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 叶忠海 书店 教育书籍 书

正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 叶忠海 书店 教育书籍 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学原理
  • 现代教育学
  • 叶忠海
  • 教育书籍
  • 正版图书
  • 高等教育
  • 理论学习
  • 学科教育
  • 专业书籍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5476
商品编码:29337484995
丛书名: 现代成人教育学原理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现代教育学原理
作者:  叶忠海
出版社:  人民大学
出版日期:  2015-04-01
版次:  1
ISBN:  9787300195476
市场价:  29.0
目录 章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 
节 国外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第二节 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0 
第二章 教育的哲学基础 17 
节 哲学与教育 17 
第二节 教育的人本论 22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论 25 
第四节 教育的质量观 26 
第三章 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33 
节 经济学与教育 33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与教育 36 
第三节 经济结构理论与教育 38 
第四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 40 
第四章 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43 
节 社会学与教育 43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理论与教育 45 
第三节 社会变迁理论与教育 47 
第五章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55 
节 心理学与教育 55 
第二节 人的发展心理理论与教育 57 2 
第三节 认知理论与教育 59 
第四节 社会性和人格理论与教育 63 
第六章 教育的人才学基础 69 
节 人才结构理论与教育 69 
第二节 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与教育 70 
第三节 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 71 
第四节 人才开发系统原理与教育 73 
第七章 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 75 
节 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及分期 75 
第二节 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80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 83 
第八章 成年早期的教育原理和设计 91 
节 成年早期教育的身心基础和依据 91 
第二节 成年早期教育的意义和设计 93 
第三节 成年早期女性教育的差异性 97 
第九章 成年中期的教育原理和设计 100 
节 成年中期教育的身心基础和依据 100 
第二节 成年中期教育的意义和设计 105 
第三节 成年中期女性教育的差异性 108 
第十章 成年晚期的教育原理和设计 112 
节 成年晚期教育的身心基础和依据 112 
第二节 成年晚期教育的意义和设计 115 
第三节 成年晚期女性教育的差异性 119 
第十一章 学校形态的教育 123 
节 学校形态教育的内涵和分类 123 
第二节 学校形态教育的共同特征和类型差异 127 
第三节 学校形态教育的发展趋势 129 
第十二章 组织形态的教育 134 
节 组织形态教育的内涵及分类 134 
第二节 组织形态教育的共同特征和类型差异 138 
第三节 组织形态教育的发展趋势 141 
第十三章 社会形态的教育 145 
节 社会形态教育的内涵和分类 145 
第二节 社会形态教育的共同特征和类型差异 151 
第三节 社会形态教育的发展趋势 154 
第十四章 教育学的发展展望 156 
节 国外教育学发展的挑战和展望 156 
第二节 我国教育学研究的评价和展望 162 内容介绍 全书共十四章,约20万字,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约3.5万字;二是教育的理论基础(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基础),约6万余字;三是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成年期诸阶段的教育原理和设计(包括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教育原理与设计),约5.5万字;四是各类形态的教育(包括学校形态、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的教育等),约4万余字。 在线试读 各国教育实践历史的长短和范围大小的差异,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国民教育结构、哲学和各种学术思潮的不同影响,导致各国教育 学研究的差异。而要对各国教育学发展历程做详细的考察实属困难。为此,我们对国外教育学的考察以美国、英国为主,兼顾其他国家。为叙述方便,我们 把国外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国外教育学的孕育和起步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毋庸置疑,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论及国外教育实践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先哲和近代大师的教育思想。从柏拉图(Plato)的“学园”(Academy)开始,教育思想就有了萌芽的土壤。“学园”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开设了为成年人提供政治咨询与管理训练的学习项目。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表明,人们不仅关注18岁以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还确认了30~35岁的成年阶段是学习辩证方法、把握哲学理念、实现心灵转向的时间。时至近现代,更见一批哲学大师、教育大师青睐教育、 实践教育,从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教育的影子。如捷克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大教学论》( Magna Didactica)及其所阐明的“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的艺术”;法国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爱弥儿》及其所倡导的“要通过教育使所有民众真正熟悉真理、抵制错误”;瑞士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Lienhard and Gertrud)及其创办的“涅伊果夫”(Neuhof)农场学校;德国第斯多惠(F.A.W.Diester- weg)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及其提出的“全人教育”的思想;美国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所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 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等。大师们对人以及教育的诠释充分表达了一种教育和学习理念: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要面向所有民众;教育时空的整体性———教育要延续生命全过程,渗透生活全领域;教育人格的主体性———教育要以人为本, 使人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自我,为教育和终身教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与实践积淀。 现代意义的教育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的,而教育也在英国获得了孕育和萌芽的土壤。在“教育”这一概念出现之前,人们更多使用的称谓是“夜校(教育)”、“主日学校(教育)”、“工人讲习所 (教育)”等。到1789年,世界所学校在英国诺丁汉诞生。1815年,托马 斯·波尔(T.Pole)在其《学校的起源与发展》( History of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of Adult Schools)一书中使用“教育”(Adult Education) 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与普通学校不同的学校教育的活动。但是,波尔当时并没有对“教育”作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1833年,亚历山大·卡普(A.Kapp) 在其《柏拉图教育理念》( PlatoEducational Ideas)一书中次使用“教育学”(Andragogik)一词。卡普认为,柏拉图使用“Padagogik”的目的是通过科学 教化年轻人,而“Andragogik”则意在说明我认知与性格的培养,这 主要通过理性方法和辩术进行。我们普遍使用的“Andragogy”或“Andro- gogy”(教育学)是由希腊语“andros”(人或成年人)和“agein”(引导或教 育)而来的,意思是“引导或教育”。 1851年,英国学者哈德逊 (J.W.Hudson)在伦敦出版了《教育史》( The History of Adult Education)。 虽然该书也没有定义教育,但扩展了教育 媒体评论  
探索教育的基石:一本关于现代教育学原理的深刻解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与进步的基石。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如何教”与“如何学”的探索。从古老的师徒传授,到如今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演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成长的认知。而理解这些演进的脉络,把握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离不开对教育学原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对现代教育学思想精髓的梳理与重塑。它致力于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抵达教育的真正原点,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教育格局、影响着无数师生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性原则。我们将一同审视教育的本质,探讨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理解教育之为教育 在一切教育理论的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止是技能的训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旨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它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价值的传递,以及个体潜能的开发。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教育的本质。我们将追溯教育概念的演变,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差异。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的功能,从个体层面看,教育是开启民智、塑造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从社会层面看,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分析教育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将一代代人塑造成对社会有贡献、对生活有热爱、对未来有追求的公民。 第二章:教育目标的确立——为何教育?指向何方? 有了对教育本质的清晰认知,接下来我们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北极星”,指引着教育实践的方向。然而,教育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书将系统阐述现代教育目标的确立过程。我们将探讨个体发展目标(如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身体发展等)与社会发展目标(如培养合格公民、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将分析在多元化社会中,如何确立既符合个体独特性,又能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教育目标。