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國學講演錄 國學概論

章炳麟: 國學講演錄 國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炳麟 著
圖書標籤:
  • 章炳麟
  • 國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清史
  • 講演錄
  • 國學概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妙語書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齣版社
ISBN:9787558119279
商品編碼:2934400665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章炳麟: 國學講演錄 國學概論

定價:39.80元

作者:章炳麟

齣版社:吉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2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周易》、《》是中國哲學史上兩部重要的經典著作,然其文簡而意奧,一般讀者很難讀懂,故曆來解說紛紜。本書博采諸子及史籍,將各種引證與詮釋相應地集於原句之下。對於初學者來說,藉此可曉《周易》《》的大意;對於研究者,則可省去大量翻檢之勞,對研究兩書的思想及其研究史極有幫助。

目錄


周易古義
周易古義代序 / 5
周易古義自序 / 7
周易古義捲一(上經) / 8
易 / 8
乾 / 9
坤 / 18
屯 / 22
濛 / 24
需 / 25
訟 / 25
師 / 26
比 / 27
小畜 / 28
履 / 29
周易古義捲二(上經) / 30
泰 / 30
否 / 33
同人 / 34
大有 / 35
謙 / 36
豫 / 38
隨 / 40
蠱 / 41
臨 / 42
觀 / 42
噬嗑 / 43
賁 / 44
剝 / 45
復 / 45
無妄 / 47
大畜 / 48
頤 / 49
大過 / 49
坎 / 50
離 / 50
周易古義捲三(下經) / 52
鹹 / 52
恒 / 52
遁 / 54
大壯 / 54
晉 / 55
明夷 / 55
傢人 / 56
睽 / 58
蹇 / 58
解 / 59
損 / 60
益 / 61
夬 / 62
姤 / 63
萃 / 63
升 / 64
睏 / 64
井 / 66
周易古義捲四(下經) / 67
革 / 67
鼎 / 69
震 / 70
艮 / 71
漸 / 72
歸妹 / 72
豐 / 73
旅 / 75
巽 / 76
兌 / 76
渙 / 77
節 / 77
中孚 / 78
小過 / 80
既濟 / 80
未濟 / 81
周易古義捲五 / 83
係辭上傳 / 83
周易古義捲六 / 98
係辭下傳 / 98
周易古義捲七 / 112
說卦傳 / 112
序卦傳 / 117
古義
古義自序 / 123
古義捲上 / 124
一章 / 124
二章 / 126
三章 / 128
四章 / 130
五章 / 131
六章 / 132
七章 / 132
八章 / 133
九章 / 133
十章 / 134
十一章 / 135
十二章 / 136
十三章 / 137
十四章 / 138
十五章 / 139
十六章 / 140
十七章 / 140
十八章 / 141
十九章 / 141
二十章 / 142
二十一章 / 143
二十二章 / 144
二十三章 / 145
二十四章 / 145
二十五章 / 145
二十六章 / 147
二十七章 / 147
二十八章 / 149
二十九章 / 151
三十章 / 151
三十一章 / 152
三十二章 / 153
三十三章 / 153
三十四章 / 154
三十五章 / 154
三十六章 / 155
三十七章 / 157
古義捲中 / 158
三十八章 / 158
三十九章 / 162
四十章 / 163
四十一章 / 164
四十二章 / 166
四十三章 / 167
四十四章 / 169
四十五章 / 170
四十六章 / 172
四十七章 / 174
四十八章 / 175
四十九章 / 176
五十章 / 176
五十一章 / 178
五十二章 / 178
五十三章 / 180
五十四章 / 180
五十五章 / 182
五十六章 / 183
五十七章 / 183
古義捲下 / 186
五十八章 / 186
五十九章 / 189
六十章 / 191
六十一章 / 192
六十二章 / 193
六十三章 / 194
六十四章 / 196
六十五章 / 199
六十六章 / 200
六十七章 / 201
六十八章 / 202
六十九章 / 203
七十章 / 203
七十一章 / 204
七十二章 / 205
七十三章 / 205
七十四章 / 207
七十五章 / 208
七十六章 / 209
七十七章 / 209
七十八章 / 210
七十九章 / 211
八十章 / 211
八十一章 / 212
漢代老學者考 / 214

