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鲁迅文集
:360元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7106166
字数:
页码:全四册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在《新青年》上次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深感光用医并不能彻底救国,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作品,最怕的就是翻译或者注释上的疏漏,导致我们对原意的理解产生偏差。但翻开这本集子的内容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它的文字打磨得极其精炼,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扑面而来,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匕首般锋利,直刺时代的弊病,时而又像春风化雨,细腻地描摹出人性的幽微之处。我尤其欣赏它在语言运用上的那股子“劲儿”,那种看似白描实则蕴含万千感慨的叙事方式,读到精彩之处,甚至能感受到纸张都在微微颤动。我试着慢读了几篇,发现即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在这样精心校订的版本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那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即便放在今日来审视,依然具有惊人的穿透力,让人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地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当我拆开那个礼盒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厚实感,仿佛藏着千钧之力。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内敛的光芒,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浮夸的设计,它散发出的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柔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里行间留出的恰到好处的空白,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舒适,不至于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它不只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那种“国画珍藏版”的气韵,从装帧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来,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摩挲把玩,感受这份来自过去的温度。光是这份心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套书最初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那种“时代情怀”的追逐。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锚点,而这套书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部凝固的社会史,通过那些生动的个体故事,折射出特定历史背景下国民精神的挣扎与觉醒。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孩童时读,或许只关注情节的跌宕;青年时读,感叹的是人物命运的悲壮;而如今,则更侧重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民族未来的深沉关切和坚韧希望。这套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过去,也促使我们审视当下,思考如何承载起这份文化遗产,并继续前行。
评分对于一个资深“书虫”来说,一套书的“手感”和“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案头常备的珍本。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的开本拿在手上,是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沉重到需要双手捧着才能阅读。装订方式看起来十分牢固,我特意尝试了几次将书页完全翻平,发现接缝处处理得极其专业,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经典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侧边裁切整齐光滑,翻页时有一种流畅的阻尼感,而不是那种粗糙的摩擦感。更重要的是,排版的行距和字号的搭配,简直是为长时间阅读量身定制的黄金比例,眼睛在行与行之间跳转时,过渡自然,极大地降低了视觉疲劳。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冬日午后,捧着它,靠在壁炉旁,那是何等的惬意和享受。
评分我购买过许多“精装版”或“纪念版”的书籍,但很多时候,精美的外壳下却是粗制滥造的内里,徒有虚名。然而,这套礼盒装却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它的价值,绝非停留在“精美畅销”这样的市场标签上,而是内化于其严肃的学术态度。从收集的版本来看,显然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比对,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貌的文本面貌。这对于真正想深入探究文本细微差别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手中捧读的,是经过时间检验、又经过当代学者精心呵护的“活的经典”,而非仅仅是印刷品。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是衡量一套书籍是否值得珍藏的最高标准,而这套书,无疑是高分通过了这项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