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罗德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RT】 罗德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拉伦斯·格拉肯,梅小侃 著
图书标签:
  • 罗德岛海岸
  • 自然与文化
  • 西方思想史
  • 古代
  • 十八世纪
  • 环境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美国史
  • 海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253
商品编码:2881065101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罗德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定价:98.00元

作者: 克拉伦斯·格拉肯,梅小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4253

字数:

页码:73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是戴维·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编辑的欧几里得《作品集》(牛津,1703年)的卷首插图,表现了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第六书序言里面讲述的故事: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亚里士提普斯(Aristippus)船只失事,落难罗得岛海岸;他突然看到海滩上画着几个几何图形,于是向同伴们高叫起来:“让我们庆贺吧,因为我看到了人类的痕迹!”《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书名《罗得岛海岸的痕迹》正是来源于此。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鸣谢
缩写词

部分 古代世界
导论
1.一般观念
2.希腊化时代及其对自然的典型态度
章 宇宙中和大地上的秩序与目的
1.神学与地理学
2.目的论自然观的起始
3.色诺芬谈设计
4.上帝的和自然的手艺
5.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
6.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疑虑
7.斯多葛派的自然观
8.论诸神的本质
9.伊壁鸠鲁哲学中反目的论观念的发展
10.普鲁塔克、赫尔墨斯派著作和普罗提诺
第二章 空气、水、处所
1.环境论的希腊起源
2.希波克拉底的文集《空气、水、处所》
3.希罗多德对习俗和环境的兴趣
4.位置理论与希波克拉底的影响
5.文化多样性问题
6.某些罗马著作中的人种学和环境观
7.斯特雷波的折中主义
8.维特鲁威论建筑
9.斐洛和约瑟夫斯的批评
10.环境人种学和占星人种学
11.塞尔维乌斯论维吉尔
第三章 创造第二自然
1.关于工匠手艺与自然
2.《安提戈涅》与《克里特雅斯》
3.希腊化时代的环境变化
4.环境变化的一般记述
5.泰奥弗拉斯托斯论驯化与气候变化
6.乡村生活与黄金时代
7.地球会死亡吗?
8.在文明的更广阔哲学体系中解读环境变化
9.小结
第四章 犹太一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人与自然
1.引言
2.创世、原罪和统治
3.自然秩序中的人类
4.世间环境
5.对自然的态度与智慧书
6.《罗马书》1:20
7.鄙夷俗世态度
8.关键的思想及其影响之本质
……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中世纪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的文化与环境

