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李华瑞姜锡东 编
图书标签:
  • 王曾瑜
  • 祝寿文集
  • 学术
  • 史学
  • 文化
  • 文献
  • 赠言
  • 八秩寿辰
  • 中国学术界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荣丰通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3353
商品编码:29120763904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679
字数:736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
曾用价 26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圆脊精装
页数 679
字数 736000
ISBN编码 9787030573353
内容介绍
无 目录
目录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论献疑 张邦炜(1)
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区划虚与实 龚延明(27)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 邓小南(41)
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包伟民(55)
宋代的诚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罗家祥 高士捷(67)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论析 葛金芳(81)
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 刘复生(98)
对王安石县政思想的历史思考 虞云国(109)
道统之争与政统之争:两宋时期的一桩公案 汤勤福(120)
宋代的家内神崇拜 范 荧(136)
宋代奴婢问题再探讨 戴建国 刘宇(151)
拨云见日 激浊扬清——评王曾瑜先生《尽忠报国:岳飞新传》 赵治乐 杨果(167)
“玄武门之变”探源 魏明孔(174)
叶适经济思想在海外——以哥大和京大为中心 叶坦(181)
南宋女儿继承权的考察——《建昌县刘氏诉立嗣事》再解读 邢铁(197)
宋代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与阶级分层 程郁(205)
《营造法式》与宋代建筑领域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王兴文 吴梦柔(221)
学术史视野下的历史研究与宋代纪实小说创作——王曾瑜先生“宋代纪实小说系列”述评 刘红(233)
对南宋《龙泉志》及其作者的重新解读——兼论南宋《青田志》《缙云志》的编纂 王菱菱(243)
浅析《宋人佚简》中的官称过呼问题 杨倩描(255)
宋代民间的武器及政府管制 程民生(263)
唐宋之际陆路与海路东西交通比较 李华瑞(283)
宋代军功集团在政治上的消亡及其影响 陈峰(295)
蒙哥钓鱼城之败与忽必烈灭宋之成 姜锡东(306)
论党项宗族 杜建录(318)
论“临川之辨”——朱熹、陆九渊关于王安石其人其政其学的争辩 王书华(329)
秦桧与王安石新学 高纪春(344)
耶律乙辛集团与辽朝后期政治格局 王善军(360)
胡应麟《华阳博议》编成时间考 王嘉川(377)
宋代乡役人数变化考述 刁培俊(387)
《碛砂藏》宋人题记研究 游彪(403)
王安石市易法与政府购买制度 李晓(420)
清规考述 沈冬梅(435)
辽金元贵族政治体制与选官制度的特色 关树东(446)
元朝城市公共空间夜禁考论 王茂华(457)
宋代地方豪民与政府关系研究 贾芳芳(465)
岳家军指挥机关的名称与演变 史泠歌(477)
宋儒在《治平要览》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韩]洪承兑(485)
合变时节:北(宋)嘉祐、治平年间理财思潮初探 任仁仁(497)
略论元丰改制前北宋“司天台(监)”的机构设置及其管理绩效 吕变庭(506)
西夏的“二十四节气” 彭向前(5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方剂注释初探 韩 毅(530)
论宋代地方政府缩减行政设施修建费用的举措 王晓龙(542)
金代收藏行为分析 符海朝(554)
南宋东南地区民事案件执行状况考述——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财产案件为中心 高楠(570)
俄藏黑水城金代《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新探暨重命名 范学辉(579)
论蔡京茶法与宋徽宗时代财经领域的集权 杨小敏(594)
宋代州县仓管理制度初探 杨芳(608)
才兼文武:宋初能吏何亮考论 邱志诚(620)
宋代胡寅《叙古千文》研究 纪雪娟(634)
水洛城事件再探究 刘双怡(646)
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 孙方圆(655)
附录:王曾瑜先生学术编年 李晓 沈冬梅 关树东(667)
后记 李华瑞(678) 在线试读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论献疑
