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圖書
定價:32.00元
售價:24.3元
作者:肖東發;王守常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841207
字數:2040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主要內容包括總序,緒論,曆史悠久一脈相承,載體眾多貢獻傑齣,裝幀考究形成製度,類型豐富源流不斷,辨章學術部次條彆,屢遭厄運有聚有散,發明印刷偏重雕版,三大係統流通齣版,版本辨僞輯佚校勘,官修私撰巨帙宏篇,結語*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圖書,齣版後記。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
套版印刷術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也是我國人民在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一)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淵源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隻能印齣一種顔色,或黑,或硃,或藍,故稱之為“單印”。套版印刷則是在一張紙上印齣幾種不同的顔色。起初,人們是在同一塊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彆塗上不同的顔色,一次印成。如明萬曆年間徽州滋蘭堂刻印的《程氏墨苑》,有些插圖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印成。嚴格地講,這不能算套版,隻能稱之為“塗色”。到後來,人們纔將需要印上不同顔色的部分,分彆刻成同樣大小規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張紙上。這種技術纔叫作套版印刷術。用這種方法印齣的書本稱為“套版本”。套版發明初期,多用硃、黑兩種顔色印刷,這樣印齣來的書稱為“硃墨本”或叫“雙印”。後來纔發展到四色、五色套印。根據用色的多少,套印的書被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木刻套版本淵源於硃墨兩色寫本。寫《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時代,人們曾用不同的顔色來區分書中作用不同的文字,特彆是在區分一書的正文和注文時,常用硃墨兩色抄寫。
顯然,寫《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這樣做是比較容易的,而雕版印刷要做到這一點就睏難瞭。在套版印刷術産生以前,一般印《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在隻能有一種顔色的情況下,隻好采用陰文、墨圍、另行和小字雙行等辦法來區彆經、注,以方便人們閱讀,但畢竟不如直接用不同的顔色來區分效果好。這樣,便促成瞭套版印刷術的産生。
(二)套版印刷術的發明與盛行
套版印刷術産生於何時?前人都以為始於明朝。這僅是根據文獻記載而言。近人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也說:“顔色套印書始於明季。”其實,明代已經是套印書盛行的時代。一九四一年發現瞭一部元末順帝至元六年(一三四O)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所刻《無聞和尚金剛經注解》就是用兩色印齣的。其經文為紅色,注解為墨色,捲首靈芝圖也是兩色相間的。這《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圖書》原收藏在南京圖書館,今在颱灣,曾一度被認為是早的套印本。於是人們又以此把我國套版印刷的起源斷定在元代。
一九七四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發現瞭三幅彩印的《南無釋迦牟尼佛》。據同時發現的其他文物相印證,其印刷時間當在遼統和年間(九八三——一〇一二),與元代《金剛經》相比早瞭三百多年。有人稱它為早的套印品。
……
序言
說實話,我之前對“書籍史”這個概念並沒有太清晰的認識,總覺得就是講講紙張怎麼來的,印刷術怎麼發展的。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個萬花筒,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現瞭中國書籍的豐富多彩。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書籍的“故事”,比如某些古籍的流傳過程中的傳奇經曆,或者是一些名傢收藏古籍的軼聞趣事,讀起來非常有畫麵感,也讓人感慨萬韆。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靈活,時而嚴謹考究,時而又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我印象深刻的是,裏麵還講到瞭很多古代書籍的“用途”,比如有的書是用來占蔔的,有的書是記錄醫術的,還有的則是記錄天文地理的,這讓我看到瞭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更是承載著人類智慧和實踐的工具。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本書背後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故事。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和展現中國書籍發展脈絡的著作。終於,我在這本《BF:中國圖書》中找到瞭期待已久的答案。肖東發和王守常兩位先生的嚴謹學風和深厚功底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他們不僅對中國書籍的起源、演變、載體、傳播方式等進行瞭詳盡的梳理,更深入探討瞭書籍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和政治進程。書中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和文獻,論證詳實,邏輯清晰,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欣賞的是,本書並未止步於史實的陳述,而是加入瞭對書籍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的解讀,使得閱讀過程更具啓發性。這本書不僅適閤專業研究者,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顛覆瞭我對中國古代書籍的認知!以前總覺得那些故紙堆裏的東西離我們太遠,枯燥乏味,但肖東發和王守常老師的版本,卻像一把鑰匙,輕輕一撥,就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從裝幀設計上就能看齣齣版社的用心,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文化氣息,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更彆說裏麵那些精美的插圖瞭,簡直是視覺盛宴,那些古人的生活場景、器物服飾,在畫師的筆下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時空,親眼所見。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古代文人雅士的書信和隨筆,讀來如同與他們麵對麵交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的纔情與風骨。有時候,我會一邊讀,一邊想象著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他們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這種代入感是很多現代作品難以給予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曆史的深沉迴望。
評分我一直在尋覓一本能幫助我理解中國古代書籍的“脈絡”的書,不希望隻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能看到一條清晰的發展綫索。終於,《BF:中國圖書》給瞭我這個機會。肖東發、王守常兩位先生用他們淵博的學識,為我構建瞭一個宏大的中國書籍史圖景。從簡牘、帛書的早期形態,到紙張的齣現與改進,再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術的革新,這本書層層遞進,清晰地展現瞭書籍載體和製作工藝的演變。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將書籍視為孤立的物件,而是深入探討瞭書籍的傳播、流通、以及它們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書籍與教育、書籍與思想傳播之間關係的分析,這讓我對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構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曆史的長河邊,看到瞭中國書籍文明一路走來的壯麗景象。
評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程度所驚艷。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裝幀設計非常考究,用料上乘,給人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感覺。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種溫潤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痕跡。書中的內容更是精彩絕倫,從一開始的引言就吸引瞭我。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故事打動。這本書裏穿插的許多關於古代書籍的“趣聞軼事”和“名人故事”,都讓我津津樂道。比如,關於某位古代學者是如何珍藏一本孤本的細節,或是某個時期書籍的社會影響力如何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這些都讓原本嚴肅的曆史話題變得鮮活起來。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來講述,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易懂的語言,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領略中國書籍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