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適應研究的進路
定價:45.0元
作者:李加莉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9768112
字數:19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適應問題是跨文化傳播學界持續研究的熱點,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分析和闡釋該現象,有著其內在的理路,但整個文化適應理論體係龐雜零散。本書建構瞭在個體、人際和群體間、社會文化三個層麵的評析框架,審視和反思瞭文化適應研究的不同進路,探求瞭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分歧,在與文化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相關研究的對話中看到瞭跨文化傳播學中文化適應研究的價值和缺陷,有助於改善和避免這些缺陷,並引領文化適應研究走嚮更廣闊的未來。
目錄
作者介紹
李加莉,1971年生,湖北省嘉魚縣人,跨文化傳播學博士,武漢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適應理論與實證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及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武漢大學“70後”學者學術發展計劃“跨文化傳播創新研究團隊”成員。
文摘
序:文化適應研究的意義
在如今這個全球化時代,對遊走於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說,令人睏惑的問題莫過於文化適應瞭。於是,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文化適應一直是一個吸引眾多學者思考而又難求正解的問題。本書的作者試圖厘清文化適應研究的脈絡,探尋其中的理論難題並擺脫它的糾纏,從而為人們開闢文化適應的新路徑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首先適應瞭全球化時代的閱讀渴望。
人是一種尋求交往的動物,在人類交往史中,文化適應的問題始終睏擾著人。人類學考古上的發現一再嚮我們解釋,不同的生態環境塑造齣不同人群行為,進而促成針對特定生態的文化適應。根據19世紀的人類學發現,來自異文化的初民群體對本土文化適應過程是從“海盜型文化適應”(piratical acculturation)過渡到“敵對型文化適應”(inimical acculturation)、“姻親型文化適應”(marital acculturation),再到高級和文明的“友好型文化適應”(amicable acculturation)。初民部落起初隻是簡單粗暴地直接模仿對方群體的武器和象徵符號,以期掠奪對方的“神力”為自己所用,從而贏得戰爭,實現工具上的文化適應,進而通過強迫對方群體中的女性嫁給自己部落的男性,完成跨部落婚姻,來傳遞本群體信仰與文化模式,再逐漸過渡到通過協商與物品貿易,乃至跨文化教育來達成與異文化的友好交往,各取所需。這種帶有文化進化論思維的早期文化適應研究往往有一種“理論野心”,不僅力求還原初民群體交往的曆史圖譜,更試圖從低層次文化適應與高層次文化適應的過渡與演進中嘗試圖解人類跨文化交往的轉型曆程。
在初民社會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中介環節相對較少,交往程度相對停留在淺層,交往模式也相對簡單,一個外來部落對本土社群中的其他部落之間的文化適應並不復雜。財産與社會地位的競爭導緻病態適應的消除,目的在於保存本族人群的種族健全和文化活力。但在對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田野觀察的時候,人類學傢逐漸意識到,“文化”並非一個固定且一成不變的封閉概念,更很難通過簡單的低級到高級的“進化”來詮釋。對特定群體的微觀觀察需要放置在一個聯係的、更為廣泛的交往層次上進行詮釋,一個群體的文化形式如何傳播到另一個群體中去,不同的文化群體生活特質與社會結構如何能形成“共同體”,現代資本主義如何滲透到傳統社會中去,這些都需要文化適應研究的視角。世界並不是一個“颱球桌”,各個文化隻會在上麵相互碰撞而互不相連,相反,曆史是動態的、相互關聯的進程。在某些墨西哥村莊裏,初民社會與城市階級之間分野鮮明,兩個群體之間交往甚少,能促成他們産生關聯的就是從初民過渡到市民的這個過程,而文化變遷與文化適應並不必然意味著“得到”某些文化特質,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文化模式的“失去”,在處於變遷的族群裏,那些無法適應新的時間與空間要求的文化行為、習俗被無情拋棄瞭。一旦我們忽略瞭這一點,過度闡釋社會與文化的獨特性與分立性,或是過度強調現代社會的優越性,二元對立的刻闆成見便不可避免。文化適應研究則持續關注著不同人群的接觸與關聯、聯係與互動,以期獲得曆史事實的另一種圖式。
懷著類似的期待,20世紀前半葉,以美國大城市中的“他者”為研究對象的文化適應研究,開始關注異文化群體如何同本土社會、文化發生作用與反作用。在20世紀初,伴隨著大量移民不斷湧入美國大城市,來自異文化的陌生人(stranger)、文化旅居者(sojourner)、邊緣人群體(marginal man)在美國社會中的生存狀況與跨文化交往方式受到持續而廣泛的關注。這些研究的一個共同的前提或假設是,異文化群體程度上接受或認同瞭本土文化,而他們對本土文化的反作用力與其文化適應的程度密切相關。對外來文化群體成員而言,是否適應本土文化以及適應程度如何,往往與他們來到新文化環境中的原因和本身的移民傾嚮有關。從1850年到1920年,超過100萬瑞典人選擇遷移到諸如明尼蘇達、堪薩斯、內布拉斯加以及芝加哥之類的美國大城市,這一時期的瑞典由於災荒與農業危機,加上政治迫害與宗教紛爭,移民美國的人口激增,這些瑞典移民的主要目的在於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更好的生活,以及躲避政治與宗教迫害。而今天,卻有越來越多的難民從伊拉剋、敘利亞來到瑞典,對他們而言,這種選擇幾乎完全是被動的,在心理上並沒有做好適應異文化的準備。於是透過文化適應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齣於截然不同的外部環境因素而選擇移民的文化群體,接受與適應新國度裏的文化環境意願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前者更傾嚮於被新文化涵化,以美國人的文化習慣與要求來重新定義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適應新的社會結構並找到在這個新文化當中自己的位置,很多人甚至完全遺忘瞭他們的母語,從語言和宗教信仰上先實現對美國文化的適應。但與此同時,他們在程度上又保留或改造瞭自己原來的瑞典文化傳統,使之與美國社會不相衝突。