  张邦炜?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 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 年后,博得赞美:“,登峰造极。”宋朝顶*论,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截至明清之际”。②对于陈氏的论断,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论的代表作,当推肖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该书有被称“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待历史学家去评说。其中有些分析和解释,似乎有些牵强。”③肖先生曾言“中国文明的顶*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并情不自禁地将宋代艳称为“大宋朝”。书中有关宋朝的论述不乏合理的内核,但渲染过分之处似乎较多。诸如:“宋朝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君子时代”;宋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社会,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和积极健康的多元化社会”;其“开放程度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比拟的”;“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愚民政策,没有文字狱,没有特务横行,人民无忧无虑,具有安全感,所以充满了宁静、祥和、自然而又健康的气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使人民过上了300 年自由、富裕、文明而有尊严的生活”。在作者笔下,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不仅宋朝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而且文化和普及率也远远高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确实活得很有尊严,思想独立自由,人格高贵”;“农民比以往的朝代生活得开心和幸福,在中国的历史上,像宋朝的农民那样自由、快乐地生活的朝代是的”,“生活在大宋王朝的人民真正是幸运的、幸福的”。甚至还认为:“宋朝对妇女是一个非常尊重的社会,宋朝的妇女活得非常独立而有尊严”;“做宋朝的女人是相当幸福的”。作者将“大宋文明的成功”归功于宋朝统治者及其推行的政策。他在书中提到,“为了达到和平发展的目的,宋朝的统治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之上,关注民生”。宋朝“实行和平发展和自由开放的政策,保护人权,具备了现代文明的许多特征”;“宋朝非常尊重人的自由,对人的活动不加干涉”;“官府对人民不是采取控制、压迫和剥削的政策,相反,官府对人民采取了尊重、保护、帮助和开放的政策”;“切实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实行包容和鼓励各种思想自由发表的政策,所以在宋朝,没有思想的禁区”;“官方鼓励的言论自由,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想的空前开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实行了300 年自由、开放的政策,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使中国人敢想敢说,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作者尤其赞扬宋朝官员“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趋炎附势,不巴结权贵”,“是中国历史上*高傲、*有骨气的一群知识分子”,“贪污受贿、官官相护、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等等官场游戏规则,在宋代是没有市场的”。作者高度评价宋朝的政治制度:“国家政权完全向人民开放”;“出现了党派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政治格局”,“君相互制的政治体制,比较有效地防止了君主专制现象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言堂的专制传统,有力地防止了腐败的发生”。在作者看来,宋朝“集权加仁政的政治模式”,“是留给现在中国人的宝贵遗产”。作者还引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宋朝是*适宜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以表达对宋朝的“敬意”。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不少结论性判断颇具颠覆性。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于宋代并无固执的偏见,相反倒是较为顽固的宋朝“积贫积弱”论的反对者。“人云宋史本痛史,我谓宋史亦壮篇。”30 年前,当宋朝“积贫积弱”论盛行于世时,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免失之偏颇。平心而论,北宋弱而不贫。”后来又在《瞻前顾后看宋代》一文写道:“宋代纵比前代,超*前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又一座新高峰。”不用顶*而用“高峰”,以免引起误解。通史贵在一个“通”字,历朝历代均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认识价值。为了避免陷入“扬宋抑唐”的泥潭,强调:宋代“足以同汉朝、唐朝前后相辉映,相互争妍丽。扬唐抑宋,或扬宋抑唐,均大可不必”②。另浏览网络不乏与《中国文明的反思》同调,“宋朝是*好的朝代”“无缺的朝代”,“是幸福指数*高的时代”“没有文字狱的时代”,过甚之词不胜其举。当年王国维之次子王仲闻以“宋朝人”自诩③,可谓寥若晨星;如今“希望回到宋朝,生活在宋朝”④者,不计其数。既有《梦里回到宋朝》的文章刊布⑤,又有《梦回宋朝》的著作印行⑥。《回到宋朝当书生》《回到宋朝当将军》《回到宋朝当公主》《回到宋朝当皇帝》《回到宋朝当王爷》《回到宋朝中状元》一类的网络小说,俯拾即是。甚至认为回到宋朝做“剩男”⑦、当寡妇也很幸福。唐朝宋朝,各有所喜,“希望回到宋朝”是各自的权利,他人无权干预。只是愚意以为,上述种种说法大抵出自对有宋一代历史的误读。人们难免会问:一家一姓坐天下的赵宋王朝果真那么吗?
