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功能分子器件设计及性原理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万海青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68231787
字数:
页码:1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性原理计算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氮化硼及其准一维纳米条带和有机分子及碳链组成的分子器件体系的电子结构与输运性质。从体系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分子能谱及透射谱等出发,对体系的输运特性加以解释。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调控功能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手段和方法,为发展基于纳米电子学的功能分子器件设计提供物理基础。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子电子学与纳米器件的发展
1.2.1 分子电子学的发展
1.2.2 纳米器件的发展
1.3 分子器件的理论和试验方法
1.3.1 理论方法
1.3.2 实验方法
1.4 新型功能分子器件电极材料
1.4.1 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条带
1.4.2 碳单原子链的制备、结构与特性
1.4.3 硼氮纳米条带
1.5 几种典型的分子器件效应
1.5.1 分子开关效应
1.5.2 分子整流效应
1.5.3 负微分电阻效应
1.5.4 自旋过滤效应
1.6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2章 理论计算与研究方法
2.1 性原理计算方法简介
2.1.1 波恩一奥本海默绝热近似
2.1.2 Hartree.Fock方法
2.1.3 密度泛函理论
2.2 格林函数方法
2.2.1 平衡格林函数
2.2.2 非平衡格林函数
2.2.3 分子器件中的电流计算
2.3 相关计算程序简介
第3章 苯分子器件开关、双自旋过滤和负微分电阻效应
3.1 引言
3.2 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环一电极不同取向自旋相关伏安特性
3.3.2 不同偏压下自旋输运谱与局域态密度
3.3.3 零偏压下苯环一电极不同取向的自旋输运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侧基团OPE分子器件双电导、负微分电阻和整流效应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GNR-OPE-C7-ZGNR分子器件伏安特性
4.3.2 零偏压ZGNR-OPE-C7-ZGNR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4.3.3 有限偏压ZGNR-OPE-C2-7.ZGNR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Z形硼氮纳米条带自旋过滤和整流效应
5.1 引言
5.2 模型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边缘钝化自旋的相关伏安特性
5.3.2 零偏压输运谱与投影态密度图
5.3.3 有限偏压输运谱与分子轨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书总结
6.2 本书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工程手册,而非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的语言是清晰的、逻辑是严密的,但缺乏那种能够激发读者进行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深度。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关于该领域未来十年可能的发展方向的哲学性思考,或者至少是对当前主流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例如,在讨论环境稳定性或柔性器件集成时,书中多是描述现有技术方案的局限性,却很少提出革命性的、可以一举跨越现有瓶颈的设计哲学。这种“稳扎稳打”的论述风格,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却也牺牲了它作为一本“新型”领域指导书应有的前瞻性和启发性,读完后,留下的更多是知识的积累,而非思维的跃迁。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显然是为高年级本科生或初入研所的学生准备的,它试图构建一个从基础热力学到器件工作机制的完整逻辑链条。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载流子传输机制时,引用了大量的经典物理模型,这对于打下坚实基础是有益的。但是,在涉及“功能”二字的诠释上,感觉略显保守。例如,在讨论光电转换效率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激子动力学、界面陷阱态控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那些能够显著提升效率的分子工程策略。书中对这些前沿问题的探讨,似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介绍层面,缺乏当前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那些“尖锐”的矛盾点和待解决的难题。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份非常扎实但稍显过时的综述报告,少了那么一股催人奋进、直面挑战的研究前沿气息。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地探讨那些尚未完全解决、充满争议和机遇的研究盲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专业,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清晰的白色和黄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对新兴材料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立刻被书名中“新型功能分子器件”这个关键词所吸引。我原本预期它会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从分子层面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或光学器件的专业教材,或许会涉及一些前沿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或者精密的自组装技术。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后,发现内容似乎更多地聚焦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宏观的器件性能分析,对于分子设计和合成的具体“新颖”之处,着墨不多。这让我感到有些出乎意料,我更期待看到一些突破性的、不同于传统半导体材料的全新分子结构案例,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通过精妙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特定功能的详细论述。遗憾的是,书中对具体分子实例的结构美感和创新性描述相对抽象,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分子魔术”的震撼感。如果能增加更多高质量的分子结构图谱和性能测试数据对比,我想这本书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
评分这本书在“设计”这一环节的讨论,我个人认为相对薄弱。我们都知道,分子器件的设计是高度依赖于对分子结构与电子性质之间关系的直觉和经验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系统化的设计流程图谱,比如如何根据目标能级匹配度来筛选候选分子,或者如何利用计算化学工具进行高通量筛选的实用案例。这本书中,设计似乎更多地被描述成一种“基于已知原理的组合优化”,缺乏对那种“灵光乍现”的、完全打破现有范式的分子构筑策略的深入剖析。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已知原理如何应用于器件”的指南,而非一本指导读者“如何创造出全新分子”的蓝图。对于渴望掌握前沿分子设计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处明显的不足。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设计得相当用心。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许多关键公式都用醒目的粗体标出,便于快速查找和回顾。不过,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部分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被简化得有些突然。比如,在推导器件的本征缺陷对性能影响的函数关系时,中间步骤的跳跃性比较大,对于没有紧密跟进推导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些吃力,需要不断翻阅附录中的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补充验证。另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虽然数量可观,但感觉在对近五年内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引用上略显滞后,这在快速迭代的分子器件领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一本关于“新型”技术的书,理应紧跟最新的学术脉搏,让读者感到自己正在接触最前沿的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