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
| 定价 | 48.00 |
| ISBN | 9787301259818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韩茂莉 |
| 编号 | 1201141550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印刷日期 | 2015-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48.00千字 |
| 页数 | 337 |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D1一讲绪论 D1二讲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xuan择 二聚落环境xuan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D1三讲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三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D1四讲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 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D1五讲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D1六讲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江南土地利用率D1一次提升 二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江南土地利用率D1二次提升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xuan择与南移时间 D1七讲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D1八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D1九讲政治的空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王早 D1十讲空间的政治——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D1十一讲历史交通地理-上——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D1十二讲历史交通地理-中——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D1十三讲历史交通地理-下——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D1十四讲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D1十五讲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中国古代都城xuan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 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国j1a自然科学基金、国j1a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 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 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重量精品课。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 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 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 韩茂莉编著的'*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 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是了解*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
翻开《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感,更是一种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而真挚的热爱。韩茂莉老师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没有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地理变迁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她对不同时期人口迁徙和聚落分布的分析。她不仅描述了人口向哪里流动,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何流动。是战乱的烽烟,还是肥沃的土壤?是政府的政策引导,还是自然灾害的逼迫?每一次人口的迁徙,都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减,更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生命的悲欢离合,是文明传播与融合的生动写照。 她对于“中国”这个概念的地理边界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现代的行政区划来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但老师却带领我们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去感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概念是如何随着中原文明的扩张、民族的融合以及地理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定义的。这种超越现代视角的历史观,让我对“国家”和“疆域”有了更宏观、更动态的认识。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一幅动态的地图,上面的人口、聚落、疆域都在不断地流动、变化,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只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自身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关系。老师的讲解,往往从一个具体的地理要素出发,然后层层深入,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复杂历史肌理。我尤其欣赏她对中国古代交通网络的分析。不仅仅是驿道、运河这些主要的交通动脉,她还关注到了那些隐藏在山林、河流之间的小径,以及这些不同等级的交通网络是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古代帝国,又是如何促进了商品、信息和文化的交流。 她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已成为故纸堆中尘埃的古都,为何会兴盛,又为何会衰落?除了政治因素,地理位置、水系、以及农业资源的支撑,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老师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是如何与周边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周期。读到这些章节,我常常会联想起自己曾经到访过的古迹,试图用老师所讲的知识,去重新解读那些残垣断壁背后的故事。
评分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理解历史、理解世界的方式。老师的讲解,总是能够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理要素出发,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历史逻辑。我尤其喜欢她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的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画作、建筑,是如何与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互辉映,又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孕育而生。 她对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与演变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那些在山林间的隐士,在水乡的文人,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读到这些章节,我常常会去回想自己曾经接触过的经典作品,试图去理解它们创作背后的地理根源。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创造,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的滋养。
评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地理是历史的舞台”这句话的深意。韩茂莉老师的讲解,将抽象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我们脚下的土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她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北方的小麦种植与南方的水稻种植,在耕作方式、土地利用、以及生活习俗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 她对中国古代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特点、贸易路线、以及消费习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那些在地图上看似简单的地理界限,却孕育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读到这些章节,我常常会去联想起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试图用老师的理论去解释那些地方的独特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更是塑造我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形之手。
评分阅读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具体的地理现实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中国。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她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分析。那些著名的战役,为何会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地点?地形、气候、交通条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她对古代战争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战争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地理条件的博弈。那些善于利用地理优势的将领,往往能以少胜多,扭转乾坤。读到这些章节,我常常会联想起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历史事件,试图用老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去重新解读那些战役的胜败原因。这种将宏观历史事件与微观地理细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认知。
评分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让我对“家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抽象的国家概念,更是我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土地。老师对中国古代民族分布与迁徙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民族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互动与融合。是地理的阻隔,还是文化的吸引?是利益的冲突,还是共同的生存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她对于不同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划分、以及文化交流的描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中国历史。那些在课本上仅仅是名字的国家和民族,在老师的笔下,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鲜活的生命。读到这些章节,我常常会去想象,在古代,当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相遇时,他们是如何交流,如何适应,又如何共同书写着中国的历史。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在这种地理的视角下,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评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历史画卷,而韩茂莉老师则是那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她深邃的洞察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这片土地的千年变迁。我尤其被她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论述所吸引。洪水、干旱、地震、瘟疫……这些曾经困扰中华民族的自然力量,是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又是如何迫使人们不断地适应、抗争和迁徙。 她对于古代水利工程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从都江堰到京杭大运河,这些伟大的工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读到这些内容,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平坦顺遂,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历史地理的深邃与广阔。韩茂莉老师的叙述,总能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地理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我特别喜欢她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地理的深入剖析。她不仅仅停留在粮食产量、种植作物这些基本层面,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受到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她对于古代农具、灌溉技术、以及土地制度的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却在悄无声息中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地理面貌,也支撑起了绵延千年的文明。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经历,对比古今的农耕方式,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地理不仅仅是静态的地图,更是动态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地理的刻板印象。韩茂莉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笔触,将原本可能沉闷枯燥的学术话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论述。比如,早期粗放的刀耕火种与后来的精耕细作,在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乃至气候模式上,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她通过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反向塑造。 她对于中国古代水系变迁的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长江、黄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的河道、流速、甚至水系分布,都曾发生过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深刻地影响了沿岸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格局。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巨变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历史动因,也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每一次读到关于水系的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去想象,在古代,人们是如何与水共处,如何依靠水而生,又如何因为水而迁徙。这种联系,让历史变得无比鲜活。
评分读完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我的脑海中仿佛卷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我深深地吸引其中。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不再是冰冷干燥的年代顺序和人物事迹的堆砌,而是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紧密相连,与山川河流、气候变化、土壤肥瘠、聚落分布息息相关。老师的讲解,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人类文明是如何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演变,又如何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形成一种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她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理解,绝非停留在一般的地理知识层面,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例如,在谈论到某个朝代的疆域变化时,她不会仅仅罗列几个地名,而是会细致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交通技术、军事战略,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朝代的地理版图。这种分析方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地理决定论”的局限性,以及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塑造中的能动作用。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忍不住拿出地图,对照着老师所讲的地理特征,去想象古代的边界是如何被河流、山脉、沙漠所界定,又是在怎样的历史事件中被突破或巩固。这种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地理相结合的阅读体验,无疑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