  提笔写此文,主要出于两种考虑:第*,时下宋朝炒得太热,说得太玄乎,是否会物极必反,否则不要30 年,宋朝“积贫积弱”论恐怕又将再度盛行于世。第二,某些片面的说法与笔者仿佛不无干系,如《宋代“剩男”的幸福生活:富绅争相“榜下捉婿”》《宋朝之寡妇好嫁》一类的提法,有可能是笔者《宋代的“榜下择婿”之风》《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等文⑧的引申,笔者似乎有必要出面加以说明和澄清。对于《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作者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的精神,笔者由衷地敬佩。另对书中某些较为具体的枝节问题提出学术性质疑,恰恰是尊重作者说话的权利,希望得到批评指教。
  二、没有“量”,怎么“计”?
  足以为宋代顶*论张目的数据莫过于:“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十倍之多”①;北宋有“2280 美元的人均GDP”②;可是,这些数据均查无实据。英国经济史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 年》一书中,将宋代的人均GDP 估算为450—600 美元③。我国已故知名经济史家吴承明、彭泽益对此均不表认同。吴氏说:“但在18 世纪以前,无论中国或欧洲的GDP 都无法计算,麦氏自己也说这只是guestimate(美俚语瞎猜)。”④“他高估宋代的经济成就、低估明代的经济发展。”⑤彭泽益“对麦迪森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认为:“因为对中国经济史上的数量资料就很难搞清楚,没有‘量’,怎么来‘计’呢?”⑥
  没有“量”,怎么“计”?前辈经济史家说得很中肯。在古代历史研究中,以例证为依据对研究对象作定性分析,其局限性之大显而易见。以数量为依据的定量分析使研究对象由模糊变清晰,由抽象变具体,其优越性不言而喻。然而史籍提供的数据本身就不甚可靠,研究者在换算、推算、估算的过程中又容易出错。笔者在采用数据时,就曾出过笑话。例如,为证明北宋“弱而不贫”,断言:“北宋疆土虽然狭小于唐代,但耕地面积比唐代至少增加600 万顷左右。”⑦《宋史·食货志》载,北宋治平年间的天下垦田为“四百四十万余顷”,同时又说“赋税所不加者十居其七”⑧。于是,笔者便相信加上隐漏的垦田,治平年间的耕地总面积为1460 多万顷。按一宋亩等于0.9 市亩换算,治平年间的耕地总面积为13.14 亿亩有余。须知,北宋并非大一统王朝,其管辖区的面积不足300 万平方千米⑨,不到当代我国国土面积的1/3。当前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不过略多于18 亿亩,宋代竟高达13.14 亿亩,这一推算显然有悖常理。葛金芳先生认为:北宋*高耕地总面积“可能接近800 万顷”,南宋时期“当在600 万顷上下浮动”。①相比之下,这个估算要合理些。“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是句老话,然而古人的言论并非一概可信。至道元年(995 年)九月,参知政事张洎称:当今“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②。这分明是句模糊乃至夸张的片言只语,竟被解释为:“宋朝的京城人均财富是汉、唐的十倍”,并进而引申为:“宋朝人均财富是汉、唐的十倍”,“两宋财富也许已经超过了秦、汉、晋、隋、唐、元、明、清这八朝的总和”。③依据宋代史籍关于财赋收入的记载来估算宋代的财富,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宋人的统计采用不同名数相加的办法,往往以贯石两匹或贯石两斤等为单位。这种统计方法本身就很不科学。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不时以数据说明问题,所用数据均有来源,只是个别数据仍有斟酌的余地。如作者所言:“宋朝时平均每个农民每年生产粮食为4158 斤,而在两浙、江东、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等发达地区,每个农民平均每年生产粮食为6930斤。”“再拿当代农业生产率来比较,1980 年我国粮食总产为6363 亿斤,每个劳力平均生产粮食为3421 斤,依然远远低于宋朝的农业生产率。可见宋代农业之发达。”然而这组数据出自推算,且有疑点。估算者在宣称“这的确是个令人惊异的成就”之后,又缺乏自信地说:“估测不会离谱太远。”④这类有些“离谱”的数据,*好不予引用。又如作者说:“宋朝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究竟高到什么程度?经济史家赵冈有个估算:“南宋时的城市人口已上升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到了1820 年,又降到了总人口的7%。”麦迪森对此已提出异议,认为其证据“非常单薄”,依据“缺乏严肃可信性”。⑤再如作者说:北宋“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居民也基本用煤作燃料。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取暖。中国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城市全部用煤的水平”。其主要依据无非是宋人庄绰《鸡肋编》里的一条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⑥数十年前,日本知名史家宫崎市定正是根据这条记载和其他史料,证明宋代“煤之普遍使用”⑦。然而我国已故史家严耕望指出:“这项概括性的结论,诚然很动听,显得光辉有魄力;一般学人也多风从其说,以为定论。但仔细看来,不无问题。”严氏列举出若干反证,证明庄绰的记述“过分夸张”,“其实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为主,至少薪柴与石炭参半”。并告诫后学:“不要忽视反面证据。”①庄绰这条记载又称:“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以供樵苏。虽佳花美竹,坟墓之松楸,岁月之间,尽成赤地。”“思石炭之利而不可得。”②此言或许同样“过分夸张”,但南宋临安的煤炭供应情况较北宋汴京差别较大,应当是事实。关于北宋开封一地的煤炭使用状况,严氏的总体估计似乎偏低,王曾瑜先生作了相当详尽的动态考察。其结论是:“自北宋开国至宋英宗时的百余年间,开封的燃料大体上使用柴和木炭。然而自宋神宗以后的近六十年间,开封燃料构成确实有很大变化,石炭的使用渐趋突出,*后占据开封燃料的主体,甚至可以供应外地。”王氏同时又指出:“南方煤炭资源不足”,“在宋人记载中已反映得相当清楚”。③在宋代的四川等南方广大地区,包括其主要城市在内,居民只怕远远未做到“基本用煤作燃料”。
  三、“民间苦赋重,王税何由备?”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宋代是广大民众的苦难时代。清人赵翼的论断常常被引用:“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④《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则认定:宋朝是“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像宋朝的农民那样自由、快乐地生活的朝代是的”。其主要依据是唐诗和宋诗:“只要看看唐朝和宋朝诗人描写农民的诗歌就知道了”,唐诗“描写的却是农民的苦难史。而宋朝的诗歌里,记录的却是农民的欢歌笑语声”。
