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政、立宪与革命之间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使清末民初历史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约为单一的线条。要清晰地叙述这段历史,如果在考察革命史的同时,能够关注新政与立宪的历史,尤其是能够揭示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这样的历史认识将会更加全面系统,也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李细珠著的《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本着这一诉求,对清末民初政局做了深入的讨论,为观察晚清政治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李细珠 著 李细珠,1967年生于湖南安仁,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地区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出版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台湾地区史研究》等,兼学术集刊《台湾地区历史研究》执行主编。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涉及晚清民初历史、台湾地区史。《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书名,给我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局限于对政治制度和重要事件的描写,更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比如,“新政”的推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他们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立宪”的口号,在社会各阶层中是如何被解读和接受的?有没有出现一些我们未曾听闻的民间立宪组织?“革命”的到来,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民意味着什么?知识分子、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他们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命运?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展现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脉动。
评分看到《新政、立宪与革命》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不仅仅是提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比如慈禧、光绪、孙中山、袁世凯等等,更能挖掘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光芒,却又鲜为人知的普通人物。比如,那些默默推动改革的官员,那些为立宪奔走的知识分子,那些慷慨赴死的革命者,甚至包括那些在变革中默默承受苦难的老百姓。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他们的个人命运又是如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或许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对于《新政、立宪与革命》这样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我的期望值很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种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比如,在“新政”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清末新政的动机、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成败的细致梳理。仅仅知道它发生了,知道它推行了哪些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我更想了解,这些改革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集团在博弈?是怎样的思潮在涌动?改革的目的是真的为了救亡图存,还是仅仅是一种延缓衰败的策略?新政的推行,对于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晚清官场和改革图景,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个时代改革者的艰难与困境,也能理解为何这些改革最终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
评分“革命”是《新政、立宪与革命》这个书名中最具冲击力的部分,也是我最为关注的章节之一。对于辛亥革命,我读过很多材料,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解释得不够透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辛亥革命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场推翻帝制的起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革命的根源,不仅仅是停留在民族主义和反清情绪上,更要探讨经济、社会、思想等层面的深层原因。革命的爆发,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革命党人的组织、策略和思想有哪些独到之处?革命的进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在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贡献和局限在哪里?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批判性地审视革命的成果,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它是否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又走向了何方?
评分《新政、立宪与革命》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充满了变革与抗争的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想的启迪。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展现出一种辩证的历史观,去审视“新政”、“立宪”和“革命”的得失成败,而不是简单地褒扬或批判。我希望能够看到,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那些看似进步的力量,也可能带有局限性;那些看似激进的变革,也可能伴随着牺牲与代价。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在追求进步和变革过程中的艰难探索。
评分“立宪”这个词,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含义。关于《新政、立宪与革命》的“立宪”部分,我有着特别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清末立宪运动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介绍那些宪法草案和议会筹备,更重要的是分析立宪的真实意图。立宪是为了真正实现民主,还是为了巩固皇权,或者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围绕立宪,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又是怎样的?朝廷的立宪派和民间的立宪派,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还是对立?他们的目标是否一致?我希望作者能够揭示立宪运动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各省的咨议局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实权,以及立宪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立宪运动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它失败在哪里?是时机不对,还是制度本身有问题,亦或是执行者的能力不足?
评分《新政、立宪与革命》这个书名,让我对本书的理论框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一些成熟的历史学理论,对“新政”、“立宪”和“革命”这三个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论辨析。比如,作者是否会运用现代化理论来分析晚清的改革进程?是否会借鉴国家构建理论来审视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是否会从革命的动力学角度来解释辛亥革命的爆发?我希望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在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描述。通过理论的指导,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对于《新政、立宪与革命》这样的历史题材,我一直秉持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我希望作者在书写时,能够大量运用第一手史料,比如当时的奏折、书信、报刊文章、回忆录等等,将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我希望能够看到,在“新政”时期,某个官员是如何因为推行新政而受到排挤,或者某个地方是如何因为新政而发生骚动;在“立宪”过程中,某个议员是如何在议会中慷慨陈词,争取权益,或者某个地方的立宪派是如何与官僚进行斡旋;在“革命”爆发前夕,某个革命党的地下组织是如何秘密联络,策划起义,或者某个小规模的起义是如何点燃了全国性的反抗火焰。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
评分读完《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将“新政”、“立宪”和“革命”这三个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概念,进行一次系统而又深刻的梳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论证,正是由于“新政”的改革未能触及根本,未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期待,才为“立宪”的尝试留下了空间;而“立宪”的失败,又最终将社会矛盾推向了“革命”的边缘。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串联起这三个历史阶段,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想了解,在那个变革的关键时刻,不同力量是如何博弈的,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以及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新政、立宪与革命》,光是听这个名字,我就觉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碰撞。我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变革颇感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著作。市面上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侧重于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或是流于泛泛而谈,难以勾勒出历史进程的全貌。《新政、立宪与革命》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几个关键词:从上而下的改革(新政)、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借鉴与尝试(立宪),以及最终推翻旧秩序的力量(革命)。这三个概念的并列,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探究这些力量是如何交织、制约、甚至相互转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