作者介紹


   楊樹達(1885—1956),中國語言文字學傢。字遇夫,號積微。有《積微居甲文說》、《積微居金文說》等書,楊樹達對《漢書》用力極勤,成《漢書窺管》。

文摘


序言



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及《國學概論》:思想的光輝與時代的迴響 在20世紀初中國文化與思想急劇變革的洪流中,章太炎先生以其深邃的學識、激昂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遺産的獨特見解,成為瞭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思想巨擘。其著作《國學講演錄》與《國學概論》,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當時人們對“國學”這一概念的認識,也為後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兩部著作,雖非同一時期的同一性質的寫作,但它們共同摺射齣章太炎先生對中國文化本體的深刻反思,對時代發展方嚮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知識傳播方式的創新探索。 《國學講演錄》,顧名思義,是章太炎先生在特定時期,針對聽眾,以演講形式闡發的關於“國學”的種種議題。彼時,“國學”一詞的內涵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塑。隨著西方思想的湧入,傳統學術體係受到瞭嚴峻的挑戰,原有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齣現瞭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質疑。章太炎先生的演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國學”正名,為其重新定位,並試圖勾勒齣其核心價值與發展方嚮。 在《國學講演錄》中,章太炎先生並非簡單地梳理曆代學術流派,而是以一種極具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中國傳統學術的得失。他強調“國學”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教條,而是需要我們以新的視角和方法去理解和繼承的活態文化。他的演講,常常充滿著對傳統經學、史學、子學的精闢分析,但他的分析絕非拘泥於字句的考證,而是著眼於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當代的意義。例如,在談及經學時,他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對《詩經》或《論語》字麵的解釋,而是會深入探討這些經典所蘊含的政治哲學、倫理道德,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章太炎先生的演講,往往具有極強的思想穿透力。他善於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思想辯析相結閤,引導聽眾從更廣闊的視野審視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他可能從春鞦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傢談起,分析不同學派的思想特點及其曆史影響,並進而探討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思想演變。同時,他的演講也常常融入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關照。他認為,對國學的研究,不應僅僅是書齋裏的學問,更應與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緊密結閤。因此,他的演講中,常常閃耀著民族主義的光輝,充滿瞭對國傢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與期盼。 《國學講演錄》的語言風格,往往是章太炎先生特有的,充滿力量感和辯駁色彩。他善於運用犀利的語言,直擊時弊,挑戰陳規。他的演講,既有學者的嚴謹,又有革命者的激情。聽眾在聆聽他的演講時,無疑會感受到一種思想的衝擊波,被激發去獨立思考,去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土壤。這種演講形式,也決定瞭其內容的生動性和現場感,每一個觀點,每一次論證,都仿佛是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發。 而《國學概論》,則更像是一部係統性的學術著作,旨在為“國學”下一個更為清晰、更為宏觀的定義,並勾勒齣其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如果說《國學講演錄》是通過一場場思想的激蕩來啓發聽眾,那麼《國學概論》則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完整和有序的國學知識體係。 在《國學概論》中,章太炎先生可能會從更根本的層麵齣發,探討“國學”的源頭、流變以及其核心構成。他會認真梳理中國學術史上各個時期的主要學派和代錶人物,分析他們的思想貢獻和學術特色,並試圖找到貫穿其中的精神脈絡。這部著作,可能不僅僅停留在對經、史、子、集的簡單分類,而是會進一步深入到各個領域內部的精細劃分,甚至會探討一些被傳統學術體係邊緣化的領域,賦予它們新的研究價值。 章太炎先生在《國學概論》中,可能會著重強調“國學”的“中國性”。他會反復論證,中國文化擁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嚮,這些是其他文明所無法替代的。這種強調,在當時西方文化強勢衝擊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喚醒民族文化自信,抵禦文化虛無主義的侵蝕。他可能會從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角度,深入剖析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並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凸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普適性。 同時,《國學概論》也可能體現齣章太炎先生在方法論上的創新。他可能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文本解讀,而是會嘗試運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語言學、邏輯學,甚至是更早期的考古學和人類學成果,來輔助對國學進行更深入和更科學的研究。他可能會提倡一種“古今貫通”、“中西會通”的研究範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學術的成果相結閤,從而為國學的現代化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國學概論》的寫作,必然會體現齣章太炎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宏大的學術視野。他會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提煉齣精華,梳理齣脈絡,為後學者提供一條清晰的研究路徑。這部著作,將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思想的宣言,它宣告瞭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指明瞭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總而言之,《國學講演錄》與《國學概論》這兩部著作,分彆以演講和論述的形式,共同構成瞭章太炎先生對20世紀中國“國學”的一次深刻的闡釋與建構。它們不僅是研究章太炎思想的重要文獻,更是理解20世紀初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它們所閃耀的思想光輝,所承載的時代迴響,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去探索、去理解、去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兩部著作,是章太炎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産,它們在指引我們迴望過去的同時,也為我們眺望未來提供瞭智慧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章太炎先生的學問,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而他的講演,則如同潺潺的溪流,蜿蜒而下,滋養著每一個渴求知識的心靈。在《國學講演錄》中,先生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卻又絲絲入扣,邏輯嚴謹。他對於經學的解讀,尤其是對一些經典著作的考證和闡釋,讓我大開眼界。他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思想邏輯和文化淵源,展現齣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我尤其喜歡先生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客觀,他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傳統的得失,並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學者的風範,一個智者的深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讓我對國學的理解,從懵懂走嚮清晰,從膚淺走嚮深刻。它像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覺醇厚。

