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思辨的禅趣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8-06-01 |
| 作者:熊逸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5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961720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主营销语:中国当代思想隐士熊逸中国思想史系列第四本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赞赏推荐卖点分析:1.《思辨的禅趣》向我们展示一个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 2.《思辨的禅趣》,熊逸带我们快快乐乐读一部《坛经》,一边拆开这部中国原创经典中大和尚们吹的牛,一边给我们普及佛教的原始教义。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3.信仰宗教的前提,是部分放弃理性。 显然,这本书并不适合虔诚的佛教徒,而适合那些仍然对理性抱有足够的信心,并对世界抱有勇敢的好奇心的家伙们。 4.精装双护封,设计典雅精美。内文采用高品质进口纯质,手感顺滑,高级护眼。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熊逸,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序之一 八戒说禅,胜似唐僧 I 序之二 既不励志,也不小资,更没文化的禅 IV 序之三 从几个常见的误区说起 VII **篇 行历 1 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 2 举一反三,旁敲侧击 7 说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10 授戒·无相戒 15 灵魂不灭是不是歪门邪道? 19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缘 25 慧能说:我想成佛! 28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 30 佛法拗不过人心·求解脱还是求福报? 37 禅宗传法·竞争上岗 42 默默无闻的慧能和众望所归的神秀 44 神秀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46 神秀法门 48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3 入门太难 56 天才出语惊四座 58 佛门也似鳄鱼潭 66 逃亡与追捕 74 风动还是幡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85 第二篇 说法 93 说法**义:佛性 94 毛孔大还是城市大? 101 戒、定、慧 108 一行三昧·大款的成佛之路 123 坐禅无用论 130 欺师灭祖,天理也容 134 磨砖做镜,坐禅成佛 138 灯和光 141 顿悟和渐悟,相容还是不容? 148 “三无”真谛 152 神秀的镜子和慧能的垃圾桶 160 借诗说禅·借儒说禅 163 为什么没有就是有? 165 你想亲眼看见佛祖吗?有办法! 172 老鼠心理学 175 唯物的佛和唯心的佛 179 了义和不了义 183 四弘大愿 186 讲顿悟也需要讲忏悔 189 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198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 200 新的传法凭据 208 第三篇 答问 211 梁武帝对,还是达摩对? 212 把天堂和菩萨拿给你看 217 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221 第四篇 曹溪 227 南能北秀 228 佛门奸细 232 不立戒、定、慧 234 法华真义 237 挨了打,疼还是不疼,这是个哲学问题 240 三科三十六对 245 神会不哭 258 预言身后事 264 西天谱系·风云失色 268 后记 273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我们熟悉的、似乎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融入到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之中。我原本以为阅读中国思想史会是一件枯燥且充满术语的差事,但作者的笔触却如同山间清泉,自然流淌,引人入胜。他没有沉溺于对早期典籍的逐字考据,而是聚焦于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进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中的。比如,书中对儒家“仁”的阐释,不是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描绘古代士人在乡里主持公正、救助贫弱的具体场景,让“仁”这个字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古代圣贤智慧的魅力。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道家思想时,那种“无为而治”的超脱感,并非让人逃避现实,而是教导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不被外界干扰的宁静核心。它像是一剂良药,抚平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躁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似乎也沉淀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了。这种理论与实践、出世与入世的完美平衡,正是此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轴式的编年体写法,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串联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思想精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和对话性。比如,作者在探讨宋明理学中“心学”与“程朱理学”的辩论时,并非将它们视为割裂的两个阶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关于“如何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哲学命题下进行探讨,使得原本复杂的流派之争变得脉络清晰。特别是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解读,书中呈现了多种角度的阐发,让人明白了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贴合我们大脑对知识进行重组和联想的自然方式。读起来非常顺畅,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它不是一份简单的知识清单,而更像是一部由智慧编织成的复杂交响乐,层次分明,高低起伏。
评分我向来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抱有保留,总觉得难以把握细节的真实性。但这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细腻笔触,将那些宏大的框架填充得血肉丰满。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常见的扁平化处理,而是将思想家们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有挣扎、有选择的个体。书中对于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面临的道德困境描写得尤为动人,那种夹在“出仕”与“隐逸”之间的纠结,那种对个体良知与时代要求的艰难平衡,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魔力,将数千年前的内心冲突,精准地投射到了我们当代人的情感光谱之中。这种强大的共鸣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无法企及的。它不只是在讲述“他们想了什么”,更在探讨“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最终指向了“这对我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历史智慧,转化成了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精神资源,读来让人心绪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是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肤浅或过于学院派,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预设。它在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梳理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支点。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魏晋玄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那段历史的压抑与挣扎,是如何催生出对生命本真价值的追问,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玄学归类为一种“清谈”,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后世士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比如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强调,以及对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思。这种对思想脉络“由果溯因”的梳理,逻辑严密且极富洞察力。更妙的是,作者在行文之间,时不时会穿插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典故或小故事,这些点缀不仅调剂了阅读的节奏,更像是给冰冷的哲学论述镀上了一层人性的暖光。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你会被那种磅礴的历史感和思想的穿透力深深震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智性上的愉悦。作者在文字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语言凝练而不失韵味,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惊人的统一。他对待古代思想家的态度,是充满了尊重和理解的,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努力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去体悟他们的思想动机。例如,书中对墨家“兼爱”思想的阐释,没有陷入“普爱”与“私爱”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古代社会维护底层利益的现实意义,这种代入式的解读,让人对这位“被遗忘”的思想流派重拾敬意。而且,书中对特定概念的引用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当涉及到一些古奥的词汇时,总能在不打断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给出精准且易懂的解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想排毒”,那些被现代信息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关于“何为善”“何为真”的基础性问题,又重新浮现在眼前,并且获得了更扎实的根基去审视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