作者介绍


文摘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地球是一个设计出来、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这个观念,尽管到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在所有的重要方面成形,但斯多葛派进一步打磨并丰富了它,对于所强调之处的一个关键变化看来是由潘尼提乌和他的学生波昔东尼完成的。
  潘尼提乌是罗得岛人,约生于公元前185年,曾广泛游历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与叙利亚。在雅典,他师从巴比伦的斯多葛派学者第欧根尼,①后者是克吕西普(Chrysippus)的学生。潘尼提乌生活在罗马,在那里波利比乌斯(Polybius)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罗马建立世界霸权的战无不胜、势不可挡的远征,这些兴趣使他充分意识到历史发展对于更深刻理解当代的重要性。②潘尼提乌赋予斯多葛学派的古老信念——世界的美丽与目的性应归功于一种创造性的原始力量——更深的含义,并非用多少新思想,而主要是通过欣赏自然的可见方面来实现。通过他,希腊化诗歌与绘画中对待自然的情感被应用于一种哲学世界观:不仅宇宙秩序中存在着一种辉煌,而且在地球的美丽中还有一种喜悦——看看那希腊景观中陆地与海洋的交替、无数的岛屿、可爱海岸与陡峭山峰及粗糙悬崖间的对比,还有生活在这美丽风景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它不仅拥有美丽,而且拥有一种完备。当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灌溉原野时,难道我们没有在养育生命、促进生长的季风、昼夜、冬夏处处发现一个有目的有创造力的自然的杰作吗?所有事情中奇妙的是,自然不仅一次性创造了它的生命体,而且提供条件使这些生命体永远存在。创世的顶点是造人,人直立的身姿是他区别于动物的决定性特点。他不需要像动物一样,俯身大地寻找食物,而是能够像处于高峰纵览全景那样看到被创造的万物,看到在自己的智力帮助下能够加以利用的外部世界。然而,潘尼提乌没有接受早期斯多葛派的人类中心论,即地球仅仅是为人类的需求而创造的。人就是在这里,利用着地球的美丽与资源。
  这些观点(其中很多都再现于西塞罗的《论神性》)表现了早期对待地球的审美与功利主义态度的融合。它是美丽的,又是实用的;对地球的这两个简单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其后对待地球态度的历史:地球看起来很美丽,它的美丽应该加以保护;它又很实用,因为它拥有人类心智活动所需的材料,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机械改变并改善着地球,以满足人不断重复与增长的需求。①潘尼提乌也是早试图在设计论框架内使用环境影响观念的学者之一。他摒弃了斯多葛派的占星术,接受了希波克拉底的观念,在人的身上找到了的特征,即人属于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的特点是由气候与地貌决定的。
  在波昔东尼的思想中(这个思想仅仅通过他人的著作传达给我们),我们意识到他对地理的重要性和对存在于大地和谐中的生物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③潘尼提乌和波昔东尼两位学者似乎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早期斯多葛派都有区别,表现在更大量地使用人种学、地理学和生物学材料上。重点从作为整体的宇宙、元素学说等自然理论,以及起源理论及宇宙演化理论,转移到调查地球上的可见现象。在潘尼提乌的启发下,波昔东尼在斯多葛派的目的论教诲中发现了一个统一及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方法;波昔东尼被称为古代的科学旅行家。④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富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旅行穿越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在那里研究盖底斯的潮汐),目的是观察各民族及其居住地环境的多样性。⑤波昔东尼具有一种对历史重要性的感受力;他和潘尼提乌都对波利比乌斯的主题印象深刻,后者记录下在短短五十年内引导罗马从一个半岛强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各个事件。⑥历史感,对自然界的生命和成长、对诸如潮汐等自然现象的敏感,给波昔东尼的思维带来一种动力,这是早期斯多葛派概念所缺少的,因为对后者来说,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似乎更像一个固定而僵硬的镶嵌图案。波昔东尼相信世界是的,其发展过程建立在目的之上,人和生命互相拥有,生命弥漫着整个宇宙,它是随处可见的活力——他这些信念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波昔东尼接受占星术,而他的老师潘尼提乌过去摒弃了它。但是很清楚,那是桑代克所描述的占星术,是的宇宙影响力作为一种自然法则施加于地上世界的占星术。
  对波昔东尼来说,潘尼提乌的环境因果关系理论并没有深入到足够的地步。气候与地貌本身由太阳的位置所决定,并受其他恒星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去假设星星对一个民族的直接影响,以及对个人特性的间接影响。宇宙的各个部分被“共感”(sympathy)联系在一起:月亮与潮汐、太阳与植被、星星对个体及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已经足够清楚了。难道我们不能这个而谈论更远的行星和星座的影响吗?人们必须潘尼提乌的气候理论,因为气候和地貌是太阳位置和其他恒星影响的结果。①
  ……

