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说中心:自然及游客中心的历史、设计和发展
定价:110.00元
作者:(美) 迈克尔·格罗斯,罗恩·齐默尔曼;赵金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1109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环境解说系列丛书:解说中心的历史、设计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路边博物馆、自然中心的创始者、现代游客中心的起源、东部城市自然中心的曙光、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功能性工作区、为员工的需求设计、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注意事项、可持续设计的案例研究等。
目录
前言
解说中心:圣地的当代神殿
游客中心——通往地方灵魂的大门
什么是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提供三个层次的服务
位于银湖的圣海伦斯火山游客中心
北福克海岭的森林学习中心
科尔德沃特山脊游客中心
约翰斯顿山脊嘹望台
揭示地方灵魂
自然中心——引导人们到达地方感的圣地
什么是自然中心?
自然中心有三个基本原则
威斯康星里弗里齐自然中心:案例研究
社会变迁中的游客中心
早期的旅游者和解说员
环境解说作为一种新兴职业
大众公园
优胜美地的实验
国家公园的博物馆
路边博物馆
自然中心的创始者
现代游客中心的起源
东部城市自然中心的曙光
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密歇根卡拉马祖自然中心:案例研究
设计:尊重地方灵魂
野牛碎头崖:案例研究
在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演变
设计维度
与所在地和谐
根据地方特色来设计
和谐设计的注意事项
和谐设计的案例研究
为强化“地方感”而设计
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和谐
服务大众
功能决定形式
游客流量设计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游客中心总部:案例研究
威斯康星州斯科米克保护区游客中心:案例研究
通用设计
功能性工作区
为员工的需求设计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注意事项
可持续设计的案例研究
经济性
经济性设计小贴士
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施利茨奥杜邦中心:案例研究
朴素和节俭的美德——
威斯康星州斯科米克保护区游客中心:案例研究
经济性设计的案例研究
整体设计
得克萨斯州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案例研究
规划一个解说中心
愿景阶段:为什么,谁,什么
概念阶段
设计建设阶段
……
解说媒体和方案
与时俱进
参考书目
许可和授权
作者介绍
迈克尔·格罗斯,博士,环境解说教授。
罗恩·齐默尔曼,斯科米克保护区主任,环境解说讲师。
两位作者在威斯康星大学一史蒂芬斯角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自然资源学院开发并共同指导环境解说课程长达26年。迈克尔和罗恩在1988年撰写了有关环境解说的系列丛书,用于培训解说员。迈克尔和罗恩长期供职于解说机构和自然中心,担任顾问,举办专题研讨会,提供活动策划与评价的服务。他们对自然历史的热忱始于孩提时在草原农场的经历——迈克尔在艾奥瓦州的西北部长大,罗恩在内布拉斯加州沙丘长大。
文摘
序言
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自然、对旅行充满好奇的朋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解说中心”这一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我被书中关于“解说中心”作为一种“场所精神”的构建所吸引。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解说中心,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它更是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能够让游客与自然产生情感连接的场所。他通过对不同解说中心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灯光设计等方面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如何通过建筑本身来传递自然的美感和力量。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那些在森林深处静谧的小屋,或是那些依偎在悬崖边,可以俯瞰大海的开阔空间,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将游客的心灵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反复强调,贯穿全书。他通过列举那些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案例,展现了人类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逐渐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与自然更深层次的连接。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建筑设计的知识,更受到了一次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拥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解说中心”。他赋予了这些建筑一种灵魂,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意义。我被书中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的深刻洞察所打动。作者认为,解说中心不仅仅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停下来休息或获取信息的地方,它们更是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无论是关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还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解说中心都是最直观、最有效的传播媒介。他通过对不同解说中心教学方法的剖析,比如如何利用模型、互动装置、实物展示,甚至是通过引导性的解说词,来激发游客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儿童友好型”解说中心的设计理念感到共鸣。作者强调,要让下一代从小就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就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仿佛看到书中那些色彩鲜艳、充满趣味的展区,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从早期那些简陋的木屋,到如今融入高科技的现代化建筑,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解说中心教育功能的演进史。他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对解说中心的设计和更新,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评分这本书犹如一本关于“自然叙事”的建筑图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那些默默矗立在自然中的解说中心,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惊叹于作者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他认为,解说中心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尊重和情感的投射。他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解说中心设计,展现了这种文化差异。例如,一些北欧国家的设计,常常带有极简主义的色彩,强调与森林的融合,而另一些热带国家的设计,则可能更加开放,注重与雨林、海洋的互动。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解说中心”在促进社区参与和地方发展中的作用。他举例说明,一些设计精良、功能完善的解说中心,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我被书中关于“在地化设计”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强调,一个成功的解说中心,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居民需求,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与环境对话”。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关于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它们都被凝聚在那些充满故事的解说中心之中。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平缓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解说中心”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极其细致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解说中心”作为一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的典范。我被书中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载体所打动。作者认为,解说中心的设计,是人类在理解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场创造性的实践。他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展现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和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悬崖边巧妙延伸的观景平台,或是那些在森林中若隐若现的低碳建筑。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解说中心”在塑造游客行为和提升旅游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一个设计精良、内容丰富的解说中心,能够有效地引导游客以更负责任、更具探索性的方式来体验自然,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建筑设计的知识,更受到了一次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洗礼,让我对“解说中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关于解说中心”的书的预期。作者以一种哲学的高度,审视了“解说中心”作为一种“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所承载的意义。