  不必查阅卷帙浩繁的《全宋诗》,仅在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就有宋代农民欢乐说的大量反证。北宋王安石《河北民》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刘攽《江南田家》云:“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南宋徐照《促促词》曰:“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戴复古《庚子荐饥》云:“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是一部汇集了王曾瑜先生众多亲友、学生以及学界同仁为祝贺其八秩华诞而创作的学术论文、研究札记、回忆录、诗词歌赋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性文集。本书旨在回顾王曾瑜先生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宋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其在教学、治学、为人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崇高品格和深远影响。 内容聚焦与学术价值: 文集的核心内容聚焦于王曾瑜先生毕生耕耘的宋史研究领域。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变革、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宋代政治的复杂性,如北宋官僚体制的运作与演变,南宋的君臣关系与政治斗争;探究宋代经济的繁荣,如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审视宋代军事的特点,如宋朝在面对北方强敌时的战略与战术;感悟宋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体验宋代社会的生动图景,如士农工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与习俗。 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更反映了他们在继承王曾瑜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探索与深入的分析。部分文章可能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提出新的见解,对过去的研究进行补充与修正,从而推动宋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文集所展现出的丰富史料运用、深刻问题意识以及多元研究视角,将为宋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和学术启迪。 纪念意义与情感温度: 除了学术价值,《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更承载着浓厚的情感与深切的怀念。文集中收录的回忆录部分,由王曾瑜先生的学生、同事以及相识多年的故旧撰写,以朴实真挚的笔触,勾勒出王曾瑜先生作为学者、师长、朋友的鲜活形象。 这些回忆或许会描绘出他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授场景,他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他诲人不倦、关怀学生的师者情怀。或许会记录下他与同仁之间在学术沙龙上的思想碰撞,他待人谦和、平易近人的生活风采,他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的远见卓识。这些文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王曾瑜先生丰富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杰出品格,以及他对历史学界乃至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诗词歌赋的加入,则为文集增添了艺术的色彩和深情的祝福。这些作品或抒发对王曾瑜先生学术造诣的敬佩,或赞美其高尚的品德,或寄托对先生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同事情、友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力量。 学术传承与时代精神: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学术传承的生动见证。它表明了王曾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他的学生们在继承其学术衣钵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将宋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文集中的文章,不仅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也可能折射出作者们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体现了历史研究与现实关照的紧密联系。在祝寿的语境下,文集也传递了一种对学者风范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推崇,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学者们肩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是一部集学术研究、人生回忆、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精品文集。它既是对王曾瑜先生学术贡献的全面展示,也是对他个人品德的由衷赞誉,更是对学术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期许。这部文集将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了解王曾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提供一份珍贵而有意义的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才刚刚拿到,但光看书名《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就让我心生无限的敬意。王曾瑜先生,作为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宋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学术成就早已享誉海内外。他的著作,我不仅熟读,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从中汲取了无数宝贵的学术养分。因此,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由众多学者、学生共同编辑出版的祝寿文集时,我的期待值简直是飙升。我猜测,这本文集一定是一次对王先生学术思想和人生品格的全面致敬。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对王先生在宋史研究领域,特别是对某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研究的深入探讨。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曾受王先生教诲的弟子们,是如何回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其宽厚仁爱的师者风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生日贺礼,更是一次与学术大家进行精神对话的绝佳机会。

