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
定价:45.00元
作者:美国新媒体联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组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4670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对年度博物馆科技发展进行的综述和分析。该报告启动于2002年,到2015年底,已经发布31份报告,被多个国家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本年度报告阐述了在博物馆应用的*兴技术和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给各类场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场馆如何适应时代潮流,把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带到科技场馆向现代化发展。该书对科技场馆乃至科普领域都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内容提要
博物馆未来五年的前景是什么?技术方面的哪些 趋势和重大研发将推动博物馆教育和解说的改变?我 们认为可以解决的挑战或难以克服的挑战是什么?我 们如何能够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制定实施战略?这些问 题以及技术应用和教育变革方面的类似问题54位 专家团体进行合作研究和讨论,并通过与巴尔波亚公 园在线合作公司(BPOC)联合完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 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中英文版)》。新媒体联盟地 平线系列报告展示了技术发展在未来五年对全球各地 的博物馆教育和解说功能的影响。本书由美国新媒体 联盟*。
目录
概要导言加快博物馆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 >扩大创造力的界限 远期影响: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私营公司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兴起 远期影响: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新技术 >越来越多的跨机构协作 中期影响:在三至五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越来越重视用于博物馆经营的数据分析 中期影响:在三至五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扩大参观者的概念 近期影响: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 >越来越重视参与式体验 近期影响: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动博物馆采用技术阻碍博物馆采用技术的重大挑战 >制定数字化战略 可以战胜的挑战: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提高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数字化素养 可以战胜的挑战:我们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平衡联网的和未联网的生活 难以应对的挑战:理解但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挑战 >测评新技术的影响 难以应对的挑战:理解但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的挑战 >在技术、工作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保持先进性 棘手的挑战:复杂到难以定义,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 >隐私问题 棘手的挑战:复杂到难以定义,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的那些挑战博物馆教育和解说技术的重要发展 >自带设备(BYOD)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一年以内 >游戏和游戏化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一年以内 >位基服务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两到三年 >创客空间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两到三年 >自然用户界面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四至五年 >物联网 预期投入应用时间:四至五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专家组成员名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之下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与专业性。硬壳封面,米色的背景纸张,辅以深邃的蓝色和银色的字体,整体格调沉稳而不失前沿科技的锐利感。当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这两个联合出品方的名字,这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跨越文化和专业领域,旨在探索未来趋势的报告。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也预示着这份报告可能对当年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预见性。我特别期待看到报告如何在“博物馆”这个具体的场景下,去剖析新媒体的影响,因为博物馆往往代表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碰撞的交汇点。它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汇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满足了我对当下和未来媒介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公共文化传播领域。我猜测,报告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分析,那些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手段来重塑参观者体验、增强文化内容的传播效果的博物馆实践,定会是其中的亮点。同时,我也对报告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浓厚的兴趣。毕竟,科技的飞速发展,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如何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不失博物馆本身的庄重与厚重,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方向。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一股专业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本身就暗示着这是一份关于未来趋势的研究,而“2015年博物馆版”则将研究领域具体化到了文化与科技的交汇点。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的联合出品,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充满了信心。2015年,新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对于博物馆这一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的机构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如何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连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份报告将如何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博物馆带来的影响。它是否会探讨社交媒体在提升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增强观众参与度方面的作用?它是否会介绍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如何为参观者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我更期待的是,报告能否为博物馆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帮助它们在新媒体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份报告,或许能够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博物馆的全新图景,指引我们探索新媒体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透露出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地平线报告”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未知、引领未来的意味,而“2015年博物馆版”则精准地定位了其研究对象和领域。当我知道这本书是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联合发布的,我更是对其内容的可信度和深度充满期待。这两个机构的背景,都意味着这份报告必然是基于严谨的研究,并且能够提供跨文化、跨领域的洞察。在2015年,新媒体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也面临着如何拥抱变革、吸引新一代观众的挑战。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份报告是如何分析新媒体对博物馆的深远影响的。它是否会探讨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博物馆的传播策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又将如何重塑参观者的沉浸式体验?抑或是,大数据分析如何在博物馆的运营和观众服务中发挥作用?我更加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那些先行者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创新展览、提升观众互动、甚至实现自身转型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启发,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的装帧设计,一眼望去便透露出一种信息时代的专业感与前沿性。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和白色的字体,简洁有力,视觉冲击力极强。而“美国新媒体联盟”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的联合出品,则向我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份报告不仅具有国际视野,更兼顾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思考。2015年这个时间点,恰逢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对于博物馆这样一个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重任的机构而言,如何在这种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打破时空限制,拓展传播范围,提升观众体验,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非常期待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关于新媒体如何重塑博物馆叙事方式、创新展览呈现形式、以及构建新型观众互动社群的深入探讨。它是否会分析例如社交媒体在提升博物馆知名度和吸引力方面的具体案例?又或者,它是否会描绘出VR/AR技术如何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为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我更希望能够从中窥见未来博物馆的形态,了解在科技的驱动下,它们将如何从一个静态的知识殿堂,演变为一个动态的、参与式的、个性化的文化体验空间。
