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ZENI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技术
定价:26.00元
作者:周生明,邓小莺,马芝,龚丽伟,朱明程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606321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基于ZENI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做得相当详尽,对于快速定位特定术语或公式非常有帮助。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需要快速查阅资料时的效率。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在我看来,前半部分略显缓慢,聚焦于基础概念的重新梳理和行业背景的铺陈,这对于我这个已经对基础了如指掌的读者来说,是一种知识的重复摄入。然而,一旦进入到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它的节奏突然加快,开始密集地抛出各种复杂的技术点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比如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到布局布线阶段的优化策略。这种后期的爆发力是惊人的,它确实展示了该领域的前沿思考。但这种前松后紧的结构,使得读者需要极大的毅力来坚持度过前期的铺垫。如果能将一些基础概念的介绍精简,或者通过交叉引用而非重复叙述的方式来处理,让读者能更快地抵达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核心内容,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将会更加流畅和令人振奋。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扎实、结构宏大的著作,但它的阅读曲线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耐心去适应。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阵容强大,这从书名后的作者列表就可以看出来,汇集了多位业内专家的智慧,这无疑是其权威性的保证。在阅读涉及流片反馈和良率分析的章节时,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团队优势带来的深度。他们对不同工艺节点下的潜在陷阱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规避制造缺陷,提供了不少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DFM(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的讨论,书中的角度非常新颖,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仅仅停留在光刻规则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材料特性和薄膜堆叠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然而,这类高级讨论的代价是,这本书对EDA工具链的特定版本和配置几乎没有提及。在一个快速迭代的软件环境中,工具版本的差异常常会导致设计流程的巨大变化。我非常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个附带的勘误表或在线资源链接,说明书中示例或流程是基于哪个版本的Cadence或Synopsys套件开发的。否则,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因为工具版本的不兼容而陷入困境,这对于一本旨在教授“实现技术”的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疏忽。
评分我尝试从这本书中寻找一些关于“模块化设计”和“IP复用”的实际案例,因为这正是我目前项目组急需解决的痛点。书中确实提到了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并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强调了设计抽象层级的划分对于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翻到那些本应展示实际代码片段或系统级框图的部分时,内容却显得有些保守和概括。它更多地是在描述“应该”如何做,而非“如何具体地”实现。比如,在讨论接口协议的封装时,我期待能看到一些伪代码或者基于Verilog/SystemVerilog的结构化范例来展示最佳实践,但取而代之的,是对于设计规范文档(Design Specification Document)的冗长描述。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理论的广度上做得非常出色,覆盖了从前端到后端设计流程的各个方面,但在实践的深度上似乎有所保留。这可能是出于版权或保密性的考虑,但对于希望将书本知识立即转化为生产力的读者而言,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多少有些令人气馁。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理念指导手册,而不是一本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达到了业界一流的水准,纸张的选择很有分量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章节结构上的精心布局,每一个技术点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像是流水线上的各个工序衔接得天衣无缝。不过,在深入阅读了一些关于寄存器传输级(RTL)优化的章节后,我发现书中对某些关键算法的推导过程略显跳跃。例如,在讨论到一个关于时序收敛的优化模型时,书本直接给出了最终的数学表达式,而缺少了中间几个关键的假设条件和证明步骤。这对于那些需要深刻理解底层原理以应对复杂设计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构成了一道不小的理解屏障。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外部资料来填补这些“黑箱”部分,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沉浸感。如果作者能在这些高难度的数学推导环节增加一些图示或者更详尽的文字解释,哪怕只是在附录中补充,都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提炼的会议论文集,而非一本循序渐进的教学手册,这使得它更适合作为高级研究人员的案头工具书,而非本科生的入门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银灰色的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印象。我原本是冲着书名中那个“ZENI”的缩写来的,我对新兴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论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声称能带来革命性效率提升的框架。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我发现这本书的开篇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综述,而非直接切入核心技术的“干货”。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当前半导体行业面临的挑战,比如摩尔定律的放缓、功耗墙的日益严峻,以及异构计算架构的兴起。这种宏观的叙事方式,虽然能让初学者快速建立起一个行业背景知识体系,但对于像我这样已经浸淫行业多年,期望立刻看到具体设计流程和代码示例的资深工程师来说,略显冗长。它像是一位博学的教授在课前先给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历史回顾,让人对即将到来的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但紧随其后的章节似乎并没有立即满足这种迫切感,而是继续在理论基础和规范标准上进行打磨。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尽快进入到具体工具链的介绍,毕竟,再好的理论也需要落地的实现来支撑其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经过精确计算的逻辑门,传递着明确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