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国学讲演录 国学概论

章炳麟: 国学讲演录 国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炳麟 著
图书标签:
  • 章炳麟
  • 国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清史
  • 讲演录
  • 国学概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ISBN:9787558119279
商品编码:293440066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章炳麟: 国学讲演录 国学概论

定价:39.80元

作者:章炳麟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2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周易》、《》是中国哲学史上两部重要的经典著作,然其文简而意奥,一般读者很难读懂,故历来解说纷纭。本书博采诸子及史籍,将各种引证与诠释相应地集于原句之下。对于初学者来说,借此可晓《周易》《》的大意;对于研究者,则可省去大量翻检之劳,对研究两书的思想及其研究史极有帮助。

目录


周易古义
周易古义代序 / 5
周易古义自序 / 7
周易古义卷一(上经) / 8
易 / 8
乾 / 9
坤 / 18
屯 / 22
蒙 / 24
需 / 25
讼 / 25
师 / 26
比 / 27
小畜 / 28
履 / 29
周易古义卷二(上经) / 30
泰 / 30
否 / 33
同人 / 34
大有 / 35
谦 / 36
豫 / 38
随 / 40
蛊 / 41
临 / 42
观 / 42
噬嗑 / 43
贲 / 44
剥 / 45
复 / 45
无妄 / 47
大畜 / 48
颐 / 49
大过 / 49
坎 / 50
离 / 50
周易古义卷三(下经) / 52
咸 / 52
恒 / 52
遁 / 54
大壮 / 54
晋 / 55
明夷 / 55
家人 / 56
睽 / 58
蹇 / 58
解 / 59
损 / 60
益 / 61
夬 / 62
姤 / 63
萃 / 63
升 / 64
困 / 64
井 / 66
周易古义卷四(下经) / 67
革 / 67
鼎 / 69
震 / 70
艮 / 71
渐 / 72
归妹 / 72
丰 / 73
旅 / 75
巽 / 76
兑 / 76
涣 / 77
节 / 77
中孚 / 78
小过 / 80
既济 / 80
未济 / 81
周易古义卷五 / 83
系辞上传 / 83
周易古义卷六 / 98
系辞下传 / 98
周易古义卷七 / 112
说卦传 / 112
序卦传 / 117
古义
古义自序 / 123
古义卷上 / 124
一章 / 124
二章 / 126
三章 / 128
四章 / 130
五章 / 131
六章 / 132
七章 / 132
八章 / 133
九章 / 133
十章 / 134
十一章 / 135
十二章 / 136
十三章 / 137
十四章 / 138
十五章 / 139
十六章 / 140
十七章 / 140
十八章 / 141
十九章 / 141
二十章 / 142
二十一章 / 143
二十二章 / 144
二十三章 / 145
二十四章 / 145
二十五章 / 145
二十六章 / 147
二十七章 / 147
二十八章 / 149
二十九章 / 151
三十章 / 151
三十一章 / 152
三十二章 / 153
三十三章 / 153
三十四章 / 154
三十五章 / 154
三十六章 / 155
三十七章 / 157
古义卷中 / 158
三十八章 / 158
三十九章 / 162
四十章 / 163
四十一章 / 164
四十二章 / 166
四十三章 / 167
四十四章 / 169
四十五章 / 170
四十六章 / 172
四十七章 / 174
四十八章 / 175
四十九章 / 176
五十章 / 176
五十一章 / 178
五十二章 / 178
五十三章 / 180
五十四章 / 180
五十五章 / 182
五十六章 / 183
五十七章 / 183
古义卷下 / 186
五十八章 / 186
五十九章 / 189
六十章 / 191
六十一章 / 192
六十二章 / 193
六十三章 / 194
六十四章 / 196
六十五章 / 199
六十六章 / 200
六十七章 / 201
六十八章 / 202
六十九章 / 203
七十章 / 203
七十一章 / 204
七十二章 / 205
七十三章 / 205
七十四章 / 207
七十五章 / 208
七十六章 / 209
七十七章 / 209
七十八章 / 210
七十九章 / 211
八十章 / 211
八十一章 / 212
汉代老学者考 / 214

作者介绍


   杨树达(1885—195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有《积微居甲文说》、《积微居金文说》等书,杨树达对《汉书》用力极勤,成《汉书窥管》。