我被书中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叙事性空间”的构建所深深吸引。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解说中心,其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书”,它通过建筑的空间、材料、光影,以及内部的展览内容,向游客讲述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故事。他通过对不同解说中心设计细节的描绘,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创造出惊喜的观景点,如何通过蜿蜒的小径引导游客进入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展示区域,又如何通过声音和气味来唤起游客对自然的感知。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那些在密林深处低语的树叶,或是那些在海边回荡的浪涛声。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解说中心”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情感连接方面的作用。他强调,解说中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人们在共享自然体验中建立联系、激发共鸣的平台。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解说中心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新颖,着实令我惊喜。它将“解说中心”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建筑类型,上升到了历史、艺术、环境和人类学的高度来审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地解说中心的图片和介绍,而是通过对它们设计理念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我被书中关于“解说中心”作为一种“叙事空间”的论述所深深吸引。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解说中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空间、光影、材料甚至气味,来构建一种体验,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被自然所感染,产生敬畏和热爱。他用大量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如何通过蜿蜒的小径引导游客进入一个展示区,如何在室内空间模拟出野外的感觉,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呈现肉眼难以捕捉的自然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适应性设计”的讨论。作者指出,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解说中心的设计也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和保护环境。他对比了那些从一开始就注重可持续性的设计,与那些后来经过改造才达到环保标准的案例,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在环境意识上的演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建筑史学家,又像一个生态旅行者,在文字中穿梭于世界各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自然深处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智慧的赞叹。他以“解说中心”为线索,串联起了人类与自然之间跌宕起伏的关系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在地文化载体”的解读。他认为,解说中心的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回应,更是对当地独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他通过对不同地域解说中心设计风格的对比,展现了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例如,一些原住民文化浓厚的地区,其解说中心的设计往往会融入大量的传统图腾、建筑材料和叙事方式,而一些工业文明发达的地区,则可能更加注重科技的运用和现代审美的表达。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解说中心”在推动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保护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举例说明,那些设计理念先进、管理得当的解说中心,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游览体验,更能有效地引导游客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由建筑、自然和人文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它们都在讲述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关于“人与自然对话”的史诗。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解说中心”从诞生到发展的漫长历程。我被书中对“解说中心”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空间”的论述所打动。作者认为,真正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通过创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在感知中学习,在互动中领悟。他通过对不同解说中心内外部空间设计的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材质、色彩,以及内部的展示内容,来引导游客的情感和认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通过精心设计的步道,将游客引入一片宁静的湖畔;又或是那些在室内模拟出洞穴环境,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质变迁的奇妙。作者还探讨了“科技赋能”的解说中心。他展示了现代科技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体验。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带领游客“穿越”到遥远的生态系统,增强现实技术如何将遥远的野生动物“带到”眼前。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解说中心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被其中蕴含的对自然敬畏、对知识传承的深刻追求所深深感动。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时光,探访了无数隐藏在山川湖海之中的解说中心。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对每一处解说中心的设计理念有着极为深刻的剖析。他不仅仅是罗列建筑师的名字和建成年代,而是深入挖掘了设计者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考量,比如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引导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致,甚至是如何在材料的选择上体现对可持续性的追求。书中对一些标志性解说中心的案例研究,简直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比如,作者对黄石国家公园早期游客中心的描述,那种朴实无华却又与周围岩石山林浑然一体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接着,他又将视线转向欧洲,解析那些在古老森林或壮丽海岸线上拔地而起的解说中心,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如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建筑与环境对话”的解读。他反复强调,一个成功的解说中心,其本身就应该是一堂关于环境教育的生动课程。它的形态、它的材料、它的空间布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自然的故事。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感受到阳光穿过落地窗洒在地板上的温度,或是听到远处鸟鸣声的回响。这本书让我对“游客中心”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建筑,更是连接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重要节点,是知识传递、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探索的意味,柔和的绿色与古朴的建筑剪影交织,仿佛邀请读者走进一个由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奇妙空间。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作为连接人与自然桥梁的“解说中心”。作者对这些建筑的解读,远不止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更深入到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设计理念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自然保护运动时期,那些简陋但充满使命感的解说站的描述感到着迷。它们不仅仅是游客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是当时科学家、教育家传播保护理念的重要阵地。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些“解说中心”在推动公众环保意识觉醒方面的巨大作用。从那些粗糙的木屋到如今融入环境、科技感十足的游客中心,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人类对自然敬畏与探索的精神。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解说中心设计的对比分析也极其精彩,比如欧洲古典庄园式的设计与北美现代主义风格的碰撞,以及亚洲地区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功能巧妙融合的范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同一个功能,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和实用考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旅行目的地中的“游客中心”,它们不再仅仅是停歇和获取地图的站点,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期待的文化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