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中国图书 肖东发;王守常 中国书籍出版社 9787506841207

BF:中国图书 肖东发;王守常 中国书籍出版社 97875068412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BF
  • 中国图书
  • 肖东发
  • 王守常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9787506841207
  • 图书
  • 出版物
  • 学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41207
商品编码:293391435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图书

定价:32.00元

售价:24.3元

作者:肖东发;王守常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841207

字数:204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总序,绪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载体众多贡献杰出,装帧考究形成制度,类型丰富源流不断,辨章学术部次条别,屡遭厄运有聚有散,发明印刷偏重雕版,三大系统流通出版,版本辨伪辑佚校勘,官修私撰巨帙宏篇,结语*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图书,出版后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
  套版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我国人民在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一)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渊源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故称之为“单印”。套版印刷则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起初,人们是在同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如明万历年间徽州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有些插图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印成。严格地讲,这不能算套版,只能称之为“涂色”。到后来,人们才将需要印上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这种技术才叫作套版印刷术。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本称为“套版本”。套版发明初期,多用朱、黑两种颜色印刷,这样印出来的书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才发展到四色、五色套印。根据用色的多少,套印的书被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木刻套版本渊源于朱墨两色写本。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时代,人们曾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书中作用不同的文字,特别是在区分一书的正文和注文时,常用朱墨两色抄写。
  显然,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这样做是比较容易的,而雕版印刷要做到这一点就困难了。在套版印刷术产生以前,一般印《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在只能有一种颜色的情况下,只好采用阴文、墨围、另行和小字双行等办法来区别经、注,以方便人们阅读,但毕竟不如直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效果好。这样,便促成了套版印刷术的产生。
  (二)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盛行
  套版印刷术产生于何时?前人都以为始于明朝。这仅是根据文献记载而言。近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也说:“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其实,明代已经是套印书盛行的时代。一九四一年发现了一部元末顺帝至元六年(一三四O)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就是用两色印出的。其经文为红色,注解为墨色,卷首灵芝图也是两色相间的。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原收藏在南京图书馆,今在台湾,曾一度被认为是早的套印本。于是人们又以此把我国套版印刷的起源断定在元代。
  一九七四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三幅彩印的《南无释迦牟尼佛》。据同时发现的其他文物相印证,其印刷时间当在辽统和年间(九八三——一〇一二),与元代《金刚经》相比早了三百多年。有人称它为早的套印品。
  ……

