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帕拉宏撒·尤迦南达著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
  • 自传
  • 灵性
  • 修行
  • 个人成长
  • 身心健康
  • 冥想
  • 觉醒
  • 东方哲学
  • 生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91347
商品编码:2963575016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是印度知名瑜伽行者、近代重要的灵性导师尤迦南达1946年在美国出版的自传,记录了其执着追寻瑜伽真理的一生。 作者是近代1位到西方传扬克利亚瑜伽的圣人,毕生游历四方,遍访奇人高僧,包括桂冠诗人泰戈尔、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以及巴巴吉、拿希里·玛哈塞、圣尤地斯瓦尔等重要的瑜伽行者。他在本书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奇迹的生成、宇宙运行的道理,揭露二元SJ幻相的面纱,YL读者探索灵性SJ,走入一个崇高、美好而尚未为人们所熟知的瑜伽SJ。 本书自出版后畅销逾半个世纪,树立了现代人生活的典范,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是乔布斯的枕边书,被GR为现代灵性书籍的经典之作。

关联推荐

乔布斯生前反复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这个SJ的认识,看过这本书的人和没有看过的人,对SJ的理解截然不同。”

被翻译成50种语言,畅销400余万册,荣登美国《洛杉矶时报》畅销排行榜,《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联合推荐。入选“二十世纪100本YX的精神书籍之一”。

深受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甲壳虫乐队乔治·哈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美国ZT卡尔文·柯立芝、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美国植物科学家路德·伯班克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的盛赞,是GR的现代灵性书籍的经典之作。

1位将印度克利亚瑜伽的法门传至西方的圣者,树立了现代人生活的典范,唤醒了无数人的灵智。

尤迦南达圣者诞辰125周年白金纪念版。知名瑜伽师刘粹伦依据1946年美国初版完整翻译,译文更精准、科学、优美。忠实保留原版340条详细注释及52张珍贵影像,原汁原味呈现原版精神。

 
目录
D1章儿时生活....001 D二章母亲的神秘遗言....013 D三章奇异的分身圣人....020 D四章逃家....028 D五章无中生有的香气圣人....043 D六章老虎尊者....052 D七章飘浮圣人....060 D八章大科学家博西....067 D九章神母的祝福....077 D十章遇见上师....084 D十一章两个身无分文的男孩儿....095 D十二章我在道场的日子....105 D十三章不眠的圣人....139 D十四章体验宇宙意识....147

