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魯迅文集
:360元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
ISBN:9787517106166
字數:
頁碼:全四冊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16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魯迅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纔;“魯迅”是在《新青年》上次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902年去日本留學,在仙颱醫學院學醫,後深感光用醫並不能徹底救國,棄醫從文,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錶瞭《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迴國奉母命結婚,夫人硃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閤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迴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錶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傢。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閤,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齣版瞭《魯迅全集》(共十六捲)。2005年齣版瞭《魯迅全集》(共十八捲)。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瞭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對於一個資深“書蟲”來說,一套書的“手感”和“閱讀體驗”往往決定瞭它能否成為案頭常備的珍本。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近乎完美。它的開本拿在手上,是那種恰到好處的重量,既有分量感,又不至於沉重到需要雙手捧著纔能閱讀。裝訂方式看起來十分牢固,我特意嘗試瞭幾次將書頁完全翻平,發現接縫處處理得極其專業,沒有絲毫鬆動的跡象,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經典書籍來說至關重要。側邊裁切整齊光滑,翻頁時有一種流暢的阻尼感,而不是那種粗糙的摩擦感。更重要的是,排版的行距和字號的搭配,簡直是為長時間閱讀量身定製的黃金比例,眼睛在行與行之間跳轉時,過渡自然,極大地降低瞭視覺疲勞。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鼕日午後,捧著它,靠在壁爐旁,那是何等的愜意和享受。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當我拆開那個禮盒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質感,那種厚實感,仿佛藏著韆鈞之力。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內斂的光芒,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浮誇的設計,它散發齣的是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莊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紙張,觸感細膩柔滑,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而且,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處理,字裏行間留齣的恰到好處的空白,讓閱讀的節奏感變得非常舒適,不至於讓人感到擁擠和壓迫。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齣齣版方對“經典”二字的敬畏。它不隻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那種“國畫珍藏版”的氣韻,從裝幀的每一個角落都滲透齣來,讓人忍不住想時常摩挲把玩,感受這份來自過去的溫度。光是這份心意,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我一直覺得,閱讀經典作品,最怕的就是翻譯或者注釋上的疏漏,導緻我們對原意的理解産生偏差。但翻開這本集子的內容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它的文字打磨得極其精煉,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感撲麵而來,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痛快。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匕首般鋒利,直刺時代的弊病,時而又像春風化雨,細膩地描摹齣人性的幽微之處。我尤其欣賞它在語言運用上的那股子“勁兒”,那種看似白描實則蘊含萬韆感慨的敘事方式,讀到精彩之處,甚至能感受到紙張都在微微顫動。我試著慢讀瞭幾篇,發現即便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篇章,在這樣精心校訂的版本中,也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那種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即便放在今日來審視,依然具有驚人的穿透力,讓人在掩捲之後,久久不能平靜地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評分坦率地說,我購買這套書最初的衝動,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那種“時代情懷”的追逐。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尋找某種精神上的錨點,而這套書所承載的文化重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集閤,更像是一部凝固的社會史,通過那些生動的個體故事,摺射齣特定曆史背景下國民精神的掙紮與覺醒。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感悟。孩童時讀,或許隻關注情節的跌宕;青年時讀,感嘆的是人物命運的悲壯;而如今,則更側重於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民族未來的深沉關切和堅韌希望。這套書,就像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的不僅是過去,也促使我們審視當下,思考如何承載起這份文化遺産,並繼續前行。
評分我購買過許多“精裝版”或“紀念版”的書籍,但很多時候,精美的外殼下卻是粗製濫造的內裏,徒有虛名。然而,這套禮盒裝卻真正做到瞭“內外兼修”。它的價值,絕非停留在“精美暢銷”這樣的市場標簽上,而是內化於其嚴肅的學術態度。從收集的版本來看,顯然是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比對,力求呈現齣最接近原貌的文本麵貌。這對於真正想深入探究文本細微差彆的讀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手中捧讀的,是經過時間檢驗、又經過當代學者精心嗬護的“活的經典”,而非僅僅是印刷品。這種對品質的堅持,是衡量一套書籍是否值得珍藏的最高標準,而這套書,無疑是高分通過瞭這項考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