评分从书名《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中,我便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探索精神和前沿视野。报告名称中的“地平线”三个字,本身就象征着对未来趋势的展望与预测。而“2015年博物馆版”这个限定,则将这份研究的焦点聚焦在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交叉领域。美国新媒体联盟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的联合发布,无疑为这份报告增添了权威性和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我深知,2015年是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各行各业的一年,对于博物馆这个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机构而言,如何拥抱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创新展览、吸引观众、提升传播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非常期待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作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例如,报告是否会详细探讨社交媒体在博物馆营销和观众互动中的作用?又或者,它是否会深入分析AR/VR技术如何为参观者提供更加沉浸式、个性化的观展体验?我更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建议和实践指导。这份报告,或许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发展的清晰蓝图,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初次见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这本书,其设计风格便引起了我的注意。米白色的封面,辅以简洁有力的蓝色和银色文字,散发出一种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现代感。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联合出版的标志,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倍感期待。2015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深入人心,而AR/VR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的关键时期。对于博物馆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言,如何在新媒体的浪潮中保持其吸引力,如何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务公众,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议题。我非常渴望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关于博物馆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创新、传播渠道拓展、以及观众互动升级的深入分析。例如,报告是否会探讨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品牌推广和用户社群建设中的作用?又或者,它是否会深入分析VR/AR技术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个性化的展览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将会发生怎样的演变。它是否会从一个静态的知识殿堂,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和体验空间?这份报告,很可能就是那个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这本《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从封面设计到出版社信息,都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质。浅米色调的封面,搭配银色和深蓝色的文字,简洁大气,透露着科技感与文化底蕴的融合。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的联合署名,更是为这本书的含金量增添了砝码,预示着这是一份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洞察的深度研究。2015年,正是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关键时期,而“博物馆版”的定位,则将这份报告的研究焦点明确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碰撞的交汇点上。我期待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关于新媒体如何赋能博物馆,重塑其功能和价值的全面分析。比如,报告可能会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品牌建设、观众社群互动方面的应用,或者阐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如何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展览体验。我更希望能够从报告中获得关于“未来博物馆”形态的清晰描绘,理解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博物馆将如何适应变化,保持其生命力。它是否会从一个静态的展示空间,演变成一个动态的、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和体验中心?这份报告,很可能就是那张描绘未来蓝图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封面以素雅的米白色为主调,点缀着沉静的蓝色和闪耀的银色字体,整体风格既有学术报告的严谨,又不乏科技前沿的锐利。当我注意到“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联合出品方时,我便对这份报告的价值有了初步的判断——它必定汇聚了东西方的智慧,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2015年这个时间点,也格外引人注目,这恰是新媒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时期,而“博物馆版”则将这份报告的研究焦点锁定在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上。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一窥究竟,了解新媒体技术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博物馆的形态、功能和运营模式。报告是否会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如何被博物馆用于内容传播、观众互动和品牌建设?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又将如何为博物馆的展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创造出更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更让我好奇的是,报告是否能够为博物馆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指导它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找准定位,实现创新与发展的平衡,继续承担起其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
评分拿到这本《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重量感。这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物理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内容深度和信息量所带来的厚重感。我了解到这本书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联合推出,这本身就预示着它将是一份融合了东西方视角、具有国际视野的深度报告。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彼时,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已经深入人心,而VR/AR等沉浸式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对于博物馆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载体来说,如何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吸引并服务好日益多元化的观众群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我非常期待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关于博物馆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创新、传播渠道拓展、观众互动升级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例如,它可能会分析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品牌推广和用户社群建设中的作用,或者探讨AR/VR技术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个性化的展览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将会发生怎样的演变。它是否会从一个静态的知识殿堂,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个性化的学习和体验空间?这份报告,或许能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的蓝图。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这本书的内部,去感受它所传递的洞察力。从书名“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本身,我就可以联想到,这必然是一份聚焦于前沿趋势的研究成果。而“2015年博物馆版”这个限定,则将这份报告的关注点聚焦在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殿堂,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其吸引力,如何与新一代的观众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猜想,这份报告一定深入剖析了各种新媒体技术——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沉浸式体验,再到大数据分析在观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它们是如何被博物馆采纳,又是如何改变了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和展览方式。我期待看到报告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博物馆从业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理解度和满意度。同时,我也对报告中可能提出的关于“未来博物馆”的设想感到兴奋。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理念,将塑造2015年之后,乃至更遥远的未来,博物馆的面貌?这份报告,很可能就是那个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包含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那些敢于吃螃蟹、拥抱变化的博物馆,是如何通过新媒体重焕生机的,这些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