D1章儿时生活....001

D二章母亲的神秘遗言....013

D三章奇异的分身圣人....020

D四章逃家....028

D五章无中生有的香气圣人....043

D六章老虎尊者....052

D七章飘浮圣人....060

D八章大科学家博西....067

D九章神母的祝福....077

D十章遇见上师....084

D十一章两个身无分文的男孩儿....095

D十二章我在道场的日子....105

D十三章不眠的圣人....139

D十四章体验宇宙意识....147

D十五章花椰菜大盗....156

D十六章智取星相....168

D十七章忘恩负义的萨西....180

D十八章神奇的伊斯兰教术士....187

DSJ章分身两地的上师....193

D二十章未竟之旅....197

D二十一章克什米尔之旅....203

D二十二章圣像显灵....213

D二十三章奇迹毕业....220

D二十四章出家为僧....227

D二十五章哥哥辞世....236

D二十六章克利亚瑜伽....242

D二十七章创办瑜伽学校....252

D二十八章凯思的死亡与重生....262

D二SJ章泰戈尔的勇气....268

D三十章奇迹的法则....274

D三十一章古茹之妻,众生之母....286

D三十二章死而复生的罗摩....297

D三十三章不死的肉身—巴巴吉....306

D三十四章山里的宫殿....315

D三十五章瑜伽的化身—拿希里·玛哈赛....328

D三十六章巴巴吉对西方的关怀....342

D三十七章远渡重洋....353

D三十八章玫瑰花丛中的圣人—伯班克....364

D三SJ章德雷丝的圣殇....371

D四十章重返印度....381

D四十一章南印风情画....390

D四十二章zui后与古茹在一起的日子....406

D四十三章复活的上师....424

D四十四章为SJ和平而战—圣雄甘地....445

D四十五章孟加拉的欢喜之母....466

D四十六章不进食的女瑜伽士....472

D四十七章回到西方....485

D四十八章加州恩西尼塔斯....491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D1章 儿时生活 印度文化向来追求至高真理,人自然也要寻找古茹①,皈依学法。 我也有一位如基督般神圣的上师,他的一生庄严美妙,映照千古,堪为典范。他和许多伟大的上师皆为印度仅存的珍宝。他们累世降生斯土,保卫家园,使自己的国家不致步入古埃及、巴比伦的后尘,招致灭亡的命运。 我上一世是喜马拉雅山雪地中的瑜伽行者②。我的记忆可以追溯至前世,过去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某种CY空间的连结,使我得以窥见前世,预知未来。 由于我仍保有前世的记忆,转世后,身为婴儿的软弱无助,让我难以释怀。我气自己力不从心,只好以不同的语言祷告。虽然我听不懂周围的人讲的话,但也渐渐熟悉家人讲的孟加拉语。其实我很懂事,但大人以为我只喜欢玩具和吮手指头。 D时我有很多念头,但却无法表达,所以经常哭闹。虽然说是一段伤心往事,却也有美好的回忆。例如母亲的爱抚、开口说的D一句话、踏出的D一步。儿时的小小成J虽然很容易遗忘,却是建立自信的D一步。 我拥有过去世的记忆并非特例,许多ZM的瑜伽大师都有与生俱来的觉知,保留过去世的记忆,不受生死轮回的巨变所扰。如果人只是一个臭皮囊,那么一旦身体崩坏,记忆便消失;不过,若流传数千年的预言是真的,那么人的本质应是灵魂,而非肉体。人只是暂时与感官经验结合,却误以为那是“真我”。 虽然清楚地记得婴儿时期的种种并不寻常,但日后我四处游历,听闻许多男男女女诉说类似经验,也证实我的经验并非稀有。 我出生在19世纪末印度东北部的戈勒克布尔(Gorakhpur),八岁以前都在这里度过。家ZG有八个孩子,四男四女。我的俗名是慕空达·拉尔·高士(Mukunda Lal Ghosh)①,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的双亲是孟加拉人,属于刹帝利阶级②。父母都很有灵性,互信互爱、相敬如宾,他们严谨持家,让我们八个顽皮的小鬼平安长大成人。 父亲名叫巴加巴帝·加隆·高士(Bhagabati Charan Ghosh)。他很慈祥,偶尔严肃。我们敬爱父亲,但没像跟母亲那样亲密。父亲思考严谨,不曾感情用事;相较之下,母亲像和蔼的皇后,对孩子呵护有加。母亲去世后,父亲变得比较温柔,我发现他偶尔会流露出母亲般慈爱的眼神。 母亲健在时,常教我们读经,我们学得苦乐参半。母亲念《大战诗》或《罗摩记》①给我们听,也常常利用说故事的方式,教育我们听话、守规矩。

D1章    儿时生活

印度文化向来追求至高真理,人自然也要寻找古茹①,皈依学法。

我也有一位如基督般神圣的上师,他的一生庄严美妙,映照千古,堪为典范。他和许多伟大的上师皆为印度仅存的珍宝。他们累世降生斯土,保卫家园,使自己的国家不致步入古埃及、巴比伦的后尘,招致灭亡的命运。

我上一世是喜马拉雅山雪地中的瑜伽行者②。我的记忆可以追溯至前世,过去的种种,仍历历在目。某种CY空间的连结,使我得以窥见前世,预知未来。

由于我仍保有前世的记忆,转世后,身为婴儿的软弱无助,让我难以释怀。我气自己力不从心,只好以不同的语言祷告。虽然我听不懂周围的人讲的话,但也渐渐熟悉家人讲的孟加拉语。其实我很懂事,但大人以为我只喜欢玩具和吮手指头。

D时我有很多念头,但却无法表达,所以经常哭闹。虽然说是一段伤心往事,却也有美好的回忆。例如母亲的爱抚、开口说的D一句话、踏出的D一步。儿时的小小成J虽然很容易遗忘,却是建立自信的D一步。

我拥有过去世的记忆并非特例,许多ZM的瑜伽大师都有与生俱来的觉知,保留过去世的记忆,不受生死轮回的巨变所扰。如果人只是一个臭皮囊,那么一旦身体崩坏,记忆便消失;不过,若流传数千年的预言是真的,那么人的本质应是灵魂,而非肉体。人只是暂时与感官经验结合,却误以为那是“真我”。

