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精) | ||
| 作者: | 于明善 | 开本: | 32开 |
| 定价: | 36 | 页数: | 655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 书号: | 9787513806893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 出版社: | 华语教学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1 |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完美地平衡了信息密度与阅读舒适度之间的矛盾。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版面既不显得拥挤,又能容纳足够多的信息量。字体大小的选择非常科学,即便是面对大段的解释文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引起视觉疲劳。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词条,它采用了清晰的层级结构,通过不同字号或粗细来区分主释义、引申义、例证和用法说明,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查找和对比的效率。这种精心的排版,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愉悦,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信息更新和收录新词汇方面的努力。在一个语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本工具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很快就会贬值。而这部作品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不仅扎实地巩固了基础汉字的规范,对于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的一些新词汇或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也给予了审慎的收录和规范,确保了其作为“通用规范”字典的权威性和前瞻性。这使得它不仅适合作为历史和古典研究的工具,也同样是应对现代日常交流和专业领域写作的有力保障。它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经过权威校验的语言标准,这在信息碎片化和语言变动加剧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可信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条,更像是一场深入的语言学探索之旅。我尤其欣赏它在词义辨析上的细致入微,很多平日里容易混淆的近义词,在这里都被剖析得条分缕析,举出的例句不仅精准地说明了词义的差异,还兼具了文学性和时代感。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让人在学习新词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汉字背后流淌的文化脉络。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打磨每一个释义,力求准确无误且易于理解。对于需要进行严谨写作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考基准,它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封面设计得简约又不失大气,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翻开扉页,纸张的质量也让人惊喜,光滑细腻,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装订工艺也做得非常扎实,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种精装本的耐用度显然是普通平装本无法比拟的。细节之处见真章,侧边的切口处理得整齐划一,整体散发着一种高品质书籍应有的气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抚摸着书脊,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文化底蕴。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提升自己的文笔,尤其是在古籍阅读和现代公文写作方面,这本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实用价值。它不像那种过于陈旧的字典,只注重古义的考据,而是非常贴合当代汉语言的使用习惯。例如,在查询一些成语的现代引申义时,它给出的解释既保留了其古典韵味,又准确地把握了现代语境下的使用分寸。我特别喜欢它在例句中穿插的那些文学名句,这些句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示范,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在查阅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美学熏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相当人性化,查找效率很高,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词汇中迷失方向的窘境。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传统与现代语言之间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