评分

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和期待的。王曾瑜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位严谨求实、学风正派的史学大家,他的著作,我更是反复研读,受益匪浅。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学者对先生崇敬与祝福的文集出版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我猜想,这本书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师生情谊。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读到关于王先生在宋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或者对某些争议性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受王先生教诲的后辈学人,是如何回忆先生的教学点滴,如何传承先生的学术精神。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对王先生的生日祝福,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史学发展脉络,学习学术大家治学经验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仅仅是它的名字《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王曾瑜先生,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历史,特别是热衷于宋史研究的读者来说,他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的学术著作更是我案头的必备书籍。因此,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学界同仁和晚辈后学对其敬意与祝福的文集出版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书中内容,我想象着,这里面一定会有对王先生学术成就的深入解读,无论是他对宋代经济史、政治制度的独到见解,还是他对历史文献的精辟分析,都将是我非常期待的阅读内容。同时,我也好奇,那些与王先生长期共事、受其教诲的学者们,会如何在文字中展现先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一面。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祝寿的佳作,更是一次学习和汲取学术智慧的宝贵契机。

评分

说实话,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沉甸甸”。不仅仅是它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意义。王曾瑜先生,在我心中,早已是宋史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著作,我几乎是翻来覆去地读,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集结了众多学者对其学术成就和人生品格的赞誉之作问世时,我的期待值简直是爆棚。我猜想,这本书里的文章,一定会有对王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解读,比如他对宋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独到见解,或者他对宋代经济史的精辟论述,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那些与王先生有过深入交流的学者们,他们笔下的先生,是怎样一位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长者?他的学术魅力,他的个人风采,一定会在这些文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向学术巨匠致敬的盛会,我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习方法,更希望能感受到那种源远流长的学术传承的精神。

评分

初见《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王曾瑜先生的名字,在我还是个埋头于故纸堆中的年轻学子时,便已如雷贯耳。他的著作,我几乎是逐卷拜读,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引领我深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宋朝。如今,能有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学者对先生的敬仰与祝福的文集,对我而言,简直是莫大的荣幸。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想知道那些与王先生长期共事、受先生教诲的学者们,是如何回忆他的学术生涯,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学术贡献的。我尤其好奇,在这八秩寿辰之际,会否有文章触及王先生治学之道的独特之处?比如,他如何在一个被认为“无新意”的领域里,挖掘出如此多的新材料、新视角?他的严谨治学态度,他对史料的精细辨析,他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这些精神特质,我想一定是文集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王先生个人的颂扬,更是一次对中国史学研究优良传统的梳理与弘扬。我期待着,在这些篇章中,能够找到我作为一名晚辈学人,继续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细读,但仅仅是看到书名《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我的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敬意。王曾瑜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在宋史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著作,我几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本都让我受益匪浅。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由众多学者、学生共同撰写的祝寿文集出版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我猜想,这本文集一定蕴含着深厚的学术情谊和崇高的学术精神。