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 |
| 定价 | 60.00 |
| ISBN | 9787566005861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王路平 |
| 编号 | 1200852987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印刷日期 | 2014-03-07 |
| 版次 | 1 |
| 字数 | 420.00千字 |
| 页数 | 371 |
| 上篇王学与贵州文化 D1一章**思想 一、求道悟道弘道的为圣之路 二、与萨特的伦理哲学之比较 三、的教育方法 D1二章“龙场悟道”解秘 一、前悟道之苦难时 二、悟道之体悟时 三、悟后起修之受用时 四、“龙场悟道”的人生启示 D1三章在贵阳的“**”说 一、“**”说的思想渊源 二、“**”说的理论基础 三、“**”说的实质 四、“**”说的内容 五、“**”说的影响和意义 D1四章与贵州文化 一、与贵州明代书院 二、与水西少数民族 三、贵阳扶风山阳明祠考 四、黔中王门:贵州文化阳明文化学派的形成 五、贵州阳明文化旅游圈的开发 中篇佛学与贵州文化 D1一章大乘佛学思想系统 一、大乘佛学的三大系统及其关系 二、中国禅宗的缘起与嬗变 三、慧能禅学思想的特点 四、大乘佛学的般若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D1二章存在与诗境――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诠释 二、“诗境”在于一心之转 三、“诗意地安居”是生命存在矛盾的终Ji解决 四、诗化的生活是生命存在的*高形式 D1三章贵州佛学人物 一、丈雪大师与沙滩文化 二、贵州凤冈中华山天隐禅师生平及其临济法脉 三、莫友芝'黔诗纪略'逃禅出家人物述评 四、印顺法师与贵州佛教 D1四章佛教与贵州文化 一、明清贵州临济禅宗灯系及其典籍著述 二、天台宗佛教在贵州 三、梵净山佛教文化的主要特点 四、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五、佛教与贵阳黔灵山旅游业 下篇易学与贵州文化 D1一章'易经'的思想 一、'易经'的成书和结构 二、河洛易卦溯源 三、'易经'矛盾思想探析 四、'易经'与决策 D1二章'易传'的思想 一、'易传'的成书和结构 二、'易传'的哲学思想 D1三章周易象数学 一、'周易'六十四卦 二、爻象与爻位 三、卦象与卦位 D1四章孙应鳌易学思想及其对贵州明清易学的影响 一、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孙应鳌的生平事迹 二、孙应鳌易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贵州义理易学**派的先驱 四、**解易模式对贵州易学家的影响 五、开启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后记 |
|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
| 王路平湖南湘潭人。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南飞夜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贵州豫章书院名誉院长兼导师、无锡灵山书院特聘导师。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贵州省夜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佛学研究室主任、贵州省宗教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佛学和儒学的研究 撰有专著10余部 主要有'大乘佛学与优xuan关怀'、'贵州佛教史'、'明代黔中王门大师孙应鳌思想研究'、'阳明文化与贵州旅游'、'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黔中禅林一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合著)、'与贵州文化'(合著)、'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合著)等。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建省600年来 在贵州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 拥有有本土特点且又很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 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黔中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亦是黔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相对于贵州原有的其他地域文化来说 博大精深 具有更加系统、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特点 居于一个形而上的核心地位 再加上这一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 使其自然拥有宏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至今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 值得我们重新发掘和认识。'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作者王路平)对于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目的是融古开今 重铸未来 给当代贵州人才成长提供文化土壤 提供学术精神 提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正能量 这不仅为黔学的研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黔学中的形上智慧资源'而且对振兴贵州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注目,特别是“黔学”这个地方性的概念,立刻勾起了我对西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不同地域文化如何与宏大的哲学思辨相结合很感兴趣,而“形上智慧资源”这个提法,暗示了作者不仅仅是在做文化梳理,更是在挖掘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内核。想象一下,在贵州那片独特的山水之间,孕育出了怎样一套不同于中原主流思想体系的、关于存在与本源的看法?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穿梭于田野调查的鲜活素材和抽象的哲学概念之间,构建起一座连接具体地域文化与人类终极关怀的桥梁。尤其对如何从那些看似朴素的民间信仰、习俗乃至语言结构中,提炼出具有形而上学意蕴的知识体系,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无疑为区域性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深度的切入口,去探寻“地方性智慧”如何反哺和丰富我们对“普遍性哲学”的理解,这比单纯的文献梳理要来得刺激和有价值得多。
评分我非常看重这本书在学术规范性上的体现。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除了内容上的洞见,其论证的严密性和文献的扎实度同样不可或缺。从“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这个跨度来看,作者必然要处理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田野细节与西方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对接问题,这要求极高的学术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我希望看到清晰的术语界定,例如,书中对“形上”的理解是否突破了海德格尔或康德的框架,而是融入了黔地文化的独有语境?此外,如果书中能对不同民族(如苗、侗、布依等)的哲学表达进行细致的辨析,而不是将“黔学”视为一个单一的同质概念,那就更显现出作者研究的细致入微了。这本书的份量,应该不只是对地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严肃的、带有批判精神的智慧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信息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中央民族大学的背景也让人相信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对思想史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更关注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传统哲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最怕的就是落入简单的文化附庸化或过度解读的窠臼。我希望看到王路平教授能够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比如人类学、宗教学的理论工具,来剖析贵州文化中的“形上”特质。例如,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神话或者独特的宇宙观,在经过哲学家的梳理后,能否展现出与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乃至宋明理学相呼应,却又独树一帜的哲学逻辑?这种“他者性”的哲学构建,对于我们反思汉文化主导的哲学主流视角,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精妙的案例分析,展示这种“黔学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解决了那些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和终极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结构非常精妙地搭建了一种张力:宏大的“传统哲学”作为参照系,精确到“贵州文化”这一特殊的地理载体,最终落脚在富有启发性的“形上智慧资源”这一论断上。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资源”二字,它暗示着这些传统思想并非仅供考古或怀旧,而是可以被当代社会重新激活和利用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焦虑日益加剧,传统信仰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至关重要。贵州文化,作为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相对独立的一支,其所蕴含的生命哲学、伦理观或者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应对现代性的弊病提供一种另类的解决方案。我关注作者如何论证这些“黔学智慧”具备跨越时空、滋养当下的潜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逝去文明的缅怀上。
评分读完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古老的苗族银饰上繁复的纹样,可能暗含着某种创世的神话结构;或者是在梯田阡陌之间,侗族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是如何内化成一种关于“道”的朴素理解。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些具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以被现代哲学语境所理解和讨论的“形上资源”,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民族学或区域史的范畴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哲学史书写路径,挑战我们既有的哲学谱系划分,证明真正的哲学智慧是流淌在广袤大地上各个角落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发掘过程,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敏感度和穿透力,去抵抗那种将异质文化“同质化”的学术惯性。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这本书无疑会成为区域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