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图书
定价:32.00元
售价:24.3元
作者:肖东发;王守常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841207
字数:204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总序,绪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载体众多贡献杰出,装帧考究形成制度,类型丰富源流不断,辨章学术部次条别,屡遭厄运有聚有散,发明印刷偏重雕版,三大系统流通出版,版本辨伪辑佚校勘,官修私撰巨帙宏篇,结语*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图书,出版后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
套版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我国人民在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一)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渊源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故称之为“单印”。套版印刷则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起初,人们是在同一块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如明万历年间徽州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有些插图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印成。严格地讲,这不能算套版,只能称之为“涂色”。到后来,人们才将需要印上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这种技术才叫作套版印刷术。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本称为“套版本”。套版发明初期,多用朱、黑两种颜色印刷,这样印出来的书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才发展到四色、五色套印。根据用色的多少,套印的书被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木刻套版本渊源于朱墨两色写本。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时代,人们曾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书中作用不同的文字,特别是在区分一书的正文和注文时,常用朱墨两色抄写。
显然,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这样做是比较容易的,而雕版印刷要做到这一点就困难了。在套版印刷术产生以前,一般印《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在只能有一种颜色的情况下,只好采用阴文、墨围、另行和小字双行等办法来区别经、注,以方便人们阅读,但毕竟不如直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效果好。这样,便促成了套版印刷术的产生。
(二)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盛行
套版印刷术产生于何时?前人都以为始于明朝。这仅是根据文献记载而言。近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也说:“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其实,明代已经是套印书盛行的时代。一九四一年发现了一部元末顺帝至元六年(一三四O)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就是用两色印出的。其经文为红色,注解为墨色,卷首灵芝图也是两色相间的。这《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图书》原收藏在南京图书馆,今在台湾,曾一度被认为是早的套印本。于是人们又以此把我国套版印刷的起源断定在元代。
一九七四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三幅彩印的《南无释迦牟尼佛》。据同时发现的其他文物相印证,其印刷时间当在辽统和年间(九八三——一〇一二),与元代《金刚经》相比早了三百多年。有人称它为早的套印品。
……
序言
说实话,我之前对“书籍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总觉得就是讲讲纸张怎么来的,印刷术怎么发展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书籍的丰富多彩。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书籍的“故事”,比如某些古籍的流传过程中的传奇经历,或者是一些名家收藏古籍的轶闻趣事,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也让人感慨万千。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灵活,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还讲到了很多古代书籍的“用途”,比如有的书是用来占卜的,有的书是记录医术的,还有的则是记录天文地理的,这让我看到了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实践的工具。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本书背后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故事。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程度所惊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用料上乘,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书中的内容更是精彩绝伦,从一开始的引言就吸引了我。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故事打动。这本书里穿插的许多关于古代书籍的“趣闻轶事”和“名人故事”,都让我津津乐道。比如,关于某位古代学者是如何珍藏一本孤本的细节,或是某个时期书籍的社会影响力如何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都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鲜活起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来讲述,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中国书籍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中国古代书籍的认知!以前总觉得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离我们太远,枯燥乏味,但肖东发和王守常老师的版本,却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拨,就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更别说里面那些精美的插图了,简直是视觉盛宴,那些古人的生活场景、器物服饰,在画师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所见。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书信和随笔,读来如同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才情与风骨。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他们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现代作品难以给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历史的深沉回望。
评分我一直在寻觅一本能帮助我理解中国古代书籍的“脉络”的书,不希望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终于,《BF:中国图书》给了我这个机会。肖东发、王守常两位先生用他们渊博的学识,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中国书籍史图景。从简牍、帛书的早期形态,到纸张的出现与改进,再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这本书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书籍载体和制作工艺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将书籍视为孤立的物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书籍的传播、流通、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书籍与教育、书籍与思想传播之间关系的分析,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历史的长河边,看到了中国书籍文明一路走来的壮丽景象。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现中国书籍发展脉络的著作。终于,我在这本《BF:中国图书》中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答案。肖东发和王守常两位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深厚功底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不仅对中国书籍的起源、演变、载体、传播方式等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更深入探讨了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进程。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献,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的是,本书并未止步于史实的陈述,而是加入了对书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的解读,使得阅读过程更具启发性。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