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调教育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并能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章: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什么”与“如何学”的智慧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最适合学习者、最能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以及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成为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书将深入探讨教育内容的范畴。我们将超越传统的学科知识,关注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更广泛的学习内容。我们将审视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不同课程模式(如学科中心课程、经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等)的优劣,并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注重基础又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此外,本书还将强调内容的结构化与系统化,分析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点燃学习的热情 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桥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将广泛介绍现代教育中主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将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分析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我们将关注差异化教学,理解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并探讨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鼓励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五章:教育评价的原理与实践——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尺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育质量的诊断和改进。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帮助学习者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本书将深入剖析教育评价的原理,探讨评价的目的、原则与功能。我们将区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分析其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本书还将关注评价工具的多样性,介绍包括标准化测试、作品集、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探讨如何科学、公正地运用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评价的导向性,即评价应服务于学习,服务于教育的改进,而非仅仅作为甄别的手段。 第六章:教育者角色与专业发展——引领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 在现代教育的图景中,教育者的角色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是学习的引导者、心灵的启迪者、成长的陪伴者,更是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终身学习者。 本书将深入探讨教育者的角色转型。我们将分析教育者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面的作用。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我们将梳理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反思能力、合作精神等多个维度,并探讨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教学研究、同伴互助等多种途径,实现教育者的持续成长。 第七章: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的教育 教育是发展的,是不断演进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本书将展望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我们将探讨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我们将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资源倾斜等方式,缩小教育差距。本书还将分析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以及它们对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意义。我们也将反思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坚持本土特色。 结语:教育,永恒的探索,无限的可能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教育、投身教育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现代教育学的核心原理。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激发更深入思考、更积极实践的起点。教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在于它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在于它对人类未来的塑造。愿本书能够点燃您对教育的无限热情,陪伴您在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创造更美好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其对“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的深入探讨。叶忠海教授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他强调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例如,书中关于“学生作品集评价”、“表现性评价”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评价的更多可能性。这对于我改革课堂评价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书中对“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技术,而是理性地探讨了技术如何辅助教学,如何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利用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他提出的关于如何甄别和应用教育技术的原则,以及避免技术带来的潜在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现代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拥抱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叶忠海的《正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这本书整体给我一种深入浅出的感觉。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比较贴近实际的语言,将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娓娓道来。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被书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那一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清晰、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具体地指导了如何将宏观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微观的教学行为,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对于我这个正在尝试提升教学实践的老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另外,书中对于“教育公平”的探讨也颇有深度,不仅指出了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平等现象,还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一点非常难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并促使我去思考如何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都非常高,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在众多教育学著作中,叶忠海的《正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娓娓道来教育的本质与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被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中。作者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书中列举了许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方法。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借鉴其中一些方法,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此外,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深刻剖析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他提出的“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对我来说是极具指导意义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持续学习和探索的艺术,而教师的成长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育学著作,应该能够触及教育的灵魂,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叶忠海的《正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论述。它超越了单纯的学业成绩,强调了学生在品德、情感、审美、体魄等方面的同步成长。作者通过丰富的教育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此外,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这一章节,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深刻分析了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策略。这对于我这个同时也是家长的人来说,具有双重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教育,并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协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并且不落俗套。我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被其“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章节所吸引。叶忠海教授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教育的社会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他将教育视为塑造人格、启迪智慧、培养健全公民的关键力量,这一点与我一直以来对教育的理解不谋而合。书中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他阐述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引领社会进步,以及教育在应对时代挑战中的作用。我从中看到了教育的宏大视角,也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者并非仅仅介绍课程理论,而是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例如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设计有吸引力的课程,如何将抽象的课程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书中提供的案例和建议,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