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
定价:29.00元
作者:游战清,李苏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210032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高级形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书主要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具体应用,并列举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如动物识别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矿井管理、停车场管理、军事物流运用等。
本书可供广大信息化工作者、物流工作者以及RFID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1.1 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1.1.1 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 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与特征
1.2 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
1.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1.2.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1.2.3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同分类方法
1.2.4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
1.2.5 射频识别市场发展
第2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
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无线射频识别工作的物理学原理
2.2.1 与无线射频相关电磁场基本理论
2.2.2 能量耦合和数据传输
2.3 无线射频识别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安全性
2.3.1 数据传输协议与方式
2.3.2 数据安全性
2.4 数据完整性
2.4.1 校验方法
2.4.2 干扰与抗干扰
2.4.3 识读率与误码率
2.5 多标签同时识别与系统防冲撞
2.5.1 空分多路法
2.5.2 频分多路法
2.5.3 时分多路法
第3章 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
3.1 RFID标准简介
3.2 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
3.2.1 频率标准许可
3.2.2 不同的电磁波频段
3.2.3 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与应用范围
3.2.4 射频系统工作频段解释
3.2.5 电感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使用频率选择
3.3 无线射频识别的应用行业标准
3.3.1 ISO TC 23/SC 19 WG3应用于动物识别的标准
3.3.2 ISO TC 204应用于道路交通信息学的标准
3.3.3 ISO TC 104应用于集装箱运输的标准
3.3.4 ISO TC 122应用于包装的标准
3.3.5 ISO/IEC JTC 1 SC 31自动识别应用标准
3.3.6 ISO/IEC 18000项目管理的无线射频识别--非接触接口
3.3.7 SC 17/WG 8识别卡非接触式集成电路
3.4 RFID标准体系结构
第4章 读头
4.1 读头
4.1.1 读头的作用
4.1.2 读头的基本构成
4.1.3 读头的指令
4.2 读头的形式
4.2.1 固定式读头
4.2.2 手持机
4.2.3 发卡器
4.3 读头天线
4.3.1 读头天线简介
4.3.2 天线的结构
4.4 读头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射频电子标签
第6章 RFID应用系统
第7章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第8章 RFID在动物识别管理中的应用
第9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矿井管理上的应用
第10章 RFID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第11章 RFID在军事物流上的应用
第12章 运动计时与休闲
第13章 RFID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14章 RFID在门禁管理、防伪与防盗上的应用
附录A RFID常见词语解释
附录B 部分RFID机构、杂志与网站
附录C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厂商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行业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覆盖RFID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书籍。这本书在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例如对EPC Gen2标准、ISO/IEC标准的详细解读,以及对不同类型RFID芯片(主动、被动、半主动)工作原理的清晰阐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层面,我感觉本书的覆盖面还可以更广。比如,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物联网(IoT)与RFID的融合应用,书中提及不多。现今许多智能设备都集成了RFID功能,用于身份识别、数据传输等,而本书在如何构建一个基于RFID的IoT生态系统,以及如何解决不同协议间的兼容性问题方面,似乎没有充分展开。此外,在探讨RFID技术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时,本书的分析相对保守,未能充分反映出一些新兴应用领域(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工业4.0)对RFID技术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增长潜力。例如,在医疗领域,RFID在药品追溯、患者身份识别、手术器械管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书中对此的论述较为简略。我希望未来修订版能加入更多关于前沿技术趋势和市场分析的内容,让读者对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RFID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原理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对于射频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以及抗干扰技术,作者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阐释。然而,在我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本书在更高层次的应用集成和系统架构设计方面,提供的指导相对有限。例如,当涉及到大规模RFID系统的部署,比如一个大型仓库或者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资产管理系统时,如何进行网络规划、如何设计可扩展的数据管理平台、如何与现有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者仓储管理系统(WMS)进行有效对接,这些关键的系统工程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或参考案例。我个人在实际项目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和实践。另外,本书对RFID技术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高温、高湿、金属密集区或液体介质中的应用,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提及,并未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相应的优化策略。书中可能需要增加更多关于系统集成商和项目经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关注的要点,以提高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本书的理论框架是扎实的,对于RFID技术的基础原理,无论是从电磁学角度还是信息论角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书中关于RFID天线的匹配原理、阻抗特性以及不同形状和尺寸天线的辐射效率分析,都非常专业。但作为一名对RFID技术实际部署和维护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书中对于硬件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以及日常维护方面的指导相对欠缺。书中虽然提到了不同类型的读写器和天线,但并未提供详细的性能参数对比、应用场景推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在实际项目中,如何根据具体环境和读写距离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硬件,如何进行现场的安装和校准,以及一旦出现故障,如何进行快速定位和修复,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而本书在这方面的信息比较稀疏。此外,书中对RFID系统软件开发方面的介绍也比较基础,例如如何编写驱动程序、如何开发应用程序接口(API)以实现与读写器的交互,这些更偏向于软件工程师的内容,对于希望从应用层面进行开发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RFID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虽然书中内容详尽,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例如,书中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天线的谐振原理以及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虽然专业严谨,但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不同频段RFID技术的优缺点分析虽然到位,但对于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频段,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优化读写距离和稳定性,书中给出的指导相对笼统,并没有提供太多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实践技巧。此外,对于RFID系统集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标准兼容性以及成本控制等问题,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其解决方案。例如,在数据安全方面,书中提到了加密技术,但对于具体的加密算法、密钥管理策略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威胁,则语焉不详。总体而言,这本书更适合已经具备一定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或者对RFID技术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参考资料。对于完全的初学者,可能需要配合其他入门级的教程或者实践项目来辅助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RFID的核心原理讲解上,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功底。书中对于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机制,包括反向散射原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推导和阐述。但正是这种理论上的严谨,使得部分章节的阅读体验略显枯燥。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倾向于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技术,而本书在这方面略有不足。虽然提供了不少应用场景的介绍,例如物流管理、资产追踪等,但对于具体项目是如何实施的,采用了哪些技术细节,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书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举个例子,在介绍智慧零售的应用时,虽然提到了RFID在商品管理中的作用,但并未深入探讨如何设计适合商店环境的RFID标签布局,如何应对金属物品对信号的干扰,或者如何实现无感支付的后台系统集成。这种“就理论谈理论”的叙述方式,对于希望快速掌握RFID技术实际应用技巧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的“实战”内容,例如具体的系统设计流程、设备选型指南、故障排除手册等,这样会更有助于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