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D一个十年 家驹时期(1983—1993) 1 1983:一支传奇乐队的诞生 5 1984:Colony Rock 11 1985:乐队潮流的起落 15 1986:再见理想和一无所有 23 1987:地下与流行的夹缝中 31 1988:大地—北京之行 38 1989:在主流大放异彩 48 1990:光辉岁月——作品放眼GJ 55 1991:Amani——心怀大爱 66 1992:长城——音乐路上的征程 70 1993:无泪的遗憾——痛失家驹 82
前 言 1
D一个十年 家驹时期(1983—1993) 1
1983:一支传奇乐队的诞生 5
1984:Colony Rock 11
1985:乐队潮流的起落 15
1986:再见理想和一无所有 23
1987:地下与流行的夹缝中 31
1988:大地—北京之行 38
1989:在主流大放异彩 48
1990:光辉岁月——作品放眼GJ 55
1991:Amani——心怀大爱 66
1992:长城——音乐路上的征程 70
1993:无泪的遗憾——痛失家驹 82
D二个十年 三子时期(1994—2003) 91
1994:仍然是要闯 94
1995:不是每一种声音都叫音乐 102
1996:Beyond 得精彩 105
1997:大时代——香港回归 110
1998:依然面对现实不会低头 116
1999:三子分头发展 120
2000:新的里程碑 124
2001:如果理想再可以重建 128
2002:掌声终会归于平静 136
2003:抗战二十年 141
D三个十年 个人发展(2004—2013) 149
2004:我在存在 152
2005:正式的告别 156
2006:传说继续 159
2007:乐队复兴潮 164
2008:你远去我却继续走 170
2009:无畏闯进大SJ 179
2010:变化比计划还快 183
2011:如果命运能选择 188
2012:荣光依旧 192
2013:海阔天空——无声光阴岁月永无尽头 195
后 记 203
附一:Beyond 1988 北京日记 206
附二:图片目录 224 显示全部信息
Beyond 是来自香港的乐队,虽然他们曾到过日本发展。但也正如家驹所言:“无论去到多远多远,Z后我们都会返回到这里的……Z后Z后,我们都是代表香港的乐队。” 黄家驹曾经说过:“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这句话伤了很多认认真真做音乐的香港音乐人,虽然很偏激,但也是一针见血,让香港乐坛常常反省。 红遍华人地区的Beyond,他们成长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个既造J了不少音乐人但又同时抹杀了很多音乐人的地方。我想,要谈一个乐队的来时路,他们所生所长的地方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谈Beyond J不能不谈谈香港这个城市。谈一个乐队的际遇,也不能不谈时代背景所赋予他们的意义,所以在本书中我希望能让读者看到香港乐坛的轮廓。 签约大公司,隐含了告别地下时期的意味。地下时期的他们做了很多,自费出碟和办演唱会,有理想的满溢,也有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唏嘘与叹息。虽然他们创作的音乐很前卫,但得到的赏识只来自地下音乐圈子,群众基础浅,叫好不叫座,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音乐,他们选择走向主流乐坛,尝试“走入建制”,发挥更大影响力。 一旦走进以市场利益为主要考虑的音乐工业,J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限制很多,创作音乐的自由度肯定比地下时期少,理想仿佛要懂得平衡与现实的差距。“再见理想”因此有了D二层的含意,他们不再是D初的无人赏识,而是,有人赏识,得到很多的机会,然后呢? 在1988—1991 年,Beyond 走红得很迅速,一1接一1的《大地》《真的爱你》《岁月无声》《不再犹豫》等成为大众朗朗上口的曲目,更不时晋身每年歌曲颁奖礼。 在音乐变得愈来愈商业流行的时候,Beyond,特别是家驹的SJ观亦变得愈来愈广阔,音乐题材再不局限于理想与迷失一类的个人情感困惑中,而是走向更宏大的视野:和平与爱。 他把曼德拉写进《光辉岁月》里,把对战争的思考写进了Amani。90 年代之后的Beyond 不论是在音乐技巧还是在思想方面,都显得愈来愈成熟,J像从大男孩成为男人的过程。在音乐变得更流行之际,虽然短暂地引来一些背叛摇滚乐的批评,但从Beyond 的态度及表现看来,他们一直都没有忘记初衷。 老生常谈,摇滚永远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D立的精神。Beyond 的音乐不D是“商业”二字J可以解释的,他们的音乐反映着他们的态度,诉说着很多对生活和对SJ的感受,总是会有些深意在里头,影响巨大而深远,这是很多流行歌手都做不到的。
Beyond,一支成立于弹丸之地的乐队,从一无所有,到红遍整个华人社会,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风浪和离合? 从大放异彩到家驹遽然离世,再到三子各自发展,Beyond的音乐和他们周遭的音乐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Beyond风行三十年,让一代又一代的乐迷与之共鸣、受其激励,无畏闯进大SJ,他们的音乐背后有着怎样的密码?