而戰爭移民,如來自越戰的移民,他們更傾嚮於保留自己原本的文化傳統,特彆是在初的階段,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由於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選擇移民往往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對新環境的適應意願與傾嚮並不強烈。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盡管終留下,但在文化身份認同、宗教信仰上強烈歸屬於自己原本的文化群體,在這種情況下,移民原有的文化模式與新環境中的文化模式極有可能發生激烈衝突。至於隻在異文化當中做短期停留的文化旅居者,他們則更願意在較為邊緣的地帶與主文化産生接觸,他們可能有著特定的旅居意圖,而且這個意圖並不需要完全適應新文化就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主文化的適應程度可能會降到低,而與自己原屬文化群體保持更多的交往。對跨文化交往中的群體文化適應程度的研究,一方麵揭示齣文化交往的復雜麵嚮,另一方麵又加深對群體間文化衝突的深層原因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策略,以避免衝突或尋找閤適的解決方案。
當越來越多的學者,特彆是本身擁有豐富跨文化經驗的學者加入到移民研究當中時,他們發現,簡單的“我”與“他”的群體劃分並不足以詮釋跨文化交往在個體層麵的復雜性,群體中的個體行為可能會受到群體行為規範的指引,但並不能解釋行為本身的動因。於是文化心理學者從個體齣發,試圖找齣文化適應程度在個體層麵的差異及其原因。從根本意義上講,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一切誤解與衝突首先源於我們失去或弱化瞭感知文化差異的跨文化敏感。而發展文化差異的積極意義、剋服其消極意義,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進入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的過程,約翰·貝利的文化適應雙維度模型告訴我們,文化適應是一個極不穩定的過程,長期適應也不意味著文化適應的終結,因為文化適應中的個體對自己原來所在群體和現在與之相處的新群體的取嚮來對文化適應策略進行區分,這種區分包含兩個維度:保持傳統文化和身份的傾嚮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嚮性。而由於主流群體和非主流群體采取的策略可能不盡相同,這個雙維度模型展示齣全球化的四種可能後果:(1)世界文化的同質化;(2)相互的改變;(3)非主流群體抗拒支配群體的運動;(4)非主流文化被毀滅。類似的跨文化心理學對文化適應研究的價值在於,其試圖找到“人”與“社會”,個體心理層麵與更高層次的社會文化層麵的結閤點,當個人被放置於社會生活之中時,其心理層麵的文化適應傾嚮會指導其行為,進而對其人際交往與群體交往發生直接影響。藉助“人”這個載體,微觀的個體文化適應與宏觀的社會文化調適(adjustment)被統閤到同一個理論範疇中進行考察,從而揭示齣跨文化轉型過程中個體所遭遇的“文化休剋”(cultural shock)如何轉化為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調適。
到今天,文化適應研究的視野也更加寬泛,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讓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磨閤成為新的研究興趣,本土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化的資本體係?全球資本在遷徙過程中又如何與地方文化相匹配?“球土化(glocalization)”一詞的誕生顯得適逢其時,它討論的是本土文化在麵對強勢的全球資本擴張時,如何吸收其影響,並通過自然地轉換使之適應本土文化,區分齣與自己文化不同但可以共存的相異之處,從而消解全球化的某些不相容特性,豐富本土社群的文化。到這裏,文化適應研究已經開始關注本土-全球這個雙嚮的適應。“適應”本身就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化中的動態過程,很難去定義文化適應研究究竟是什麼,它的核心在於關注人—人群—社會之間相互交往的曆史過程,關注人類交往關係與互動模型變遷,而非簡單地關注或比較某一或某幾個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異同,這或許是人們醉心於其中的意義所在。
李加莉長期從事外語教學,熱心於跨文化傳播實踐,在與外國留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深刻領悟瞭文化適應的重要意義,由此涵泳於文化適應研究的文獻海洋,打撈齣思想的精華,也體悟到思想的睏局,遂成此作,完成瞭對文化適應研究的係統總結。讀者諸君可順著她的論說得以窺見文化適應理論的堂奧,反思自我的跨文化傳播實踐,或許能找到適閤於自己的跨文化路徑。這的確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是為序。
單 波
甲午年鼕至於珞珈山
序言
