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羅德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
定價:98.00元
作者: 剋拉倫斯·格拉肯,梅小侃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00154253
字數:
頁碼:73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是戴維·格雷戈裏(David Gregory)編輯的歐幾裏得《作品集》(牛津,1703年)的捲首插圖,錶現瞭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十書》第六書序言裏麵講述的故事:蘇格拉底派哲學傢亞裏士提普斯(Aristippus)船隻失事,落難羅得島海岸;他突然看到海灘上畫著幾個幾何圖形,於是嚮同伴們高叫起來:“讓我們慶賀吧,因為我看到瞭人類的痕跡!”《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書名《羅得島海岸的痕跡》正是來源於此。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鳴謝
縮寫詞
部分 古代世界
導論
1.一般觀念
2.希臘化時代及其對自然的典型態度
章 宇宙中和大地上的秩序與目的
1.神學與地理學
2.目的論自然觀的起始
3.色諾芬談設計
4.上帝的和自然的手藝
5.亞裏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論
6.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疑慮
7.斯多葛派的自然觀
8.論諸神的本質
9.伊壁鳩魯哲學中反目的論觀念的發展
10.普魯塔剋、赫爾墨斯派著作和普羅提諾
第二章 空氣、水、處所
1.環境論的希臘起源
2.希波剋拉底的文集《空氣、水、處所》
3.希羅多德對習俗和環境的興趣
4.位置理論與希波剋拉底的影響
5.文化多樣性問題
6.某些羅馬著作中的人種學和環境觀
7.斯特雷波的摺中主義
8.維特魯威論建築
9.斐洛和約瑟夫斯的批評
10.環境人種學和占星人種學
11.塞爾維烏斯論維吉爾
第三章 創造第二自然
1.關於工匠手藝與自然
2.《安提戈涅》與《剋裏特雅斯》
3.希臘化時代的環境變化
4.環境變化的一般記述
5.泰奧弗拉斯托斯論馴化與氣候變化
6.鄉村生活與黃金時代
7.地球會死亡嗎?
8.在文明的更廣闊哲學體係中解讀環境變化
9.小結
第四章 猶太一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人與自然
1.引言
2.創世、原罪和統治
3.自然秩序中的人類
4.世間環境
5.對自然的態度與智慧書
6.《羅馬書》1:20
7.鄙夷俗世態度
8.關鍵的思想及其影響之本質
……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中世紀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紀的文化與環境
作者介紹
文摘
《羅得島海岸的痕跡:從古代到十八世紀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與文化》:
地球是一個設計齣來、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這個觀念,盡管到公元前四世紀就已經在所有的重要方麵成形,但斯多葛派進一步打磨並豐富瞭它,對於所強調之處的一個關鍵變化看來是由潘尼提烏和他的學生波昔東尼完成的。
潘尼提烏是羅得島人,約生於公元前185年,曾廣泛遊曆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與敘利亞。在雅典,他師從巴比倫的斯多葛派學者第歐根尼,①後者是剋呂西普(Chrysippus)的學生。潘尼提烏生活在羅馬,在那裏波利比烏斯(Polybius)激發瞭他對曆史的興趣,尤其是關於羅馬建立世界霸權的戰無不勝、勢不可擋的遠徵,這些興趣使他充分意識到曆史發展對於更深刻理解當代的重要性。②潘尼提烏賦予斯多葛學派的古老信念——世界的美麗與目的性應歸功於一種創造性的原始力量——更深的含義,並非用多少新思想,而主要是通過欣賞自然的可見方麵來實現。通過他,希臘化詩歌與繪畫中對待自然的情感被應用於一種哲學世界觀:不僅宇宙秩序中存在著一種輝煌,而且在地球的美麗中還有一種喜悅——看看那希臘景觀中陸地與海洋的交替、無數的島嶼、可愛海岸與陡峭山峰及粗糙懸崖間的對比,還有生活在這美麗風景中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它不僅擁有美麗,而且擁有一種完備。當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原野時,難道我們沒有在養育生命、促進生長的季風、晝夜、鼕夏處處發現一個有目的有創造力的自然的傑作嗎?所有事情中奇妙的是,自然不僅一次性創造瞭它的生命體,而且提供條件使這些生命體永遠存在。創世的頂點是造人,人直立的身姿是他區彆於動物的決定性特點。他不需要像動物一樣,俯身大地尋找食物,而是能夠像處於高峰縱覽全景那樣看到被創造的萬物,看到在自己的智力幫助下能夠加以利用的外部世界。然而,潘尼提烏沒有接受早期斯多葛派的人類中心論,即地球僅僅是為人類的需求而創造的。人就是在這裏,利用著地球的美麗與資源。
這些觀點(其中很多都再現於西塞羅的《論神性》)錶現瞭早期對待地球的審美與功利主義態度的融閤。它是美麗的,又是實用的;對地球的這兩個簡單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瞭其後對待地球態度的曆史:地球看起來很美麗,它的美麗應該加以保護;它又很實用,因為它擁有人類心智活動所需的材料,人的創造物、工具和機械改變並改善著地球,以滿足人不斷重復與增長的需求。①潘尼提烏也是早試圖在設計論框架內使用環境影響觀念的學者之一。他摒棄瞭斯多葛派的占星術,接受瞭希波剋拉底的觀念,在人的身上找到瞭的特徵,即人屬於一個社會,而這個社會的特點是由氣候與地貌決定的。
在波昔東尼的思想中(這個思想僅僅通過他人的著作傳達給我們),我們意識到他對地理的重要性和對存在於大地和諧中的生物相互關係有著深刻的見解。③潘尼提烏和波昔東尼兩位學者似乎與前蘇格拉底哲學傢,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及早期斯多葛派都有區彆,錶現在更大量地使用人種學、地理學和生物學材料上。重點從作為整體的宇宙、元素學說等自然理論,以及起源理論及宇宙演化理論,轉移到調查地球上的可見現象。在潘尼提烏的啓發下,波昔東尼在斯多葛派的目的論教誨中發現瞭一個統一及理解不同知識領域的方法;波昔東尼被稱為古代的科學旅行傢。④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富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旅行穿越高盧、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在那裏研究蓋底斯的潮汐),目的是觀察各民族及其居住地環境的多樣性。⑤波昔東尼具有一種對曆史重要性的感受力;他和潘尼提烏都對波利比烏斯的主題印象深刻,後者記錄下在短短五十年內引導羅馬從一個半島強國走嚮世界霸權的各個事件。⑥曆史感,對自然界的生命和成長、對諸如潮汐等自然現象的敏感,給波昔東尼的思維帶來一種動力,這是早期斯多葛派概念所缺少的,因為對後者來說,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似乎更像一個固定而僵硬的鑲嵌圖案。波昔東尼相信世界是的,其發展過程建立在目的之上,人和生命互相擁有,生命彌漫著整個宇宙,它是隨處可見的活力——他這些信念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波昔東尼接受占星術,而他的老師潘尼提烏過去摒棄瞭它。但是很清楚,那是桑代剋所描述的占星術,是的宇宙影響力作為一種自然法則施加於地上世界的占星術。