評分

每次拿起這本書,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進行對話。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涵養深厚,見識非凡。他在《國學概論》中,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性進行瞭精闢的論述,讓我認識到國學並非簡單的學科堆砌,而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的獨特智慧和精神價值的結晶。先生的語言,充滿瞭力量和感染力,仿佛能直接觸動人心最深處。他對於一些傳統觀念的辨析,以及對未來文化發展的展望,都閃耀著思想的光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國學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它對於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指導意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喚醒,一種對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又提升瞭一個新的高度。它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又像一劑良藥,治愈瞭我對傳統文化的一些誤解和偏見。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沒有那麼高,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章太炎先生的文字,雖然古樸典雅,卻充滿瞭生命力。他不像有些學者那樣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溫和而充滿力量的語言,嚮讀者娓娓道來。在《國學概論》中,他對“國學”這一概念的闡釋,打破瞭我以往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國學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層的價值。他將國學視為一個活態的文化體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先生的講演,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新的力量,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它讓我明白,學習國學,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現在,開創未來。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中華文化的輝煌;又像是一部史詩,講述著民族精神的傳承。

評分

這本書擺在我書架上已經有一陣子瞭,每次翻開,都能被章太炎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所震撼。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絕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骨髓,觸及到文化發展的根源和精神內核。尤其是在“國學概論”這一部分,他所勾勒齣的學科框架和研究方法,即使放在今天看來,依然極具啓發性。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時代,先生站在講颱上,聲如洪鍾,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經典,化作通俗易懂的道理,引得颱下學子們如癡如醉。閱讀的過程,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先生一同漫步在中華文化的海洋裏,感受著古聖先賢的智慧光芒。先生的學問,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熱愛和堅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的風骨,一個智者的情懷,以及一個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麵。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璀璨星河。

評分

初次接觸章太炎先生的著作,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有些理論體係龐雜,難以把握。直到讀到這本書,我纔豁然開朗。先生在《國學講演錄》中,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將復雜的國學概念一一梳理,條理清晰,深入淺齣。他對於“國學”的界定,並非狹隘的學術範疇,而是涵蓋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從經史子集到哲學思想,無不精通。我尤其欣賞先生在探討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不盲從前人,敢於質疑,勇於創新,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實屬難能可貴。閱讀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寶庫,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寶藏。先生的思想,如同甘霖,滋潤瞭我對國學的渴求;又如同燈塔,指引瞭我探索學術的迷津。這本書,無疑是我在國學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對待學問的態度,讓我明白瞭何為真正的治學精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