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学 上下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
| 定价 | 80.00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1996年01月 | |
| 开本 | 大32开 | |
| 作者 | (德)黑格尔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20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00011457 | |
| 重量 | 942 | |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壹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壹编“有论”部分。
黑格尔著作共有三种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罗克纳本和拉松本。中译本依拉松本的编例,以“有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译文亦以拉松本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了格罗克纳本。译者撰有长篇后记,附刊于下卷。
中译本就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所摘部分,将《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的页码一一标出,以便读者查考。又为了读者查对列宁所据米希勒本德文原文的便利,《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学(上卷)》逐页加注了这个版本的页码;另编米希勒本和拉松本页码对照表,分别附于上下卷的编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学(下卷)》,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壹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学(下卷)》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壹编“有论”部分。黑格尔著作共有三种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罗克纳本和拉松本。中译本依拉松本的编例,以“有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译文亦以拉松本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了格罗克纳本。
第壹版序言
第2版序言
导论
逻辑的一般概念
逻辑的一般分类
第壹部 客观逻辑
第壹编 有论
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有之一般分类
第壹部分 规定性(质)
第壹章 有
甲、有
乙、无
丙、变
1.有与无的统
注释一 有与无在观念中的对立
注释二 有与无的统一,同一:表述的缺憾
注释三 抽象的孤立
注释四 开端的不可思议的性质
2.变的环节:发生与消灭
3.变的扬弃
注释关于扬弃这个名词
第2章 实有
甲、实有自身
1.一般实有
2.质
注释质与否定
3.某物
乙、有限
1.某物和一他物
2.规定,状态和界限
3.有限
(一)有限的直接性
(二)限制和应当
注释应当
(三)有限到无限的过渡
丙、无限
1. 一般无限物
2.有限物与无限物的相互规定
3.肯定的无限
过渡
注释一 无限的进展
第2编 本质论
第壹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第壹章 映象
甲、本质的与非本质的
乙、映象
丙、反思
1、建立的反思
2、外在的反思
注释
3、进行规定的反思
第2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注释 在命题形式中的反思规定
甲、同一
注释一 抽象的同一
注释二 第壹条原始思维律
乙、区别
1、绝dui的区别
2、差异
注释 差异命题
3、对立
注释 教学中对立的大小(量)
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籍,那本侧重于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的分析,简直是思维的“清道夫”。它没有高深的术语,而是用大量的实例告诉你,为什么你觉得对的论证,其实可能漏洞百出。比如,书中细致地剖析了“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的常见手法。读完之后,我简直有点“被害妄想”,看新闻、听讲座,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拆解对方的论证结构,看看它的前提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必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挑剔的思考者。它教会我的不是去记住什么公式,而是如何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尤其对于那些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参与辩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能帮你把“吵架”升级为真正的“论证”。唯一的遗憾是,它对一些更复杂的演绎逻辑介绍得略显单薄,更像是一本入门级的“防忽悠指南”,而非系统的逻辑学教材,但作为日常思维的校准工具,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我手头有一本关于论证理论与修辞学的书籍,它把逻辑的严谨性和语言的说服力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一个论证光是“有效”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在特定的受众和情境下是“可接受的”。它细致地拆解了“诉诸情感”、“搭建桥梁”、“构建共识”等修辞技巧,并分析了这些技巧在法律辩护、公共演讲乃至日常谈判中的实际应用。与纯粹的逻辑书不同,这本书更具“实战性”,它让你明白如何包装你的逻辑内核,让你的观点更容易被听众接纳。书中包含了大量经典演讲的片段进行分析,比如如何通过布局和措辞来引导听众的情绪走向。我发现,许多时候,我们败给对手,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逻辑站不住脚,而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过于生硬、缺乏共鸣。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沟通者,它让我学会了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要灵活运用语言的力量。
评分另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关于认知偏差与决策心理学的。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把焦点从“对与错”的逻辑判断,转向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非理性选择”的内在机制。书中详细阐述了“锚定效应”、“损失厌恶”是如何在投资和商业谈判中悄无声息地操纵我们的判断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确认偏误”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观念的信息,而自动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做重大生活决定时,是不是也被这些内在的“捷径”误导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夹杂着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细节和案例分析,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为你解剖大脑的“小把戏”。它让我意识到,提高决策质量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拥有更多信息,而在于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如果你对行为经济学和人类心智的奥秘感兴趣,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的这套哲学导论材料,重点放在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实在”(Reality)的探讨上。它不像逻辑学那样聚焦于推理的形式,而是更关注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理性来接近真理。书里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做了非常细致的比较和梳理,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而上学路径。阅读这些内容,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不断地摒弃现代思维的惯性,去理解那些跨越了千年的深刻思辨。译者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理解那些晦涩的古希腊概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变得可以触摸。这本书的难度不低,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但一旦进入那种纯粹的思辨状态,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让我明白,真正的哲学思考永远不会有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在于提问的方式和探索的深度。
评分近期翻阅的一本关于科学哲学史的著作,它探讨了科学理论是如何诞生、发展、被挑战和最终被取代的过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宏大,它不只是罗列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发现,而是深入挖掘了科学范式转变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时代背景。例如,它详尽描述了牛顿力学是如何被相对论挑战的过程,以及哲学家们如何应对这种基础性的世界观的动摇。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让你看到,即便是最坚实的科学知识,也建立在一系列的哲学假设之上,并且随时可能被新的解释框架所颠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可证伪性”原则的讨论,这让我对科学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崇拜教科书上的结论,而是理解了科学作为一种探索真理的“方法论”的复杂与动态。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科学史和知识论有深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