這本書在方法論的梳理上,展現瞭相當紮實的功底。作者非常細緻地迴顧瞭曆史上不同時期,學者們在研究文化適應問題時所采用的主要路徑和理論視角。從早期側重於個體心理層麵的“失落”與“重塑”,到後來更關注群體互動、社會結構以及權力關係對適應過程的影響,作者都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和評述。他深入淺齣地解釋瞭諸如“文化衝擊模型”、“整閤-分離理論”、“文化技能訓練”等關鍵理論的演變過程和核心觀點,並且對每種方法的優點和局限性都做瞭客觀的分析。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比如他詳細闡述瞭定性研究在捕捉個體經驗深度方麵的優勢,以及定量研究在揭示普遍規律和進行跨文化比較時的價值。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文化適應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也為我未來自己進行相關研究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框架。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文化適應的探討,不得不說,作者的敘事方式著實令我耳目一新。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巧妙地將理論框架融入到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之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跨文化情境,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睏惑、掙紮與最終的成長。作者擅長運用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描繪一位初到異國他鄉的移民,從最初的文化衝擊、誤解,到逐漸學習適應當地的社交禮儀、飲食習慣,再到最終找到歸屬感的過程,都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令人捧腹的誤會和感人至深的瞬間,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氛圍中,深刻理解瞭文化適應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正確”的適應方法,而是鼓勵讀者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個體差異和情境的獨特性。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感到自己的思考被極大地激發瞭,也讓我對“文化適應”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吸引人,采用瞭沉靜而富有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封麵配色以一種深邃的藍綠色為主調,輔以抽象的金黃色綫條,仿佛象徵著文化融閤過程中那些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細微之處。封底的字體清晰,排版考究,沒有那種廉價的塑料感。我最欣賞的是它在細節上的用心,例如書脊的設計,即使在書架上並排放置,也能一眼辨認齣它獨特的風格。翻開扉頁,紙頁的厚度適中,油墨的散發也恰到好處,不會有刺鼻的味道,這一點對於長時間閱讀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多,但都選取得非常精妙,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例如幾幅描繪不同地域服飾變遷的細緻畫作,以及一些代錶跨文化交流的藝術符號的解析圖。整體而言,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專業和具有藝術品位,仿佛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這種高質量的製作,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不凡,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被這本書所呈現的未來展望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當下文化適應現象的分析,而是大膽地預見瞭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特彆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文化適應的模式將會發生怎樣的深刻變革。他探討瞭虛擬社群在文化認同構建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便捷性如何挑戰傳統的地域性文化邊界。同時,他也警示瞭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繭房和文化同質化可能帶來的新挑戰。書中對於“數字遊民”和“跨國企業文化”的未來走嚮的設想,尤其讓我感到興奮,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融閤,同時也更加復雜的世界。這本書不僅是對文化適應現象的迴顧和分析,更是一次關於未來人類社會互動的深刻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發展充滿好奇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沒有將文化適應視為一個單嚮度的、被動的過程,而是強調瞭適應者與環境之間的動態互動。作者著重探討瞭“文化塑造”的可能性,即適應者並非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新文化,而是在適應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文化和新文化産生影響,並可能創造齣新的文化形式。他引用瞭大量的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營銷策略,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在藝術創作、科技創新等領域的融閤與碰撞案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我從中瞭解到,成功的文化適應往往發生在個體或群體能夠靈活運用自身文化資源,並積極學習、藉鑒新文化元素,最終實現“雙贏”的局麵。這種積極主動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化適應的理解,讓我不再將其視為一種“艱難的跨越”,而是看作一種充滿創造力的“文化新生”的過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