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亲历者的视角,抒写那一段光辉岁月与海阔天空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的语言风格既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尤其是在描述音乐创作过程时,作者简直化身为一位精妙的“音乐翻译官”。他会尝试用最直白的语言去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和情感内核,比如他是如何描述某段标志性的吉他Solo是如何被情绪点燃,如何从一个简单的Riff中提炼出整个时代的心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代性符号的捕捉。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乐队的兴衰史,更是在描绘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那个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集体焦虑和突破渴望。翻阅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回味那些被提及的经典专辑,感觉像是被重新带回了第一次听到那些神曲的瞬间,那种冲击力再次被激活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处理得非常用心,那些黑白照片的颗粒感,仿佛直接将我拉入了那个胶片尚未褪色的年代,每一张图都像是历史留下的珍贵注脚,而非简单的插图点缀。
评分坦白说,我通常对这类音乐人物的深度挖掘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落入歌功颂德的俗套,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时间线索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多重视角交织的写法。比如,它会插入几位当年与主角有过密切合作或激烈冲突的音乐制作人、乐评人甚至是“路人甲”的访谈摘录,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的那种克制和公允,他没有急于给出“谁对谁错”的道德审判,而是将所有的证据和不同立场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进行判断和思考。这种处理手法,让这本书的深度一下子拔高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次巡演失败后的描写,那种从云端跌落的失落感,那种团队内部信任危机如何一步步升级,被作者写得丝丝入扣,甚至能让人感受到空气中的电流都在崩断。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梦想与现实碰撞的社会学文本。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正传”这个词有点抗拒,总觉得大部头的东西容易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掌控得极好,让你根本停不下来。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处理上非常高明,经常会在一个高潮点戛然而止,然后用一个小小的悬念句引导读者进入下一段叙事,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吸引力。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它读完,过程中几乎没有感觉到疲劳,反而有一种被故事“推着走”的兴奋感。书中最让我深思的是关于“商业化”与“艺术纯粹性”之间永恒的拉锯战。作者非常坦诚地剖析了主角团队在面对市场诱惑和坚持自我表达时的挣扎。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书中探讨的很多关于创作伦理和市场妥协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的娱乐产业中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传记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献给那个逝去年代的“情书”,笔触细腻而深沉。作者的情感投入是显而易见的,他显然对传记中的人物抱有深厚的敬意和理解,但这种情感并没有溢出界限,始终被严谨的史实和客观的分析所约束,这才是成熟的非虚构写作应有的姿态。其中对于乐队内部成员关系微妙变化的描述,尤其精彩。比如两位核心成员之间,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期的理念不合,作者没有用戏剧化的冲突去渲染,而是通过对日常对话、眼神交流的捕捉,展现了那种“渐行渐远”的悲凉,比直接的争吵更令人心碎。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参加完一场漫长而盛大的告别仪式,带着些许感伤,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深刻洗礼后的满足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被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作品,它成功地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凝固在了纸页之间,永不褪色。
评分这本新入手的历史传记,装帧得极其考究,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一看作者的名字,心里就安定了不少。我一直对那个黄金年代的摇滚乐坛怀有特殊的情感,总觉得那段时光里涌现出的音乐,不只是旋律和歌词的简单堆砌,更像是那个时代集体情绪的缩影,带着一股子桀骜不驯的劲儿。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下了很大力气,它并没有急于跳入主角的生平,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土壤,那种压抑与渴望共存的复杂心绪,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作者显然下了苦功做了详尽的田野调查,那些对早期演出场馆的细致描述,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烟味和汗味似乎都能透过文字“闻”到。读到一些早期乐队排练时的趣闻轶事,才明白那些不朽的作品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争吵与坚持。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那些高高在上的音乐神坛拉回了人间烟火,让我们看到了偶像们也是有血有肉、会为生计发愁、也会在深夜里对着墙壁自我怀疑的普通人。那种真实感,远比那些美化过的纪录片要震撼得多。对于资深乐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活地图和回忆录的结合体,充满了等待被发掘的“彩蛋”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