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 聖人與喪傢狗 廖哲 南方
目錄
自序
導讀一 孔子: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
導讀二 孔門弟子及其他
導讀三 古人讀《論語》,文本、注釋及其他
導讀四 今人讀《論語》,基本參考書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總結一 孔子教導我們說,他不是聖人
總結二 什麼是真君子?孔子如是說
總結三 孔子的遺産:從烏托邦到意識形態
喪傢狗——我讀《論語》(附錄)
附錄一:《論語》原文
附錄二:主題摘錄
附錄三:《論語》人物錶
附錄四:人名索引
書摘
《喪傢狗:我讀論語》作者自序
近來,《論語》很火,孔子很熱。我們村,北京大學中文係的古典文獻專業,也給本科生開瞭《論語》課。課分三個班,我負責教其中的一個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兩個學期,一學期講半部,把《論語》從頭到尾講瞭一遍。這部講義,就是根據我上課的記錄整理而成。藉這個機會,我把《論語》係統讀瞭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謂講義,其實是讀書筆記。
一
我的講義,正標題是“喪傢狗”,副標題是“我讀《論語》”。首先,我想把這個題目解釋一下。
什麼叫“喪傢狗”?“喪傢狗”是無傢可歸的狗,現在叫流浪狗。 無傢可歸的,不隻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話(《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很多人都並不明白,這頂帽子的含義是什麼。
我寜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一個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與虎謀皮,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空懷周公之夢,夢想恢復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執著,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個無傢可歸的流浪狗。
這纔是真相。
內容介紹
繼2005年度十大好書《花間一壺酒》,2006年度十大好書《兵以詐立》之後,李零又一部振聾發聵之作《喪傢狗——我讀論語》!
孔子是個什麼人,《論語》到底講什麼?
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傢園的人,都是喪傢狗。
本書為修訂版,為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本書附贈:喪傢狗——我讀《論語》(附錄)。
李零說:《論語》要拆開來讀:縱讀之,曆覽孔子的一生;橫讀之,深入孔子的內心。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棲皇,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讀他的書,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講,他是個堂吉訶德。
《論語》有個優點,就是沒有後人的那種虛僞勁兒。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罵,毫不遮掩。誰說偉大導師就得高大全,聖門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下來。
我讀《論語》,是讀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麼,要看原書。我的一切結論,是用孔子本人的話來講話——不跟知識分子起哄,也不給人民群眾拍馬屁。
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衣食足瞭,也未必知榮辱。學《論語》,有兩條難學,一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二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現在,哭著鬧著學《論語》的,不忍先學這兩條,試試看!
作者介紹
李零,1948年6月12日,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孔子>十三篇綜閤研究》《兵以詐立》《簡帛古考與學術源流》《入山與齣塞》《鑠古鑄今》《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李零自選集》等。
接著往下讀,我發現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展現齣一種近乎老道的功力。故事的綫索看似雜亂無章,時不時地會插入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插麯,比如對某個過往事物的突然迴憶,或者一段突兀的哲思片段。但細細品味,這些跳躍反而構築瞭一種現實的碎片化質感。生活本身就是這樣,不會事事順遂、邏輯嚴密,更多的是意外的交錯和情感的隨機閃現。比如,有一段描寫主角在深夜的便利店裏,觀察店員機械化的操作,然後聯係到自己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這種對比處理得極其精妙。它沒有直接說“我很痛苦”,而是通過場景的並置,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被時間磨平棱角的空虛感。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結構本身,就是在模仿一種現代人在信息過載和生活重壓下,思維跳躍和注意力分散的狀態。每一次看似偏離主綫的敘述,其實都是在為核心的情緒基調添加新的紋理和層次,讓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可信。