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精) |
| 作者: | 温端政 |
| 定价: | 49.00 |
| ISBN: | 9787532640676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印刷日期: | 2014-04-01 |
| 俗语是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口语性、经验性鲜明,通俗性、思想性兼备,形象而简练的语言单位,一般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精)》由温端政主编,共收入汉语中常用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4300条。本书以俗语的常见形式立目,不收变式,便于一般读者学习和掌握俗语。每条俗语指明所属语类:谚语标作□谚,歇后语标作□歇,惯用语标作□惯。每条语目先对语目中需要解释的字、词,进行注释,然后解释本条俗语的整体意义。有出处或典故的,简要地加以说明。每个语目至少配有一个例句,辅助说明该语目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对语目中的异读字、僻字、易读错的字加注汉语拼音。释义和例句中需要注音的字,也随文括注。本书语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书后附《语目首字笔画索引》,检索使用方便。本书可以满足中等文化水平读者的需要,是一本学术性、规范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语文工具书。 |
| ; |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学生,尤其对那些流传千年的俗语情有独钟。它们简短有力,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在寻找一本权威、全面的俗语辞典时,我最终选择了这本《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而它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首先,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我所能想到的所有常用俗语。更重要的是,它的解释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释义,而是深入挖掘了俗语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时,会穿插引用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甚至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这让我在理解俗语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举个例子,当我翻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时,我不仅仅知道了它的字面意思是“边塞老翁的马丢了,却又回来了,所以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还了解了背后那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老翁的马丢了,大家安慰他,他却说“焉知非福”;马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大家祝贺他,他又说“焉知非祸”;他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大家同情他,他却说“焉知非福”。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祸福相依”的道理,以及人生中许多事情的无常。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清晰的版式,恰到好处的字体大小,以及精美的封面设计,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在内容质量和阅读体验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品的“辞海版”系列,果然是品质的保证。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阅读的人,我一直对语言的魅力充满着迷恋。那些简洁而富有哲理的俗语,更是我探索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这本《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我最初的期待。 首先,它在内容收录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还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的俗语,它几乎都囊括其中。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对每一个俗语的解释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就像一本历史书,又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俗语的引证。比如,在解释“胸有成竹”时,它引用了宋代画家文与可的故事,详细描述了他画竹前是如何深入观察,最终达到“胸有成竹”的状态。这种讲述方式,让我对这个俗语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有了鲜活的画面感和深刻的体会。它让我明白,很多俗语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道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都非常讲究,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翻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它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一点也不花哨,完全符合一本工具书应有的严谨和专业。温端政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世纪出版,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权威和品质。这本辞典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我学习语言的道路上,给予我最坚实的指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钻研诗词,尤其是那些意境深远、用词精妙的古诗。然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一些古老词语和典故,总是让我望而却步,理解起来总是隔靴搔痒。直到我入手了这本《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我以为是生僻词汇的,其实都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熟稔的俗语。 这本书就像一位渊博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理解世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一个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会追溯这个俗语的来源,讲述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渊源,甚至还有一些与该俗语相关的古人轶事。当我读到“精卫填海”这个词条时,我不仅仅知道了它的字面意思是“精卫鸟衔石填海”,更通过辞典的解释,理解了它所蕴含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这个神话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 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俗语时,会引用相关的诗句来佐证。比如,在解释“风马牛不相及”时,它引用了《左传》中的原文,然后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来阐释这种“毫不相关”的意境。这种解释方式,让我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学到了俗语的含义,还顺带温习了古代的文学作品,收获实在太大了。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极佳。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充实的学习氛围。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娱乐读物,而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案头常备之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质量有保证。这本书让我在理解古诗词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我来说,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这本《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简直是家里的必备之物!自从买了它,我感觉自己的生活都增添了不少色彩。以前看古装剧,或者听长辈们聊天,总会遇到一些听不太懂的俗语,那时候只能抓耳挠腮,或者百度半天。有了这本辞典,情况完全不同了。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俗语宝库。 首先,它的编排就非常人性化。按照首字拼音排序,查找起来特别方便快捷,根本不像我以前用过的某些辞典,找个词像大海捞针。而且,每个俗语的解释都非常到位,不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深入剖析了其引申义、语境适用性,甚至还有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我特别喜欢那些例子,有时候简直比解释本身还要有趣,一下子就把俗语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看一部年代剧,里面有个老奶奶经常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以前我大概知道是形容贪心,但具体怎么来的,又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一直模棱两可。翻开这本辞典,我找到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它的解释是:“比喻贪得无厌,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总想获得更多的东西。也形容人在感情上不专一,同时与多人保持关系。”后面还附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古代一个农民,虽然已经有了丰收,却还惦记着邻居家的地。这个故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这句俗语不仅仅是形容物质上的贪婪,也包含着情感上的不忠诚。 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到手里很有质感,不像那种粗制滥造的印刷品。纸张的厚度和颜色都恰到好处,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作为一本工具书,它能够做到如此细致用心,真是令人刮目相看。温端政先生主编的这个版本,我感觉特别权威,毕竟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品,而且是“辞海版”,光听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以后谁家有需要,我一定会强烈推荐这本《常用俗语辞典》。
评分工作多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沟通表达上有些欠缺,总觉得语言不够生动,不够有力量。尤其是和一些老前辈、长辈打交道时,他们时不时蹦出的一些接地气、有韵味的俗语,让我显得有些笨拙。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语言能力的工具书,最终我把目光锁定在了这本《常用俗语辞典(辞海版)》。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大量的常用俗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一个俗语是什么意思,还会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个俗语是如何形成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使用最恰当。 比如,我一直对“画蛇添足”这个俗语感到好奇,总觉得它有点奇怪。在这本辞典里,我找到了详细的解释,原来它来源于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给蛇画完之后,又多画了一条腿,结果被别人抢走了酒。这个故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画蛇添足”是在讽刺那些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的行为。这本书还给我提供了很多其他类似的例子,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准确、更形象地使用语言。 我还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收录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俗语,还包含了一些比较有年代感、但仍然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使用的俗语。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把解锁过去时代语言的钥匙。每次翻开它,我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学到新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办公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正在悄悄地改变我的语言习惯,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得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