审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形成、融合与分化。早期欧亚大陆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征服、通婚以及贸易往来,如何塑造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这些基因传递给后来的文明,将是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理解突厥人为何能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崛起,以及隋唐帝国为何能够包容并吸纳多元文化。 再者,政治经济结构的演变将是分析的重点。无论是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还是农耕帝国的中央集权,其内部的政治组织、经济运作模式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都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力量对比和战略选择。我们将考察不同政权在资源汲取、军事动员、以及边疆管理等方面的策略,以理解其兴衰的原因。 最后,在叙述方法上,本书将避免过于宏大叙事或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即使是对“备要”部分的梳理,也会时刻留意其与未来隋唐时期突厥关系的潜在关联。这种“前瞻性”的回溯,旨在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通过上述的“备要”式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这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历史逻辑的探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历史视野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帝国,不仅要看其内部的统治,更要看其对外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强大势力的互动。《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阅读需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突厥汗国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是如何与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隋唐帝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互动。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描绘了双方在军事冲突、政治联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的交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是如何运用“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等策略,来巩固自身的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同时,我也看到了突厥各部如何在与隋唐的交往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这种双向的视角,让我对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历史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探索欲。翻开此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着草原上的狼烟与长安城内的繁华交织在一起。书中所描绘的突厥汗国,并非单一的面孔,而是经历了兴衰更迭,其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对外政策的多变性,都被作者细致地勾勒出来。而与突厥汗国互动最为密切的隋唐帝国,也在书中呈现出其作为强大中央王朝的雄姿,但同时也展现了其在处理与周边强大力量关系时的智慧与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挖掘,例如书中对不同汗国首领的性格特征、决策动机的分析,以及对隋唐皇帝在对突厥政策上的权衡考量。这些微观的叙述,使得宏大的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真实情感与思考。此外,书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虽不似武侠小说那般激烈,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能够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战略的博弈。而对于和亲政策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政治联姻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逐渐淡去的文明都抱有特殊的感情,《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这本书,满足了我对突厥汗国这一伟大文明的深切好奇。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论证,为我揭示了突厥汗国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与同期强大的隋唐帝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联系。我从中了解到,突厥并非简单的游牧民族,而是拥有其独特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书中对突厥汗国的分裂及其后续发展,以及其各部与隋唐王朝的互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家是如何在高压与拉拢之间游走,如何在军事冲突与经济往来中寻求平衡。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例如不同汗国首领的性格特点、战略决策的考量,以及隋唐皇帝在处理突厥问题时的权衡,都使得这段历史跃然纸上。

评分

我一直着迷于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却又逐渐消失的帝国,《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这本书,将我带入了突厥汗国与隋唐帝国之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和解读,为我呈现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图景。我了解到,突厥汗国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兴衰过程,其内部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以及与周边强大势力(尤其是隋唐)的关系,都对其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对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的互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我看到了隋唐王朝在面对强大的北方邻国时,是如何运用军事、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我也看到了突厥各部如何在与隋唐的交往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隋唐的影响。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并非渲染杀戮,而是侧重于战争背后的战略意图和政治影响,让我对古代战争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之前,我对突厥汗国的认知仅限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浅薄印象。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突厥世界。我了解到,突厥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部落联盟关系,以及不同政治派别的角力。这种内部的复杂性,直接影响了其与隋唐王朝的互动模式。书中对突厥汗国的分裂过程及其后续发展,尤其是东西突厥的并立,以及它们各自与隋唐的关系,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这让我明白,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突厥内部力量的消长,以及自身国力强弱,灵活调整的。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怀柔”与“征伐”并存的政策分析感到震撼。隋唐并非单纯的军事扩张者,他们也懂得运用外交手段,通过册封、赐予、通婚等方式,来维持与部分突厥部落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孤立敌对势力、巩固边疆稳定的目的。这种策略的运用,展现了古代统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

评分

这本《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代欧亚大陆。在阅读之前,我对突厥汗国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历史名词,而隋唐帝国,虽然耳熟能详,但其与这个强大北方邻国的互动,却总是被笼罩在一层模糊的面纱之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审视这两个在当时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明体,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战争、联姻、朝贡、贸易等多种形式,编织出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网络的。作者的叙述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互动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经济利益的驱动、地缘政治的考量、文化交流的碰撞,以及双方统治者各自的战略决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的微妙关系描写印象深刻。这种分裂并非简单的瓦解,而是催生了新的政治格局,使得隋唐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分化拉拢的策略,巩固自身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位。同时,这种关系也并非单向的施压,突厥各部的军事力量和游牧文化的韧性,也时刻对隋唐构成挑战,迫使后者不断调整其边疆政策。这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叙述方式,让整个历史画卷显得生动而立体。

评分

这本书《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古代欧亚大陆关系的简单认知,让我看到了突厥汗国与隋唐帝国之间,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更加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精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现了这两个强大文明体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深刻联系。我了解到,突厥汗国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分裂趋势,而这种内部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其与隋唐王朝的关系。反过来,隋唐王朝的政策调整,也对突厥汗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的互动,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运用,例如分化拉拢、军事威慑与经济援助并存的策略。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古代历史细节充满渴求的读者而言,《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令人钦佩。我从中看到了突厥汗国从崛起、强盛到分裂的完整过程,以及其与隋唐王朝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互动模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这让我明白,古代的边疆管理并非简单的军事控制,而是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并非是廉价的煽情,而是侧重于战争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影响,让我对古代战争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书中对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文明互鉴在古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互动都充满好奇,《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我从中了解到,突厥汗国并非是简单的“蛮夷”,而是拥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文化传统。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考证,展现了突厥汗国在不同时期,其内部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其对外政策的演变。而与突厥汗国长期处于复杂关系中的隋唐帝国,在书中也展现出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的宏大气魄,以及在处理与北方强大力量关系时的智慧与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双方互动细节的描绘,例如对于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果的分析,对于外交使节的往来和谈判的解读,以及对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探讨。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历史的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书中对于突厥汗国分裂后,其各部与隋唐王朝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更是让我对古代地缘政治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古代丝绸之路以及其沿线国家间的互动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历史的窗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军事的交锋,更是关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突厥汗国与隋唐帝国之间,除了官方的往来,还有商贸、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广泛联系。我从中了解到,突厥地区不仅仅是隋唐对外贸易的通道,其本身也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特点,并对隋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书中关于突厥人对隋唐的军事技术、服饰、音乐等方面的影响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我也看到了隋唐帝国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汉文化如何在与突厥文化的交流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吸收了部分外来元素,从而丰富了自身的内容。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让我对古代文明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使节往来的描写,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两个强大帝国之间的外交博弈,以及在这种博弈中,双方如何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取主动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