序言



《中国书籍出版社历史与发展》 引言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更是思想交流的园地。在中国浩瀚的书籍出版史上,中国书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中书社”)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中国出版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本文旨在梳理中书社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这家出版社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一、 创办与初步发展:时代的召唤与初露锋芒(1949-1978) 新中国的成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应运而生。其成立之初,肩负着为新中国建设输送急需的理论、科技、教育等各类出版物的重要使命。 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出版资源相对匮乏。中书社的出版工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政治理论读物的普及,以及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教材的编纂上。这些出版物不仅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培养建设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 这一时期,中书社的出版工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编辑、排版、印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从头开始,摸索经验。然而,一代代出版人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和高度的责任感,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国家出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翻译出版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指导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为满足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中书社也积极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基础学科教材,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时期,中书社不仅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政治性出版任务,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出版经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二、 改革开放浪潮中的转型与拓展(1978-200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书社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开始了转型与拓展的新篇章。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出版业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逐渐被赋予了经济属性。中书社积极调整出版方向,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政治理论出版,转向更为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这一时期,社科类、文学类、艺术类、教育类等各类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首先,在人文社科领域,中书社大力引进和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涵盖了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拓宽了国内学者的视野,也为当时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许多重要的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让中国读者得以接触到世界前沿的思想潮流,促进了国内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其次,在普及读物和大众出版方面,中书社也展现出强大的活力。针对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出版了一系列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生活类、科普类、青少年读物。这些出版物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中书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此外,中书社也开始注重图书的品牌化和系列化运作。例如,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丛书、普及读物系列,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出版形式,如合作出版、版权引进与输出等,不断扩大出版规模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中书社的改革力度是显著的。它从一个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版单位,逐步向一个具有市场意识、竞争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的现代出版企业转型。 三、 数字化时代的新探索与新挑战(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书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数字出版方面,中书社积极布局。一方面,开始将部分优质图书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资源库,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如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等。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阅读选择,也为出版社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 融合出版成为中书社新的工作重点。它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而是将内容资源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账号,积极与读者互动,传播出版信息,甚至开展图书推广活动。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图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同时,中书社也更加注重图书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图书版权交易,引进海外优秀出版资源,同时也努力将中国优秀的图书推向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书展、举办海外推介活动等方式,提升中国出版物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盗版问题、数字内容盈利模式不清晰、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等,都需要中书社不断调整策略,创新思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的品牌优势,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中书社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 中国书籍出版社的价值与未来展望 纵观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是一家出版机构,更是中国出版史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时代的使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并不断适应和引领着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文化传承的基石: 中书社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己任,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术著作、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普及的园丁: 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中书社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 思想交流的平台: 通过出版各种思想深刻、观点多元的著作,中书社为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和进步。 出版业创新的探索者: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书社都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技术应用,为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望未来,面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读者需求,以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国书籍出版社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可以预见,未来的中书社将更加注重: 内容的精细化与品牌化: 在图书选题上,将更加注重挖掘具有深度、广度、创新性的内容,并将其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融合出版的深化: 进一步探索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媒体出版物,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 用户导向的服务: 更加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产品和服务。 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将更加积极主动,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出版合作平台。 结语 中国书籍出版社,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持续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耕耘者,是时代进步的记录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书籍出版社将继续秉承其优良传统,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出版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书籍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总觉得就是讲讲纸张怎么来的,印刷术怎么发展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书籍的丰富多彩。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书籍的“故事”,比如某些古籍的流传过程中的传奇经历,或者是一些名家收藏古籍的轶闻趣事,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也让人感慨万千。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灵活,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还讲到了很多古代书籍的“用途”,比如有的书是用来占卜的,有的书是记录医术的,还有的则是记录天文地理的,这让我看到了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实践的工具。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本书背后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故事。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程度所惊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用料上乘,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书中的内容更是精彩绝伦,从一开始的引言就吸引了我。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故事打动。这本书里穿插的许多关于古代书籍的“趣闻轶事”和“名人故事”,都让我津津乐道。比如,关于某位古代学者是如何珍藏一本孤本的细节,或是某个时期书籍的社会影响力如何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都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鲜活起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来讲述,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中国书籍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中国古代书籍的认知!以前总觉得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离我们太远,枯燥乏味,但肖东发和王守常老师的版本,却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拨,就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更别说里面那些精美的插图了,简直是视觉盛宴,那些古人的生活场景、器物服饰,在画师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所见。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书信和随笔,读来如同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才情与风骨。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他们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现代作品难以给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历史的深沉回望。

评分

我一直在寻觅一本能帮助我理解中国古代书籍的“脉络”的书,不希望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终于,《BF:中国图书》给了我这个机会。肖东发、王守常两位先生用他们渊博的学识,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中国书籍史图景。从简牍、帛书的早期形态,到纸张的出现与改进,再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这本书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书籍载体和制作工艺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将书籍视为孤立的物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书籍的传播、流通、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书籍与教育、书籍与思想传播之间关系的分析,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历史的长河边,看到了中国书籍文明一路走来的壮丽景象。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现中国书籍发展脉络的著作。终于,我在这本《BF:中国图书》中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答案。肖东发和王守常两位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深厚功底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不仅对中国书籍的起源、演变、载体、传播方式等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更深入探讨了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进程。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献,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的是,本书并未止步于史实的陈述,而是加入了对书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的解读,使得阅读过程更具启发性。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