文摘


序言



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及《国学概论》:思想的光辉与时代的回响 在20世纪初中国文化与思想急剧变革的洪流中,章太炎先生以其深邃的学识、激昂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独特见解,成为了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思想巨擘。其著作《国学讲演录》与《国学概论》,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当时人们对“国学”这一概念的认识,也为后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两部著作,虽非同一时期的同一性质的写作,但它们共同折射出章太炎先生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深刻反思,对时代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知识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 《国学讲演录》,顾名思义,是章太炎先生在特定时期,针对听众,以演讲形式阐发的关于“国学”的种种议题。彼时,“国学”一词的内涵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学术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质疑。章太炎先生的演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国学”正名,为其重新定位,并试图勾勒出其核心价值与发展方向。 在《国学讲演录》中,章太炎先生并非简单地梳理历代学术流派,而是以一种极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学术的得失。他强调“国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去理解和继承的活态文化。他的演讲,常常充满着对传统经学、史学、子学的精辟分析,但他的分析绝非拘泥于字句的考证,而是着眼于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意义。例如,在谈及经学时,他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经》或《论语》字面的解释,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经典所蕴含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章太炎先生的演讲,往往具有极强的思想穿透力。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思想辩析相结合,引导听众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他可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谈起,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并进而探讨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思想演变。同时,他的演讲也常常融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照。他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不应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应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因此,他的演讲中,常常闪耀着民族主义的光辉,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期盼。 《国学讲演录》的语言风格,往往是章太炎先生特有的,充满力量感和辩驳色彩。他善于运用犀利的语言,直击时弊,挑战陈规。他的演讲,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革命者的激情。听众在聆听他的演讲时,无疑会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波,被激发去独立思考,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这种演讲形式,也决定了其内容的生动性和现场感,每一个观点,每一次论证,都仿佛是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 而《国学概论》,则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旨在为“国学”下一个更为清晰、更为宏观的定义,并勾勒出其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如果说《国学讲演录》是通过一场场思想的激荡来启发听众,那么《国学概论》则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有序的国学知识体系。 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先生可能会从更根本的层面出发,探讨“国学”的源头、流变以及其核心构成。他会认真梳理中国学术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分析他们的思想贡献和学术特色,并试图找到贯穿其中的精神脉络。这部著作,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史、子、集的简单分类,而是会进一步深入到各个领域内部的精细划分,甚至会探讨一些被传统学术体系边缘化的领域,赋予它们新的研究价值。 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可能会着重强调“国学”的“中国性”。他会反复论证,中国文化拥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这些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替代的。这种强调,在当时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唤醒民族文化自信,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他可能会从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并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同时,《国学概论》也可能体现出章太炎先生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他可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本解读,而是会尝试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语言学、逻辑学,甚至是更早期的考古学和人类学成果,来辅助对国学进行更深入和更科学的研究。他可能会提倡一种“古今贯通”、“中西会通”的研究范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学术的成果相结合,从而为国学的现代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国学概论》的写作,必然会体现出章太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学术视野。他会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提炼出精华,梳理出脉络,为后学者提供一条清晰的研究路径。这部著作,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思想的宣言,它宣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指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国学讲演录》与《国学概论》这两部著作,分别以演讲和论述的形式,共同构成了章太炎先生对20世纪中国“国学”的一次深刻的阐释与建构。它们不仅是研究章太炎思想的重要文献,更是理解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它们所闪耀的思想光辉,所承载的时代回响,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去理解、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两部著作,是章太炎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们在指引我们回望过去的同时,也为我们眺望未来提供了智慧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摆在我书架上已经有一阵子了,每次翻开,都能被章太炎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所震撼。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绝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骨髓,触及到文化发展的根源和精神内核。尤其是在“国学概论”这一部分,他所勾勒出的学科框架和研究方法,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极具启发性。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时代,先生站在讲台上,声如洪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经典,化作通俗易懂的道理,引得台下学子们如痴如醉。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先生一同漫步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感受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光芒。先生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和坚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风骨,一个智者的情怀,以及一个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璀璨星河。

评分

初次接触章太炎先生的著作,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有些理论体系庞杂,难以把握。直到读到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先生在《国学讲演录》中,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将复杂的国学概念一一梳理,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他对于“国学”的界定,并非狭隘的学术范畴,而是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经史子集到哲学思想,无不精通。我尤其欣赏先生在探讨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不盲从前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实属难能可贵。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藏。先生的思想,如同甘霖,滋润了我对国学的渴求;又如同灯塔,指引了我探索学术的迷津。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国学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对待学问的态度,让我明白了何为真正的治学精神。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章太炎先生的学问,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而他的讲演,则如同潺潺的溪流,蜿蜒而下,滋养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在《国学讲演录》中,先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却又丝丝入扣,逻辑严谨。他对于经学的解读,尤其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考证和阐释,让我大开眼界。他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和文化渊源,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我尤其喜欢先生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他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传统的得失,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风范,一个智者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对国学的理解,从懵懂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觉醇厚。

评分

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进行对话。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涵养深厚,见识非凡。他在《国学概论》中,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让我认识到国学并非简单的学科堆砌,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智慧和精神价值的结晶。先生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仿佛能直接触动人心最深处。他对于一些传统观念的辨析,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展望,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学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一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像一座灯塔,指引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又像一剂良药,治愈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误解和偏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章太炎先生的文字,虽然古朴典雅,却充满了生命力。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在《国学概论》中,他对“国学”这一概念的阐释,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国学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价值。他将国学视为一个活态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先生的讲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让我明白,学习国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开创未来。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又像是一部史诗,讲述着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