虽然清楚地记得婴儿时期的种种并不寻常,但日后我四处游历,听闻许多男男女女诉说类似经验,也证实我的经验并非稀有。

我出生在19世纪末印度东北部的戈勒克布尔(Gorakhpur),八岁以前都在这里度过。家ZG有八个孩子,四男四女。我的俗名是慕空达·拉尔·高士(Mukunda Lal Ghosh)①,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的双亲是孟加拉人,属于刹帝利阶级②。父母都很有灵性,互信互爱、相敬如宾,他们严谨持家,让我们八个顽皮的小鬼平安长大成人。

父亲名叫巴加巴帝·加隆·高士(Bhagabati Charan Ghosh)。他很慈祥,偶尔严肃。我们敬爱父亲,但没像跟母亲那样亲密。父亲思考严谨,不曾感情用事;相较之下,母亲像和蔼的皇后,对孩子呵护有加。母亲去世后,父亲变得比较温柔,我发现他偶尔会流露出母亲般慈爱的眼神。

母亲健在时,常教我们读经,我们学得苦乐参半。母亲念《大战诗》或《罗摩记》①给我们听,也常常利用说故事的方式,教育我们听话、守规矩。

每天下午父亲从办公室回来时,母亲会让孩子们穿戴整齐,以表示敬意。父亲在印度一家很大的机构“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公司”(Bengal-Nagpur Railway)工作,职务是副总裁。因为父亲的工作地点经常调动,所以小时候我们常搬家。

母亲乐善好施,父亲也生性慷慨;但比起母亲,父亲更讲求规则和秩序,他认为布施也该有原则。有一次,母亲在两周内接济穷人的金额竟超过了父亲的月薪。

“助人也要有限度。”父亲不过是念叨了几句,却让母亲十分伤心。我们这些孩子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再见!我回娘家了。”J准备跳上马车扬长而去—这是老派的Z后通牒。我们吓得惊慌失措,幸好舅舅出面劝解,好言相劝,母亲才作罢,让车夫离开。这是我生平W一一次目睹父母口角。我记得他们常有类似以下的对话:

“门口有需要帮助的妇人,请给我十卢比。”母亲笑着说,但语气坚定。

“为什么要十卢比?一卢比J够了。”父亲解释道,“想D年,老爸和祖父母突然过世,我D一次尝到贫穷的滋味—早餐一根香蕉果腹,D自走好远的路上学。后来读大学,实在穷到不行,还求一位有钱的法官每月资助我一卢比。他不仅回绝我,还说,J算一卢比也很珍贵。”

“既然那一卢比给了你那么痛苦的回忆,”母亲马上反驳道,“你应该不会希望这位妇人像你一样吧?”

“说得好!”自古以来,先生总是说不过太太,父亲只好打开皮夹,拿出钞票,“十卢比拿去吧!代我祝福她。”

无论我们提出什么要求,父亲总先拒绝。虽然陌生妇人一下子J获得母亲的同情,但是看看父亲的态度,J可知道他为人处事有多么谨慎。父亲不会D场决定(这在西方人来说,是典型的法式思维),总是谨守“D用则用”的原则;不仅判断精准,而且料事如神。只要我能列出一两条论点说服他,不论是买机车还是去玩,父亲总会让我如愿。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很严格。他严于律己,从不看戏,有空J灵修、读《薄伽梵歌》①;生活节俭,鞋子穿坏才丢掉。D汽车普及时,我们这些孩子们以车代步,他还是宁愿搭电车上班。父亲不喜争权夺利,所以他D加尔各答城市银行的主管时,拒绝公司配股;他只做分内的事,不想靠持股赚外快。

多年后,父亲拿了养老金退休。铁路公司从英国派人来查账,那位会计发现父亲从未领过年终奖金,FC惊讶。

“他一个人D三个人用。”会计向公司报告,“公司应该补偿他十二万五千卢比。”于是公司请出纳开支票,把钱寄给父亲。父亲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也没跟家里提,多年后,小弟毕修(Bishnu)发现银行账单中有这笔账,才向父亲问及这件事。

“有什么好得意的?”父亲答道,“追求内心平静的人,得之勿喜,失之不忧;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父母亲结婚初期,皈依了伟大的上师,他J是住在圣城瓦拉纳西(Varanasi)的拿希里·玛哈赛。

