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姊妹行 世纪出版 |
| 作者: | |
| 定价: | 30.00 |
| ISBN: | 9787532144976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2-8-1 |
| 印刷日期: |
| 这部短篇小说集由ZhuMing作家王安忆亲自编选,集结了其自发表作品以来迄今的短篇小说作品八部。其中《天仙配》、《招工》、《姊妹行》、《临淮关》集中写了作家所熟悉的淮北农村的知青和农人的生活,而《鸠雀一战》、《酒徒》、《厨房》和《黑弄堂》则是作家上海题材创作中的佳作。这部小说集对乡村和都市的各类人群有着精准而细腻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入木三分,人性深处的温暖和寒凉历历在目,笔力深厚,每篇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其中《本次列车终冬》获1981年全国YouXiu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和1985-1986年全国YouXiu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
| ; |
| 黑弄堂 厨房 临淮关 姊妹行 招工 酒徒 天仙配 鸠雀一战 |
| 小妹阿姨从谢家出来以后,在附近愚园路上一幢临街的大楼里找到份人 家。说起来是公寓,实质上,他们这一套公寓住了两份人家,什么都要合用,这家只占了一大间和一小间。夫妻俩睡小间,小妹阿姨带了两个读小学的 孩子睡大间。吃饭也在大间,会客也在大间。虽是大间,三张小床和一张吃 饭桌一放,也就挤得很了。因此,小妹阿姨的有些东西便只好暂时不带过来,仍旧放在谢家,比如那口红木五斗橱,那三只樟木箱,还有她的户口和粮 油。她不想在此做长,一旦有了合适人家,她是立即就要走的。反正谢家好 姆妈很好说话。这人家日子过得马虎,小妹阿姨的精细没了用武之地。经历了这么多的 事情以后,她也少了壮年时候的锐气,不那么一往直前,却开始为自己的退 路着想。夜晚,睡在这间挤满白木家什的房间里,耳畔充斥了两个孩子此起 彼伏的鼻息声,月光和路灯透过单薄的印花布窗帘,将个房间照得透亮,没 了遮蔽,她觉得好像睡在马路上似的。难以入眠,就想着以往的大半生。过 去的时光倒流一般,一幕一幕在眼前展现:她脑后用二寸长的红头绳扎起一 根独辫,进了余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做丫头;绸衣绸裤绣着“回”字纹的 花边,随着大小姐嫁到了上海的张家;大小姐从少奶奶做到老太太,Zui后魂 归西天;她却被张家小辈辞了出来,然后到了谢家,又到了此地……几十年 来,她送了老的,接来小的,小的扶成人,老的又托生,弄到头,自己倒孑 然一身。虽说是挣了一些钱,可却没个地方安置,那钱便也成了孤魂儿。她 想着这些,心中生起无穷的感叹,要强了一辈子,竟脱不了吃人家饭、看人 家眼色行事的下场。然而,岁月流逝,心力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服输也是 不行的。要是真到了老得做不动的时候,可是连个歇身之处也没有啊!莫不 成再回余杭乡下去?从那里出来了几十年,她早已是上海人了,她从不曾以 为自己是个乡下女人。她小妹阿姨是上海人,是上海人必得生活在上海,这 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这只是她对上海的态度,上海对她的态度,却并不 是那样明朗和确定。想到此,心里不由悔悔的,该趁早成个家的。到底是那 时节年轻气盛,只当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精明、过不完的年月呢……她在这懊丧的心情里昏昏睡去,刚合了眼,便听见楼下马路上,扫帚扫着路 面的“沙沙”声,该起来买菜了。她勉强起身,肩背发酸,眼皮发沉,哈欠 一个连一个,上一日的懊丧还没退去,便又添上这一日的,日日积累,小妹 阿姨眼见得憔悴了。P3-5 |
·········
·········
..........这本《姊妹行》的精装本,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书封吸引住了。王安忆老师的作品,我一直很期待,尤其是知道她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更是增添了几分敬意。《长恨歌》我读过好几遍,那种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感,总让我回味无穷。这次的短篇小说集,听说收录了不少她早期的精彩篇章,而且加入了“知青文学”和“上海市井生活”的元素,光是想象就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在这几十年后的今天,王安忆老师会如何再次审视那段特殊的年代,又会以何种笔触描绘出那些鲜活的市井人物?知青的生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被推向远方,又带着复杂情感回归故土的经历,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上海的市井生活,更是王安忆老师的拿手好戏,那些弄堂里的家长里短,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她笔下总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过去对话,与那个时代的人物对话,也与王安忆老师的创作心路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那份属于上海的独特韵味。
评分收到《姊妹行》这本书,第一时间就翻阅了封面和简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王安忆老师的名字。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创作的《长恨歌》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那种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情描摹,对人物命运的精准把握,总是让人拍案叫绝。这次的新作,包含了“知青文学”的视角,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一直认为,知青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王安忆老师如何以她独有的细腻笔触,去刻画那些在年代洪流中辗转腾挪的青年,去展现他们在经历彷徨与磨难后的成长,着实令人期待。同时,“上海市井生活”的元素,也让我充满了亲切感。我喜欢王安忆老师作品中那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她笔下的上海,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鲜活存在。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年代的上海,窥见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刚拿到《姊妹行》这本短篇小说集,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王安忆老师的名头,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金字招牌。她的《长恨歌》我就不用多说了,那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尤其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绘,简直是深入骨髓。这次的《姊妹行》,我看到简介里提到了“知青文学”和“上海市井生活”,这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知青的经历,是那个年代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刻的群体记忆,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反思意义。我很想知道,王安忆老师会如何去诠释这段历史,如何去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挣扎与成长。同时,上海的市井生活,更是她最擅长的领域。我喜欢她笔下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人物,那些在弄堂里、在街头巷尾发生的琐碎却又动人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回归,回归到那个充满回忆的时代,回归到那些鲜活的生命之中。
评分《姊妹行》这本短篇小说集,从装帧到书名,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王安忆老师,这位多次获得殊荣的作家,她的作品总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对她的《长恨歌》印象尤为深刻,那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幅描绘上海风情和时代变迁的史诗画卷。这次的《姊妹行》,将目光投向了“知青文学”和“上海市井生活”,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特殊的年代,是如何塑造了一个个年轻人的灵魂,又是如何让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王安忆老师的文字,一向以细腻、准确著称,我相信她一定能将这段充满挑战的经历,以及那些在上海的寻常巷陌中默默生活着的人们,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其中蕴含着的人性光辉。
评分最近入手了王安忆的《姊妹行》,被她文字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不仅能写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更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的脉络。《长恨歌》让我领略了她对时代变迁下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而这次的短篇小说集,我更看重它所展现的“知青文学”和“上海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我总觉得,知青那段经历,对于一代人而言,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是青春的献祭,也是成长的磨砺。王安忆老师如何将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中,如何去描绘那些年轻人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迷茫、坚持和最终的蜕变,这本身就极具看点。而上海的市井生活,更是她的“老本行”,那些穿梭在弄堂里的身影,那些吴侬软语的对话,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在她笔下总能活色生香。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让我重新认识那个时代,也重新认识生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