序言



探索思想的迷宫: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西方思想史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人类如何理解、描绘和构建其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不关注罗德岛海岸线的具体地理描绘,而是深入探讨自古希腊哲学肇始,经由中世纪神学阐释,直至启蒙运动思想的兴盛与转型,思想家们如何处理“自然”(physis)与“人造之物”(nomos或techne)之间的紧张与融合。 全书结构围绕西方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秩序”的界定展开,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观察,再到中世纪对上帝创世的系统性诠释,最终聚焦于近代科学革命如何彻底重塑了这一关系。 第一部分:古典根基与神学框架(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 本部分首先追溯西方形而上学的源头。我们考察了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探索到巴门尼德对“存在”的静态把握,着重分析了苏格拉底对伦理的转向如何为后来的文化建构奠定基础。 柏拉图的二元论:重点剖析了《理想国》中“洞穴寓言”的深层结构,探讨了理念世界(作为终极的、完美的“自然”)与现象世界(作为不完美模仿的“现实”)之间的张力。这种二元结构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形而上学,也为文化干预自然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化活动被视为一种努力攀升至更高级真实性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观:不同于柏拉图的超越性,亚里士多德将“自然”视为一个内在目的论的体系。我们详细审视了其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的“四因说”,尤其是“目的因”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在此框架下,文化(人作为“理性的动物”)被视为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具有自我实现潜能的一部分。探讨了“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以及早期对“技艺”(techne)的定位——它究竟是对自然的模仿,还是对自然潜能的实现? 中世纪的神学综合:文艺复兴前的数个世纪,思想的主导框架转为基督教神学。本章深入分析了奥古斯丁对“时间”与“永恒”的思辨,以及他如何将柏拉图主义融入对“上帝之城”的构建中。随后,重点讨论了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在阿奎那的体系中,自然法(lex naturalis)被置于神圣律法(lex divina)之下,成为连接神圣秩序与人类社群的桥梁。文化、法律与社会建制,都是对这一既定神圣秩序的反映与执行。自然界本身被视为上帝智慧的“巨著”,供人类阅读和理解。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自然的新发现(十五世纪—十七世纪初) 这一时期标志着人类主体性的觉醒,古典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重视,开始挑战中世纪神学框架的绝对权威。 人文主义的回归:我们考察了彼特拉克和伊拉斯谟等人如何重新发掘古典文本,将焦点从彼岸世界拉回尘世的“人”本身。这种对人类潜能的赞美,为后来的文化活动赋予了更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早期科学探索与宇宙观的动摇: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不仅是天文学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重新定位。本书探讨了这种地位的转变如何间接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它从神圣意志的体现,逐渐演变为一种可以被数学描述的、客观运行的机制。我们分析了费查拉的尼古拉·科佩尼库斯如何以纯粹的数学模型挑战了托勒密式的自然层级体系。 模糊的界限:炼金术与早期化学:探讨了在科学尚未完全分化的时代,诸如帕拉塞尔苏斯等思想家如何试图通过“秘传知识”干预自然物质,以求得更深层次的统一。这显示了早期人类渴望控制与转化自然的强烈愿望,其方法论介于魔法、宗教与经验观察之间。 第三部分:启蒙的理性之光与自然哲学的建构(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末) 这是西方思想史上“自然”与“文化”分野最为清晰,同时也是对二者关系进行最深刻哲学反思的时期。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机械论的胜利: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思维主体的独立性。我们详细分析了笛卡尔如何将自然界(res extensa,广延之物)降格为一套纯粹的、可被测量的机械装置,而将人类心灵(res cogitans)分离出来。这种二元论为后来的科学实证主义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得“文化实践”(例如政治、艺术、道德)开始被视为纯粹的人类建构,与冰冷的自然机器相对立。 经验主义与自然规律的发现: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对自然知识的来源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自然知识不再是天赋的或思辨得来的,而是依赖于感官经验的积累。我们考察了洛克对“第一性质”(如形状、运动)和“第二性质”(如颜色、味道)的区分,以及这种区分如何影响了文化认知——那些依赖于感官投射的“第二性质”(如美学判断)被放置在了更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牛顿的宇宙秩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宇宙图景。本书探讨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如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最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我们也讨论了牛顿体系引发的哲学争论:上帝在这一机械宇宙中扮演何种角色?是“钟表匠”,还是仍在积极干预的立法者? 文化理性的扩张与反思:在自然观被机械论重塑的同时,启蒙思想家也将理性应用于人类社会和文化领域。