皈依上师之后,父亲求道之心更为坚定。母亲曾向大姐萝玛(Roma)坦承道:“我跟你父亲一年同床一次,行房只为生儿育女。”

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公司戈勒克布尔站的职员阿毕纳斯·巴布①将父亲引见给这位上师。小时候,阿毕纳斯说了许多印度圣人的故事给我听,总说这一切都要感谢上师所加持的无上光力②。

“你知不知道你爸怎么变成拿希里·玛哈赛的弟子的?这故事很特别!”某个慵懒的夏日午后,我和阿毕纳斯一起坐在家门前的广场上,他这么问我。我笑着摇头,等他跟我讲故事。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你还没出生呢。有YT,我跟老板,J是你爸,请一星期的假,因为我想去圣城看我的上师,但是你父亲没有批准。

“他问我:‘你是走火入魔啦?要出人头地,J得专心工作。’

“那天,我伤心地走回家,在林间小路上碰到你父亲,他下了轿子,叫仆人还有抬轿的人先走,然后一边走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了一些努力工作才有世俗成J的话来安慰我,但是我听得心不在焉,心中默念:‘拿希里·玛哈赛!见不到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路的尽头是一处林间静地,暮色冥冥,我们驻足欣赏美景。没想到,几步之遥处,我的上师突然出现③。

“‘巴加巴帝!你对待员工太苛刻。’我们听见上师清亮的声音,惊讶J了,只见上师倏然消失,一如他忽然神秘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跪喊上师之名,你爸愣在原地。

“‘阿毕纳斯,你被准假了!我也要给自己放假,明天我要去圣城见拿希里·玛哈赛,他竟然能现身指引。我也要带我太太皈依,请你引见。’

“‘没问题!’我高兴地答应了。我的祷告应验,事情也幡然转向。

“隔天晚上,我跟你的父母亲搭火车到圣城,翌日换乘马车,再走进错杂的窄巷,来到上师隐居的地方。进到大厅,便见到上师结跏趺坐,我们立即向上师1;CY=CY礼。上师眨了眨眼,直视你父亲。

“‘巴加巴帝!你对待员工太苛刻了。’这和先前听到的话一字不差。‘我很高兴你让阿毕纳斯来看我,还有带你太太一起来。’

“你爸妈如愿皈依,上师传授给他们克利亚瑜伽①。那真是很难忘的经验,后来,我和你爸J变成师兄弟了。拿希里·玛哈赛很关心你的诞生,你的生命必定与他紧密相连。上师的祝福不会错。”