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读到关于王先生治学理念的阐释,他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真知灼见,他的学术研究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受王先生教诲的学子们,是如何回忆先生的教导,如何传承先生的学术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对王先生的祝福,更是一次向中国史学界杰出代表学习的机会,一次深入了解宋史研究最新动态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拿到它,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情谊和学术分量。《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光听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王曾瑜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在宋史研究领域,是一位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视为珍宝,反复研读。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集结了众多学者对先生的祝福与评价的文集出版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文集里,一定包含了许多学界同仁和王先生的学生们,对先生学术成就的肯定,对先生人格魅力的赞赏,以及对先生一生治学精神的缅怀。我尤其好奇,在这八十寿辰之际,会有哪些学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先生的学术贡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比如,对于他开创性的研究,或者他对某一史实的新颖解读,这些都将是我非常期待的阅读内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王先生个人的祝贺,更是一次中国史学界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学术传承的有力证明。

评分

初次捧读《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我便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温度和人文关怀。王曾瑜先生,在我心中,早已是宋史研究领域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他的著作,我不仅是阅读,更是揣摩,总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智慧和新的启示。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学者对其敬意与祝福的文集问世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我非常好奇,在这八秩寿辰之际,会有哪些学界大家,从怎样的角度,来解读王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关于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深刻洞见,还是他对宋代经济文化的独到分析?我更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王先生的学生们,是如何回忆先生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师道风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对学术巨匠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不仅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知识和情感的积淀。虽然我还没有细致地翻阅每一篇文章,但仅从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凝聚了众多学界同仁、晚辈后学对王曾瑜先生深厚敬意和真挚祝福的呕心之作。王曾瑜先生,作为中国史学界,特别是宋史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学术成就早已为学界所公认,他的治学精神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爱好者。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历史,尤其是热爱宋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想,这里面的文章,必然涵盖了王先生治学生涯中的重要节点,或是对其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或是对其学术方法和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我特别期待能从中读到一些关于宋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希望能从王先生的弟子们笔下,窥见先生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的教学风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祝寿文集,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答卷,是对王曾瑜先生一生学术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史学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注脚。我会抽空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的智慧,感受其中蕴含的情谊,相信这本书定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宝贵的收获。

评分

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寿文集》这本书,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无数关于王曾瑜先生的学术记忆。作为一名对宋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王先生的著作早已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他的文字,严谨而不失风趣,深刻而不落俗套,总能让我对那个繁复而充满活力的时代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份迟来的惊喜。我非常期待,在这本文集中,能够看到王先生的弟子们,是如何评价他的治学之道,是如何回忆他严谨细致的教学风格。同时,我也好奇,那些与王先生同辈或更年长的学者们,又会从怎样的角度,来解读和评价王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我坚信,这本书中一定不乏对王先生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对他在某个具体史学问题上独到见解的分析,甚至可能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祝寿的纪念册,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一次与学术大家精神对话的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