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禅趣-中国思想史系列

思辨的禅趣-中国思想史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禅宗
  • 思辨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哲学史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心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单图书大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7204
商品编码:29834592690
丛书名: 中国思想史系列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思辨的禅趣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06-01
作者:熊逸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5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5961720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主营销语:中国当代思想隐士熊逸中国思想史系列第四本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赞赏推荐卖点分析:1.《思辨的禅趣》向我们展示一个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 2.《思辨的禅趣》,熊逸带我们快快乐乐读一部《坛经》,一边拆开这部中国原创经典中大和尚们吹的牛,一边给我们普及佛教的原始教义。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3.信仰宗教的前提,是部分放弃理性。 显然,这本书并不适合虔诚的佛教徒,而适合那些仍然对理性抱有足够的信心,并对世界抱有勇敢的好奇心的家伙们。 4.精装双护封,设计典雅精美。内文采用高品质进口纯质,手感顺滑,高级护眼。

内容提要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作者简介

熊逸,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目录

序之一 八戒说禅,胜似唐僧 I 序之二 既不励志,也不小资,更没文化的禅 IV 序之三 从几个常见的误区说起 VII **篇 行历 1 不立文字,用什么来立《坛经》? 2 举一反三,旁敲侧击 7 说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10 授戒·无相戒 15 灵魂不灭是不是歪门邪道? 19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缘 25 慧能说:我想成佛! 28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头也有佛性 30 佛法拗不过人心·求解脱还是求福报? 37 禅宗传法·竞争上岗 42 默默无闻的慧能和众望所归的神秀 44 神秀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46 神秀法门 48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3 入门太难 56 天才出语惊四座 58 佛门也似鳄鱼潭 66 逃亡与追捕 74 风动还是幡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85 第二篇 说法 93 说法**义:佛性 94 毛孔大还是城市大? 101 戒、定、慧 108 一行三昧·大款的成佛之路 123 坐禅无用论 130 欺师灭祖,天理也容 134 磨砖做镜,坐禅成佛 138 灯和光 141 顿悟和渐悟,相容还是不容? 148 “三无”真谛 152 神秀的镜子和慧能的垃圾桶 160 借诗说禅·借儒说禅 163 为什么没有就是有? 165 你想亲眼看见佛祖吗?有办法! 172 老鼠心理学 175 唯物的佛和唯心的佛 179 了义和不了义 183 四弘大愿 186 讲顿悟也需要讲忏悔 189 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198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 200 新的传法凭据 208 第三篇 答问 211 梁武帝对,还是达摩对? 212 把天堂和菩萨拿给你看 217 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221 第四篇 曹溪 227 南能北秀 228 佛门奸细 232 不立戒、定、慧 234 法华真义 237 挨了打,疼还是不疼,这是个哲学问题 240 三科三十六对 245 神会不哭 258 预言身后事 264 西天谱系·风云失色 268 后记 273