显示全部信息
崇高之心: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序章:寂静中的回响 晨曦初露,轻柔地拂过寂静的山峦,也唤醒了沉睡的露珠。在这样一个平和的时刻,我,一个平凡的旅人,提笔写下这段生命的回响。这不是一篇史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流传千古的誓言。它只是一个凡人,在漫长岁月中,跟随心之指引,踏上了一条探寻内在宁静的道路,一段关于觉醒、成长与超越的真实记录。 我的生命,并非生来便与瑜伽结下不解之缘。它始于一个普通家庭,承载着孩童的懵懂与青春的躁动。童年的时光,如同泛黄的旧照片,记录着许多如今看来微不足道,却在记忆深处闪烁着温暖光芒的片段。是山间的风,是田野的蛙鸣,是祖母手中摇曳的蒲扇,这些朴素的画面,构成了我最初的世界。然而,即便在那青涩的年华里,一种莫名的不安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早已在我心中悄然萌芽。我常常凝视着远方的天空,想象着那些尚未抵达的彼岸,以及隐藏在平凡生活之下的更深层的意义。 青春的迷惘,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课题。我曾像无数同龄人一样,在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中徘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在追逐外在成就的洪流中,我试图寻找一种能够 anchoring 自我的力量,一种能够穿透迷雾、指引方向的光芒。然而,这种追寻,初期是盲目的,是在物质的吸引、情感的纠葛中兜兜转转,留下了不少遗憾与伤痕。我曾在得失之间患得患失,在他人期待的目光下刻意扮演,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声音在低语,告诉我,真正的满足,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源自内心的丰盈。 第一章:命运的转折与初遇 人生的轨迹,有时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冥冥之中有着奇妙的安排。在我生命中,一个偶然的际遇,如同一束光,划破了沉寂的黑暗,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门。那是在一个看似寻常的下午,因为一次无意的拜访,我被引入了一个与我过往生活截然不同的空间。那是一个充满了宁静与智慧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薰,墙壁上悬挂着古老的画卷,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力量,那是我在熙攘人群中从未见过的。 正是通过这次接触,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遇见”了瑜伽。彼时,我对瑜伽的理解,仅限于一些流传的浅层认知:舒展身体,强身健体。然而,当我亲眼看到一位年长的瑜伽导师,在看似简单的体式中展现出的柔韧与力量,以及他脸上那份超然的平和时,我内心的震动是巨大的。那是一种超越生理极限的体验,仿佛身体与心灵在此刻找到了最完美的平衡。 最初的接触,是带着些许的好奇与怀疑。我尝试着模仿那些动作,感受身体的伸展与每一次呼吸的起伏。身体的僵硬与心灵的杂念,让这个过程显得笨拙而充满挑战。我常常因为无法做到完美的体式而感到挫败,因为脑海中不断涌现的思绪而无法专注。然而,每当我坚持下去,每一次深呼吸似乎都能带走一丝疲惫,每一次身体的舒展都能带来片刻的轻松。我开始感觉到,这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与内在对话的开始。 我的瑜伽导师,是一位极具智慧与慈悲的长者。他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复杂的理论,而是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引导我。他告诉我,瑜伽的精髓,在于“合一”,是身、心、灵的和谐统一。他鼓励我观察身体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不去评判,只是全然地接纳。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体式,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对身体潜能的探索;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与生命能量的连接。 第二章:内在的觉醒与灵性的探索 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开始在身体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变化。僵硬的关节变得柔软,紧绷的肌肉得以放松,身体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变得轻盈而充满活力。更令人惊喜的是,心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长期以来困扰我的焦虑、不安与负面情绪,开始慢慢消散。我发现,当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与身体感受上时,那些纷扰的思绪便不再那么具有侵蚀力。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同种子在土壤中慢慢发芽,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呵护。我开始意识到,外在的烦恼,往往源于内在的失衡。当心灵不再被欲望与执念所裹挟,当头脑不再被过往的经历与未来的担忧所占据,内心的平静便如同泉水般涌现。 我开始尝试将瑜伽的原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饮食上,我开始选择更清淡、更健康的食物,感受食物带来的滋养。在待人接物上,我学会了更加耐心与宽容,尝试理解他人的立场。即使是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不如意时,我也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我不再轻易地被情绪所左右,而是学会了观察情绪的来去,不被其束缚。 这个阶段,我开始对瑜伽更深层次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阅读了大量的古老经文,如《薄伽梵歌》、《瑜伽经》等。这些智慧的文字,为我揭示了瑜伽更为广阔的图景,让我明白,瑜伽并非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通往内在自由的道路。 我开始接触到冥想。起初,冥想对我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境界。我以为它意味着大脑的空无,而我的头脑却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然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冥想并非要压制思绪,而是要学会观察思绪,如同观赏天空中的云朵,任其飘过,而不去追逐。慢慢地,我能够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让心灵归于宁静,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与力量。 这个阶段的探索,让我逐渐摆脱了对外界的过度依赖。我不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再需要在物质的堆积中寻求安全感。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幸福,是内在的富足,是与自己和谐共处的能力。 第三章:放下与接纳,通往真正的自由 生命的旅程,总会伴随着失去与分离。当我越发深入地探索内在世界,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无常”的真谛。我开始学习放下那些曾经执着的东西: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美好,不再担忧未来的不确定,也不再执着于眼前的得失。 放下,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以一种更加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当我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当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便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起伏。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经历,如今看来,都成为了成长的养分。我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挫折中获得力量。 接纳,是放下之后更深层次的智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他人的差异,接纳生命中的所有发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当我能够全然地接纳自己,我便不再需要用虚伪的面具来伪装;当我能够全然地接纳他人,我便能够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考验。有亲人的离去,有事业的变故,有情感的波折。每一个考验,都像一次对心灵的打磨。我曾跌倒,曾痛苦,但每一次跌倒后,我都能够依靠内心的力量重新站起。我不再害怕跌倒,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更坚实的站立。 瑜伽的练习,成为了我在生命风浪中的定海神针。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支撑,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当我感到疲惫时,我会回到练习中,通过呼吸与体式,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当我感到迷茫时,我会通过冥想,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开始将我的体悟,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分享给身边的人。我不再试图说服,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状态去影响。我看到,当一个人内心平静而充满爱时,这种能量是极具感染力的。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奉献,是源于内心的丰盈,而非外在的给予。 终章:崇高之心的升华 《崇高之心》并非仅仅是一段瑜伽练习的记录,它是一段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与觉醒的旅程。它讲述了如何通过瑜伽,从一个被外在世界所牵引的凡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控自己内心,活出真正自由的灵魂。 这本书,是我用生命去书写的一封情书,献给爱,献给真理,献给这个世界。它记录了我如何在失落中找到希望,如何在迷惘中找到方向,如何在痛苦中获得成长。它证明了,即便是最平凡的生命,也能在觉醒的道路上,抵达内心的崇高。 我的瑜伽行者之路,仍在继续。我深知,生命的探索永无止境。但我已经不再畏惧前方的未知,因为我的心中,已经拥有一颗崇高的心,它在寂静中回响,指引着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指引,给那些在生命旅途中,同样渴望寻找内心宁静与真正自由的朋友们。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河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崇高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脑力与心力训练。它的语言密度极高,每一个词汇似乎都承载了多重的含义,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才能领会其全部的重量。那些描述内在感知和能量流动的段落,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它们挑战了我们习惯的线性逻辑思维,强迫我们去激活那些沉睡已久的直觉部分。我发现,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此书,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当下所处的心灵坐标。它既是过去经验的回响,也是未来可能性的预示。更难得的是,作者成功地将极度个人化的探索,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意识边界的探讨。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被震惊,而是被一种深刻的、宁静的理解所充盈,仿佛灵魂在一次长途跋涉后,终于找到了可以安放休憩的港湾。

