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文化 |
| 作者 | 谢宏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965530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乡村美景”“环境治理”“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风民风”“乡土文化”六个主题。 |
| 作者简介 | |
| 谢宏,副教授,从事乡土文化收集整理及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等教学研究工作,对乡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有独到的见解。 |
| 目录 | |
| 章 乡土本色 一、河源古村落 … 002 二、围龙王国之美 … 004 三、客家香格里拉 … 010 四、客家文化瑰宝 … 011 五、中国景观村落 … 014 六、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 016 七、广东美乡村 … 019 八、中国四大古桥 … 020 九、古村一本好书 … 023 第二章 乡土记忆 一、漆艺、风筝、古法造纸 … 028 二、剪纸艺术 … 032 三、石湾公仔 … 035 四、吴川三绝 … 037 五、功夫茶道 … 040 六、三灶鹤舞 … 043 第四章 乡村味道 一、盆菜飘香 … 068 二、百年“蚝烙” … 070 三、广府特色滋补品“猪脚姜” … 071 四、南海“生菜会” … 073 五、传统手作美味 … 075 六、客家手抓包粄 … 078 第三章 乡土情思 一、特色少数民族 … 048 二、岭南水乡文化 … 051 三、疍家渔民风俗 … 055 四、百年状元古祠 … 057 五、传承千年古墟 … 061 六、 “波罗诞”千年庙会 … 062 第五章 乡土新韵 一、戏剧活化石故乡 … 085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090 三、历史沧桑古渔村 … 093 四、寻根千年珠玑 … 097 五、沙湾文化古镇 … 100 六、清代村落雅韶十八座 … 102 七、古色人文旅游 … 108 八、文化礼仪之乡 … 112 第六章 愿景展望 参考文献 … 120 |
| 编辑推荐 | |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同系列图书推荐: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关于“传承”的深度对话。它让我看到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那些古老而宝贵的乡土文化得以延续,并且焕发新的生命。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我深感震撼,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代代相传的技艺、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和喜爱乡土文化的内容,它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实践性的方法,比如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来,以及通过创意设计,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乡土文化并非只是过去,它更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只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去挖掘,去创新,它就能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强烈的“回到家”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对土地的深情。我从中读到了很多关于乡村人情世故、生活习俗的细致描绘,这些都是构成乡土文化最基本、最动人的元素。比如书中对老一辈匠人的技艺传承的描写,对传统节日里家庭团聚的描绘,对乡村邻里之间互助互爱的记录,都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它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比如如何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和传播乡土文化。这本书让我觉得,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人心和文化的回归,是让乡村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家园。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好多时间才读完,因为它内容太丰富了,就像我老家那片土地一样,虽然朴实,但蕴藏着无限的故事和情感。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思考,一些久违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统民俗的那些章节,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村里过年时的热闹景象,那些老人讲的故事,那些老物件的陈列,现在想来都充满了温情。书中对乡村建设的思考,也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经济发展到文化传承,从环境保护到社区治理,都写得非常接地气。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这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很多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一味追求新奇和外观,却丢掉了自己的根,这是很可惜的。这本书恰恰强调了这一点,提醒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脉,要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韵味和灵魂。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乡村建设的蓝图,更是一种对故土的情感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它所传递的那种“根”的意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逐“新”和“快”,但往往忽略了脚下的土地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乡土文化并非陈旧落后的象征,反而是乡村最独特、最有生命力的 DNA。书中对不同地区乡土文化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江南水乡的婉约,西北黄土高原的粗犷,西南山区的神秘,每一种文化都映射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点,认为真正的乡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它不是对外来文化的照搬照抄,而是要挖掘和弘扬本土的优秀文化,让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绽放光彩。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家乡的热爱,也让我对未来乡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知道,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中,乡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灵魂。
评分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种对“根”的坚守和对“魂”的追寻。在当下,很多乡村的建设,似乎都在追求一种“现代化”的标签,但往往忽略了其内在的文化基因。这本书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了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它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所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当乡土文化被忽视时,乡村可能面临的同质化、空心化等问题;而当乡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时,乡村又能焕发出怎样的勃勃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自觉”的探讨,认为只有当乡村居民自身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参与到其保护和传承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指导,也充满了微观的实践智慧,让我看到了乡土文化如何在具体的乡村建设中,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乡土文化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乡村建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文化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民间故事、传统节令的习俗,甚至是那些隐藏在山村里的古老歌谣,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乡村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述,它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教育、媒体传播、以及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我看到了书中对一些年轻人回乡创业,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案例,这让我觉得,乡土文化并非只能束之高阁,而是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更加认识到,乡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遗存,更是一种活态的传承,它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文化》给了我太多的启发,尤其是在看到书中对各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案例时,我深受触动。我一直觉得,中国乡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那些独具一格的乡土文化上,比如地域性的戏曲、独特的民歌、古老的建筑技艺,还有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习俗。书中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非常具体,甚至会去追溯这些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乡村建设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把老物件摆在那里,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化“活”起来,如何让它们成为吸引人才、发展旅游、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力量。我看到书中提到一些地方,通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还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热爱上了家乡的文化。这让我觉得,乡村的现代化,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保留特色。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守护那些我们最宝贵的乡土情怀。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梦”与“乡土文化”之间最动人的联结。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脱贫致富”或“高楼林立”,而是要让乡村拥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书中对各地乡土文化的细致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多元和丰富,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故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让乡土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的论述,它强调了文化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人才、提升乡村整体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乡土文化,让它们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让“中国梦”在每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乡村里,都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评分这本书,我读下来感觉非常务实,而且充满人文关怀。它并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讲述了中国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乡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其中的故事。我从中看到了很多创新性的做法,比如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如何利用古村落的独特风貌,吸引文创产业入驻;如何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案例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让我看到了乡土文化在现代乡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人”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关注物质层面的改善,更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建设。乡村的美丽,不仅在于风景的美丽,更在于人的精神状态的美丽,在于文化传承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本书让我觉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最终是为了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能够感受到家乡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温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认同”的深刻反思。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常常在思考“我们是谁”,尤其是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本书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深入解读,帮助我找到了答案。它让我明白,乡土文化并非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是乡村最独特、最有价值的“名片”。书中对各地特色文化元素的梳理,比如地域性的语言、服饰、饮食,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都构成了乡村独特的文化标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乡村发展的优势的论述,它强调了“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对未来中国乡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力量就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