這種非綫性的敘事藝術,處理不好很容易讓讀者迷失,但在這本書裏,它卻成瞭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推著你不斷地嚮下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奇特的混閤體,既有市井煙火氣的直白粗糲,又時不時地冒齣幾句精準得像手術刀一樣的洞察。這種風格的轉換非常自然,不顯得突兀。在描寫主角與社會底層人物的周鏇時,對話往往短促、尖銳,充滿瞭生存的本能和市井的智慧,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仿佛能聽到他們彼此間拉鋸式的討價還價聲。然而,當主角陷入沉思,或者夜深人靜時,文字的密度和內涵會驟然提升,開始使用一些更具文學色彩的意象來錶達那些難以言喻的焦慮和對存在的質疑。這種在“低俗”與“高雅”之間遊走的敘事腔調,成功地避免瞭將主角簡單地標簽化為“失敗者”或“邊緣人”。他不是一個扁平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在現實泥濘中掙紮,卻依舊保有對世界某種深刻感知力的復雜個體。這種語言的張弛有度,讓整部作品在保持閱讀快感的同時,也賦予瞭其深刻的文學價值,使人願意反復咀嚼那些措辭精妙之處。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復雜的。畢竟“喪傢狗”這個名字,怎麼看都帶著一股子自嘲的勁兒,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睏境的無奈自白。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負能量的、散亂的個人日記體或者散文集,探討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和漂泊感。所以,當我翻開第一頁,看到的是對具體生活場景的細膩描摹時,我還有點驚訝。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去講述他“喪傢”的具象過程,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勾勒齣人物在邊緣地帶的生存狀態——那種微妙的、介於融入與疏離之間的張力。我特彆留意瞭他對城市空間的處理,那些霓虹燈下的陰影,那些匆忙人群中的陌生感,都寫得特彆有畫麵感,仿佛我都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那股子疲憊和塵土味兒。這讓我想起很多老電影裏的鏡頭語言,人物的內心活動不是靠大段的心理獨白來支撐的,而是通過環境的壓抑和人物細微的動作來體現的。這種剋製,反而讓那種無處著落的“喪”勁兒,更深入骨髓地滲透齣來,讀起來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但又忍不住想知道,這隻“狗”最終會走嚮何方,或者說,是否真的有歸宿。這種對世俗體驗的深刻捕捉,遠遠超齣瞭我對於一個“喪”字標題的最初預判。
評分最終留在我腦海裏的,不是主角具體的遭遇,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氛圍感”。這本書像是一部慢鏡頭下的默片,沒有激烈的衝突,隻有漫長的、令人窒息的日常堆疊。它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解決方案或廉價的安慰,這一點我非常欣賞。很多試圖描繪“喪文化”的作品,最後總會落入一種刻意的勵誌或矯情的悲情陷阱。但《喪傢狗》非常清醒地保持瞭一種距離感,它隻是如實地呈現瞭在特定社會機製下,某些人如何被“擠”到角落,以及他們如何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裏,用最原始的方式呼吸。它更像是一種社會切片,而不是一部個人傳記。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美好,但至少,我感覺自己對那些“看不見”的人,多瞭一份難以言喻的理解和敬意。這種理解,並非同情,而是一種對生存本身的敬畏,因為,要頂著這份“喪”繼續前行,本身就是一件瞭不起的事情。這本書帶來的迴味,是沉重而持久的,它讓你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會不自覺地用主角的眼神去審視你周圍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書裏對“疏離感”的描摹達到瞭一個令人心驚的深度。這種疏離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更是一種與自我、與世界本體的斷裂。主角似乎總是在用一種局外人的視角審視自己正在經曆的一切,仿佛他隻是一個被塞進某個場景中的演員,完成瞭規定動作,但靈魂卻飄浮在天花闆上冷眼旁觀。這種“抽離”的狀態,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奇特的張力——你既能感受到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又會産生一種“他真的在乎嗎?”的懷疑。這種矛盾感,恰恰反映瞭當代人麵對巨大社會結構性壓力時,試圖通過自我保護機製來麻痹痛苦的一種本能反應。作者的文字功力在這裏體現得淋灕盡緻,他沒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詞匯來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過精確的細節,比如主角走路時總是習慣性地避開迎麵而來的人群,或者在公共場閤總是選擇聲音最小的角落坐下,來不動聲色地展現這種深入骨髓的戒備與抽離。讀完這些段落,我都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無意識”的社交迴避行為,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反思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