评分

初读此书,我以为会遇到某种刻板的说教或宏大的教条,然而事实远比预想的要丰富和人性化得多。作者对于自身缺陷和迷茫期的坦诚披露,是这本书最动人之处。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形象,而是将自己置于人类共有的脆弱性之中,这使得他的“崇高”显得尤为真实可信。这种对“不完美”的拥抱,反而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普世价值。书中对特定文化背景和环境的细致描摹,也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历史厚重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空中,与主人公一同呼吸。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耐心”这一品质的反复强调和深度剖析,这似乎是他整个精神探索的核心支柱。他展示了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征服,而是源于对时间、对自身节奏的深刻尊重与接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警醒。

评分

这本作品的文字流淌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能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深邃与广袤。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些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所震撼。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人生轨迹,更像是一幅用生命经验精心绘制的精神地图,指引着每一个渴求内在平静的灵魂。那些关于日常琐事中蕴含的哲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的不凡瞬间,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呈现出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沉思。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真诚,没有矫饰,没有刻意拔高,只是平实地铺陈着心路历程中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顿悟。这种坦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消弭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仿佛成了同行的旅伴,共同踏上这条探寻真我的漫长道路。书中的情感层次极其丰富,时而如高山之巅的清冷,时而似温暖泉水般的滋润,这种张弛有度的情感张力,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神,让人爱不释手,总想一探究竟,看看那颗“崇高之心”是如何锤炼成型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巧妙得令人赞叹,它并非遵循线性时间发展,而是采用了更为自由、更具象征意义的碎片化叙事,却又能在关键时刻完美地拼接到一起,形成宏大的主题图景。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编排,恰恰反映了生命本身的无序与秩序的共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极度个人化的精神体验时,所采取的精确而又不失灵性的语言。那些晦涩难懂的境界,经过他的笔触,变得可感、可触及,仿佛他找到了一种通用的“精神翻译器”。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阅读潜能和过往经验去与之对话。读罢此书,我感到自己对“修行”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是某种封闭的仪式,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渗透到呼吸和心跳中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记录,更是引发读者自我审视和重构的强大催化剂。

评分

翻开这卷册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仿佛自带一种磁场,将周遭的喧嚣隔绝在外。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和强烈的感官体验。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古老的习俗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留下印记,能“听”到寂静中潜藏的宇宙低语。这种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冷静与决断,那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经过长期内心打磨后产生的必然选择。我从中读到了一种对“应然”状态的执着追求,即便前路荆棘密布,那份对内在秩序的坚守,也构筑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历经世事而不染尘埃的清明气质,它无疑是献给所有在迷雾中摸索的人们的一盏指路明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