《幽默与智慧的交响: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流变》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思想的火花从未间断,而其中一种别样的光芒,便是那融入生活、点缀日常的幽默与智慧。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思想体系或严谨的哲学论证,而是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心态中那股涌动着的、与众不同的灵动之气。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从春秋战国的率真洒脱,到魏晋的清谈放浪,从唐诗的浪漫诙谐,到宋词的含蓄机巧,再到明清的世情百态,试图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画卷,理解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一份超然,如何以幽默化解困境,以智慧洞察人生。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细节的关注。我们不谈“道”的深邃,不讲“理”的玄妙,而是挖掘那些流传至今的笑谈、典故、以及文人墨客笔下时不时闪现的调侃与自嘲。例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些身处乱世的文人,是否曾以一场诗酒的狂欢来对抗现实的残酷?在官场的明争暗斗中,他们又是如何以一句戏谑化解危机,又或借一则趣事来表达不满?我们相信,隐藏在这些看似轻松的言谈举止之下,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文化智慧。 第一章,我们将回溯至中国思想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在这思想解放的时代,既有孔子的“君子坦荡荡”,也有老子的“道法自然”。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不拘泥于成规的智者。例如,被誉为“狂士”的伯乐,他相马的逸事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蕴含着一种不被世俗标准束缚的洞察力。庄子更是将这种精神推向极致,他的寓言故事充满奇思妙想,以荒诞的幽默消解了人生的焦虑,以“齐物论”的豁达消融了是非的界限。他笔下的惠施,那“朝三暮四”的辩论,看似荒谬,实则揭示了视角转换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固守成见时的可笑。我们会审视这些早期思想家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困境时,如何运用幽默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如何以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第二章,我们将步入魏晋风流。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思想活跃的时代。门阀士族掌控着权力,却也滋生了玄学与清谈。在这个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或寄情山水,或饮酒放歌,或以夸张的言行挑战世俗的道德。阮籍的“狂言”,嵇康的“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便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体现。他们的笑,有时是面对现实的无奈,有时是对虚伪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我们探讨他们如何通过“魏晋风度”来表达对政治压迫和道德束缚的反抗,如何以一种看似超然甚至有些乖张的态度,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解放。其中,那些关于饮酒的逸事,关于奇谈怪论的对话,都折射出他们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生命体悟。 第三章,我们将聚焦于大唐盛世的诗歌与才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中不乏诙谐、讽刺、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李白,这位“诗仙”,他的浪漫与洒脱,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不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与幽默。杜甫,这位“诗圣”,虽然其作品多半沉郁顿挫,但其中也不乏对时事的辛辣讽刺,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似写景,却也蕴含着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王维的山水诗,更是将禅意与美学巧妙融合,其中不乏宁静中的一丝笑意。我们会分析唐诗中常见的幽默手法,如夸张、反讽、谐音,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表达情感、讽刺社会、或抒发人生感悟。 第四章,我们将进入宋朝的词境与理趣。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代。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更贴近文人的内心世界。苏轼,这位集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于一身的全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豁达、乐观与机智。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他笔下的“东坡肉”,都体现了他化解困境、享受生活的智慧。辛弃疾的词,虽然多有慷慨激昂之语,但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的调侃和对人生无奈的释然。我们会审视宋词如何通过含蓄的笔触,用淡淡的愁绪中透出的机锋,或用热闹的场景描绘中的一丝戏谑,来展现文人的复杂心境。我们还会探讨宋代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文人如何在遵循儒家道德的同时,保持一份独立思考和人生情趣。 第五章,我们将目光转向明清。这是一个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文学作品也更加注重世俗人情。小品文的兴盛,如张岱的《陶庵梦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其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味与调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自嘲。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他的叛逆与纯真,他对世俗功名的不屑,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幽默反抗。我们还会关注一些民间说唱艺术和戏曲中的诙谐元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心态。 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梳理与总结。我们会尝试提炼出中国古代文人心态中那份幽默与智慧的共性,探讨它们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意义。这种幽默,并非浅薄的逗乐,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一种对生命理解的深度。这种智慧,并非僵化的说教,而是融入生活、化解矛盾、超越自我的实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条独特的路径。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梳理,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并非总是埋头于书斋或纵情于庙堂,他们同样懂得如何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沉重,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事,以幽默化解人生的苦辣酸甜。这不是一本史书,也不是一本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那些被时光淘洗下来的闪光点,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一次心意相通的交流,感受他们那份永不褪色的生命活力与思想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我们熟悉的、似乎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融入到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之中。我原本以为阅读中国思想史会是一件枯燥且充满术语的差事,但作者的笔触却如同山间清泉,自然流淌,引人入胜。他没有沉溺于对早期典籍的逐字考据,而是聚焦于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进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中的。比如,书中对儒家“仁”的阐释,不是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描绘古代士人在乡里主持公正、救助贫弱的具体场景,让“仁”这个字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古代圣贤智慧的魅力。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道家思想时,那种“无为而治”的超脱感,并非让人逃避现实,而是教导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不被外界干扰的宁静核心。它像是一剂良药,抚平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躁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似乎也沉淀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了。这种理论与实践、出世与入世的完美平衡,正是此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轴式的编年体写法,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串联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思想精华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和对话性。比如,作者在探讨宋明理学中“心学”与“程朱理学”的辩论时,并非将它们视为割裂的两个阶段,而是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关于“如何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哲学命题下进行探讨,使得原本复杂的流派之争变得脉络清晰。特别是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解读,书中呈现了多种角度的阐发,让人明白了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贴合我们大脑对知识进行重组和联想的自然方式。读起来非常顺畅,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它不是一份简单的知识清单,而更像是一部由智慧编织成的复杂交响乐,层次分明,高低起伏。

评分

我向来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抱有保留,总觉得难以把握细节的真实性。但这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细腻笔触,将那些宏大的框架填充得血肉丰满。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常见的扁平化处理,而是将思想家们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有挣扎、有选择的个体。书中对于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面临的道德困境描写得尤为动人,那种夹在“出仕”与“隐逸”之间的纠结,那种对个体良知与时代要求的艰难平衡,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心的魔力,将数千年前的内心冲突,精准地投射到了我们当代人的情感光谱之中。这种强大的共鸣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无法企及的。它不只是在讲述“他们想了什么”,更在探讨“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最终指向了“这对我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历史智慧,转化成了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精神资源,读来让人心绪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是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肤浅或过于学院派,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预设。它在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梳理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支点。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魏晋玄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那段历史的压抑与挣扎,是如何催生出对生命本真价值的追问,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玄学归类为一种“清谈”,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后世士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比如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强调,以及对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思。这种对思想脉络“由果溯因”的梳理,逻辑严密且极富洞察力。更妙的是,作者在行文之间,时不时会穿插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典故或小故事,这些点缀不仅调剂了阅读的节奏,更像是给冰冷的哲学论述镀上了一层人性的暖光。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你会被那种磅礴的历史感和思想的穿透力深深震撼。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智性上的愉悦。作者在文字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语言凝练而不失韵味,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惊人的统一。他对待古代思想家的态度,是充满了尊重和理解的,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努力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去体悟他们的思想动机。例如,书中对墨家“兼爱”思想的阐释,没有陷入“普爱”与“私爱”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古代社会维护底层利益的现实意义,这种代入式的解读,让人对这位“被遗忘”的思想流派重拾敬意。而且,书中对特定概念的引用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当涉及到一些古奥的词汇时,总能在不打断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给出精准且易懂的解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想排毒”,那些被现代信息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关于“何为善”“何为真”的基础性问题,又重新浮现在眼前,并且获得了更扎实的根基去审视它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