伏尔泰对迷信的抨击、卢梭对社会契约与“自然状态”的想象,构成了对当时欧洲文化建制的深刻批判。卢梭的理论尤其值得深入分析:他认为人类本性(“自然人”)在进入文明社会(“文化”)后被腐蚀,这构成了对启蒙运动自身理性中心主义的早期反思。我们比较了卢梭对“自然”的浪漫化想象与狄德罗对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编纂,展示了十八世纪末思想界在构建新文化秩序时内部的张力。 结论:走向现代的鸿沟 本书最终的结论聚焦于十八世纪末期,西方思想如何面对启蒙理性所构建的强大自然模型。从古典的和谐统一,到中世纪的等级服从,再到启蒙时代的机械分离,西方思想一直在试图调和人类的创造力、伦理诉求与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理解。这些历史进程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科学、艺术、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坐标。我们最终看到,思想家们对“自然”的定义,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的构建与限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抽象的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最富画面感的词汇来加以阐释,使得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一些比喻和类比,它们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帮助读者在错综复杂的思想迷宫中保持方向感。比如,他对“海岸线”这一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地串联起了“自然疆界”与“知识边界”的双重含义,使得全书的主题得到了有力的视觉化支撑。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西方思想传统”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拥有了深度和层次感。它不再是一堆孤立的理论,而是一个在特定地理和社会环境中,不断自我协商、修正和强化的有机生命体。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惊人,但绝非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堆砌辞藻。作者的学养深厚到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程度,他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思想流派之间,找到那些隐藏的、深刻的关联性。比如,他对十七世纪“机械论”兴起背后,与早期航海活动及地理发现之间隐秘联系的挖掘,就让我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哲学史,更是一部潜藏在思想背后的社会文化史。通过细读那些关于“秩序”与“边界”的探讨,我仿佛能触摸到当时欧洲社会对自身世界观的重塑过程。行文间,作者对原始文献的引用精准而恰当,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繁琐的引文泥沼。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聚焦于“自然”与“文化”的互动,勾勒出了西方文明演进的宏大脉络,让人读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翻开时,我立刻被作者那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手持着时代的探针,深入到西方思想的肌理之中。尤其是对早期自然哲学与神学观念交织的论述,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幅由模糊的创世神话逐渐过渡到早期理性思辨的演变图景。我特别欣赏他对关键概念如“自然秩序”、“神圣设计”的溯源与辨析,那些晦涩的拉丁文术语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辨,仿佛那些沉睡的古代思想家们重新在书页间与我们对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着那些精妙的论证反复咀嚼,试图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度。这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行于一座知识的迷宫,每转一个弯,都有全新的、令人振奋的发现。这本书对于理解西方知识体系的根基,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妙的旅程。不同于那些只关注某几个巨匠的传记式梳理,本书的视角是宏观且包容的。作者对那些“边缘”思想家的关注,恰恰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他细致地梳理了在主流思潮之外,那些地方性的、区域性的知识传统是如何萌芽、发展,并最终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对主流思想产生冲击或修正的。这种“由下而上”的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西方思想多样性的理解。在阅读特定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思想家们在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是如何面对同一组基本问题,却得出截然不同结论的场景。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动态感和现实的厚重感,而不是悬浮在空中的纯粹思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昏昏欲睡。作者在处理跨越数百年的思想变迁时,展现了一种近乎艺术家的天赋。他不是在写流水账,而是在编织一张宏大的思想网络。尤其在讨论中世纪经院哲学与自然观察的张力时,那种笔力的收放自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家们在信仰与理性之间艰难求索的挣扎与妥协。比如,他对不同时期关于“元素”和“运动”定义的细致对比,让我对科学史的演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史论述,焕发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勇敢探索。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思想史有一定了解,却渴望看到更深层次结构性分析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