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哲学/宗教 书籍 |
| 作者: | 高延 |
| 定价: | 588.0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36085916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
| 目录 | |
| 编 遗体处理导言部 丧葬仪式章 死亡第二章 间隔期——从死亡到遗体着装第三章 遗体着装一、寿衣二、着装第四章 遗体着装与入殓之间的祭祀仪式第五章 入殓第六章 间隔期——从入殓到落葬第七章 落葬第八章 出殡和落葬之后的仪式第九章 古代丧礼与现代丧礼之间的关系(小结)第二部 回阳章 招魂、哭丧一、招魂二、哭丧第二章 遗体着装、入殓和落葬的延迟第三章 饭含第四章 棺椁与墓穴249第五章 由“回魂”信仰衍生出来的其他习俗一、净身和遗体着装二、保持尸身的完好无损第六章 形影不离的“魂”与“体”第七章 在死者口中和身旁放置食物第三部 墓葬 (上)章 坟墓的由来第二章 作为灵魂居所的坟墓第三章 墓中放置酒食;坟上的祭品;祭坛和墓祠第四章 墓中陪葬贵重物品、生活用品和牲畜等第五章 关于大型墓葬、陵寝和墓园树木第六章 论服丧的习俗一、服丧的由来及居丧饮食二、弃用住所及家具以示哀悼三、服丧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在古代及近代中国的状况四、服丧期间禁乐五、居丧时戒性事及嫁娶六、居丧时禁止自立门户及分家产七、为统治者服丧八、为师服丧九、居丧者被视为不祥第七章 居丧斋戒第八章 对厚葬的反对,以无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一、反对厚葬二、以不具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祭品第九章 关于活人殉葬及其相关的习俗一、活人殉葬二、守墓的习俗三、妻子死后与亡夫合葬——冥婚四、墓葬人俑及石像第三部 墓葬 (下)第十章 死者安葬于祖茔的风俗一、祖坟;死者迁往故乡安葬二、无尸身之灵魂的安葬第十一章 民间与官方对非亲尸身的安置一、对死者的社会慈善二、妥善安葬死者是政府的职责1.与死者处理相关的敕令;保护尸骨与坟墓的法律2.当局对无人照料之遗骸的安葬;为穷人埋尸提供的官方资助3.官方对前朝帝君和名人陵墓的保护第十二章 风水一、导言二、由高地和水道调控的风水三、“风水”学说的历史四、风水师;风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十三章 改葬的习俗;瓮葬第十四章 坟茔与陵墓一、平民、贵族与官员的坟墓二、坟墓内外的碑铭三、皇族成员的陵墓四、明朝的皇陵五、清朝的陵园1.北直隶的两处陵园2.满洲的三处陵园第十五章 墓场和义冢增补章 尸身处理的方式一、弃尸的习俗二、水葬三、火葬第二编 灵魂和祖先崇拜导言部 哲学和民俗观念中的灵魂章 心理哲学第二章 宇宙心理哲学与道教第三章 人类灵魂的多样性与可分性第四章 灵魂所居的身体部分第五章 影子所展现的万物有灵观念第六章 灵魂的疾病:虚弱与错乱第七章 生者魂离第八章 死后复活一、死者因自身灵魂附体而复活二、死者因他人灵魂附体而复活第九章 灵魂通过诞生而复活第十章 变兽妄想一、变虎二、变狼三、变狗四、变狐五、变熊六、变鹿七、变猴八、变鼠九、变家畜十、变爬行动物十一、变鸟十二、变鱼十三、变虫第十一章 从动物转世为人第十二章 植物精灵一、人形和动物形的植物精灵二、无定形的植物精灵第十三章 无生命物体的成精第十四章 从动物及人体中获取的食品和药品第十五章 精怪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第十六章 鬼魂所施行的因果报应第二部 鬼神学章 中国鬼怪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第二章 山林第三章 水怪第四章 土怪第五章 动物鬼怪一、虎魅二、狼怪三、狗精四、狐妖五、其他作为鬼怪的哺乳动物六、鬼怪谱中的家畜七 |
| 编辑 | |
| 本书是西方学者(也包括中国学者)靠前次全面探讨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一部巨著;同时,也是抢先发售很真切反映了这方面真相的一部书。它既注重引据中国古籍经典文本,又以丰富而生动的田野调查资料给予有效佐证,对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对中国“民间宗教”的状况和源流作出了有效的梳理和研究。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创造性的见解即使在当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所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成果都是十分珍贵、十分有价值的学术遗产,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认识意义,而且对于相关的中国宗教研究产生有益的推进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实,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值得出版。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气息的排版,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很适合长时间阅读,而且墨水的清晰度也做得非常好,无论是正文还是那些需要细细品味的引文,都清晰可辨。尤其是书中对于一些早期宗教符号的插图和拓片摹写,处理得非常细腻,让我感觉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而且,书脊的设计也很考究,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编纂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下的苦功。这本书的整体视觉体验,可以说是国内学术著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追求华而不实的炫彩,而是用一种沉静、厚重的美感,契合了主题的深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拿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从内容覆盖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的野心是宏大的,但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宏大并没有导致内容的肤浅。作者似乎成功地在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进行全景式扫描的同时,仍能对局部细节进行令人信服的深入挖掘。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发现一个新的切入点,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地方神祇演变路径的追踪,或是对不同地域间宗教观念相互渗透的细致描摹,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积累。这本书不是孤立地看待宗教现象,而是将其紧密地置于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精神世界有了一种立体的、多维度的理解,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极其严谨,初读时甚至有些敬畏。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史料,而是建立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从宏观的“系统”构建,到微观的“变迁”节点,再到具体的“历史”案例,逻辑链条扣得非常紧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那种承上启下的笔法,每当我觉得某个知识点似乎要散开时,作者总能用一两句精妙的总结,将分散的线索重新收拢到主旨之下。这种结构上的掌控力,让阅读过程虽然信息量巨大,却不至于感到迷失方向。这不像很多同类书籍,读起来像是走在没有路标的丛林里,而这本更像是遵循着一张精确绘制的古代地图,每一步都踏在应该在的位置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巧妙地保持了现代学术的清晰度。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或进行历史场景重构时,常常会使用一些考究的词汇和句式,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体验。例如,他对某些祭祀仪式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那些古老的语汇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一旦需要进行现代的比较分析或理论阐释时,语言又会迅速切换到一种冷静、规范的当代学术语境,这种在古老与现代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高明的叙事者,他知道何时该低语,何时该高歌。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精准。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哲学,很少使用浮夸的形容词或过于情绪化的判断,而是完全依赖于翔实的证据和严密的推导来构建论点。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咀嚼那些精确到位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概念辨析。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普及读物”,而是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充分吸收的深度文本。这种毫不妥协的学术姿态,非常难得,它尊重了读者,也尊重了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每次我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脑力被充分锻炼后的充实感,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已经定论的传统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