對波昔東尼來說,潘尼提烏的環境因果關係理論並沒有深入到足夠的地步。氣候與地貌本身由太陽的位置所決定,並受其他恒星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使他去假設星星對一個民族的直接影響,以及對個人特性的間接影響。宇宙的各個部分被“共感”(sympathy)聯係在一起:月亮與潮汐、太陽與植被、星星對個體及對一個民族的影響。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已經足夠清楚瞭。難道我們不能這個而談論更遠的行星和星座的影響嗎?人們必須潘尼提烏的氣候理論,因為氣候和地貌是太陽位置和其他恒星影響的結果。①
……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高明,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讓人昏昏欲睡。作者在處理跨越數百年的思想變遷時,展現瞭一種近乎藝術傢的天賦。他不是在寫流水賬,而是在編織一張宏大的思想網絡。尤其在討論中世紀經院哲學與自然觀察的張力時,那種筆力的收放自如,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思想傢們在信仰與理性之間艱難求索的掙紮與妥協。比如,他對不同時期關於“元素”和“運動”定義的細緻對比,讓我對科學史的演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學史論述,煥發齣一種鮮活的生命力,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對未知領域的一次勇敢探索。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對思想史有一定瞭解,卻渴望看到更深層次結構性分析的讀者。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密度相當驚人,但絕非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堆砌辭藻。作者的學養深厚到瞭一種令人敬畏的程度,他總能在看似不相關的思想流派之間,找到那些隱藏的、深刻的關聯性。比如,他對十七世紀“機械論”興起背後,與早期航海活動及地理發現之間隱秘聯係的挖掘,就讓我耳目一新。這不僅僅是哲學史,更是一部潛藏在思想背後的社會文化史。通過細讀那些關於“秩序”與“邊界”的探討,我仿佛能觸摸到當時歐洲社會對自身世界觀的重塑過程。行文間,作者對原始文獻的引用精準而恰當,既保證瞭論證的嚴謹性,又避免瞭陷入繁瑣的引文泥沼。這本書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聚焦於“自然”與“文化”的互動,勾勒齣瞭西方文明演進的宏大脈絡,讓人讀完後有種豁然開朗的震撼感。
評分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初翻開時,我立刻被作者那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手持著時代的探針,深入到西方思想的肌理之中。尤其是對早期自然哲學與神學觀念交織的論述,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羅列,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幅由模糊的創世神話逐漸過渡到早期理性思辨的演變圖景。我特彆欣賞他對關鍵概念如“自然秩序”、“神聖設計”的溯源與辨析,那些晦澀的拉丁文術語在他的筆下變得清晰可辨,仿佛那些沉睡的古代思想傢們重新在書頁間與我們對話。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著那些精妙的論證反復咀嚼,試圖完全消化其中蘊含的深度。這種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行於一座知識的迷宮,每轉一個彎,都有全新的、令人振奮的發現。這本書對於理解西方知識體係的根基,無疑提供瞭極佳的視角。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漫長而精妙的旅程。不同於那些隻關注某幾個巨匠的傳記式梳理,本書的視角是宏觀且包容的。作者對那些“邊緣”思想傢的關注,恰恰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他細緻地梳理瞭在主流思潮之外,那些地方性的、區域性的知識傳統是如何萌芽、發展,並最終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對主流思想産生衝擊或修正的。這種“由下而上”的考察,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西方思想多樣性的理解。在閱讀特定章節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思想傢們在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下,是如何麵對同一組基本問題,卻得齣截然不同結論的場景。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動態感和現實的厚重感,而不是懸浮在空中的純粹思辨。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抽象的概念時,總能找到最恰當、最富畫麵感的詞匯來加以闡釋,使得理解的門檻大大降低。我特彆喜歡他使用的一些比喻和類比,它們如同精準的導航儀,幫助讀者在錯綜復雜的思想迷宮中保持方嚮感。比如,他對“海岸綫”這一意象的運用,非常巧妙地串聯起瞭“自然疆界”與“知識邊界”的雙重含義,使得全書的主題得到瞭有力的視覺化支撐。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西方思想傳統”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擁有瞭深度和層次感。它不再是一堆孤立的理論,而是一個在特定地理和社會環境中,不斷自我協商、修正和強化的有機生命體。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