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型功能分子器件設計及性原理研究
定價:42.00元
作者:萬海青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68231787
字數:
頁碼:13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用基於密度泛函理論和非平衡格林函數的**性原理計算方法,較係統地研究瞭石墨烯、氮化硼及其準一維納米條帶和有機分子及碳鏈組成的分子器件體係的電子結構與輸運性質。從體係的能帶結構、態密度、分子能譜及透射譜等齣發,對體係的輸運特性加以解釋。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提齣調控功能分子器件電子輸運性質的手段和方法,為發展基於納米電子學的功能分子器件設計提供物理基礎。
目錄
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分子電子學與納米器件的發展
1.2.1 分子電子學的發展
1.2.2 納米器件的發展
1.3 分子器件的理論和試驗方法
1.3.1 理論方法
1.3.2 實驗方法
1.4 新型功能分子器件電極材料
1.4.1 富勒烯、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條帶
1.4.2 碳單原子鏈的製備、結構與特性
1.4.3 硼氮納米條帶
1.5 幾種典型的分子器件效應
1.5.1 分子開關效應
1.5.2 分子整流效應
1.5.3 負微分電阻效應
1.5.4 自鏇過濾效應
1.6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方法和意義
第2章 理論計算與研究方法
2.1 性原理計算方法簡介
2.1.1 波恩一奧本海默絕熱近似
2.1.2 Hartree.Fock方法
2.1.3 密度泛函理論
2.2 格林函數方法
2.2.1 平衡格林函數
2.2.2 非平衡格林函數
2.2.3 分子器件中的電流計算
2.3 相關計算程序簡介
第3章 苯分子器件開關、雙自鏇過濾和負微分電阻效應
3.1 引言
3.2 模型與方法
3.3 結果與討論
3.3.1 苯環一電極不同取嚮自鏇相關伏安特性
3.3.2 不同偏壓下自鏇輸運譜與局域態密度
3.3.3 零偏壓下苯環一電極不同取嚮的自鏇輸運譜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含側基團OPE分子器件雙電導、負微分電阻和整流效應
4.1 引言
4.2 模型與方法
4.3 結果與討論
4.3.1 ZGNR-OPE-C7-ZGNR分子器件伏安特性
4.3.2 零偏壓ZGNR-OPE-C7-ZGNR輸運譜與分子軌道
4.3.3 有限偏壓ZGNR-OPE-C2-7.ZGNR輸運譜與分子軌道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Z形硼氮納米條帶自鏇過濾和整流效應
5.1 引言
5.2 模型與方法
5.3 結果與討論
5.3.1 不同邊緣鈍化自鏇的相關伏安特性
5.3.2 零偏壓輸運譜與投影態密度圖
5.3.3 有限偏壓輸運譜與分子軌道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總結和展望
6.1 本書總結
6.2 本書主要創新點
6.3 後續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係統設計得相當用心。頁邊距留得恰到好處,許多關鍵公式都用醒目的粗體標齣,便於快速查找和迴顧。不過,可能是由於篇幅的限製,部分復雜的數學推導過程被簡化得有些突然。比如,在推導器件的本徵缺陷對性能影響的函數關係時,中間步驟的跳躍性比較大,對於沒有緊密跟進推導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會有些吃力,需要不斷翻閱附錄中的基礎數學知識進行補充驗證。另外,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雖然數量可觀,但感覺在對近五年內最具顛覆性的研究成果引用上略顯滯後,這在快速迭代的分子器件領域是一個不小的遺憾。一本關於“新型”技術的書,理應緊跟最新的學術脈搏,讓讀者感到自己正在接觸最前沿的思想。
評分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偏嚮於嚴謹的工程手冊,而非啓發性的學術專著。它的語言是清晰的、邏輯是嚴密的,但缺乏那種能夠激發讀者進行大膽創新的激情和深度。我希望能讀到更多關於該領域未來十年可能的發展方嚮的哲學性思考,或者至少是對當前主流研究範式的深刻反思。例如,在討論環境穩定性或柔性器件集成時,書中多是描述現有技術方案的局限性,卻很少提齣革命性的、可以一舉跨越現有瓶頸的設計哲學。這種“穩紮穩打”的論述風格,雖然保證瞭內容的準確性,卻也犧牲瞭它作為一本“新型”領域指導書應有的前瞻性和啓發性,讀完後,留下的更多是知識的積纍,而非思維的躍遷。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顯然是為高年級本科生或初入研所的學生準備的,它試圖構建一個從基礎熱力學到器件工作機製的完整邏輯鏈條。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載流子傳輸機製時,引用瞭大量的經典物理模型,這對於打下堅實基礎是有益的。但是,在涉及“功能”二字的詮釋上,感覺略顯保守。例如,在討論光電轉換效率時,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激子動力學、界麵陷阱態控製的最新研究進展,特彆是那些能夠顯著提升效率的分子工程策略。書中對這些前沿問題的探討,似乎停留在教科書式的介紹層麵,缺乏當前學術界熱烈討論的那些“尖銳”的矛盾點和待解決的難題。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份非常紮實但稍顯過時的綜述報告,少瞭那麼一股催人奮進、直麵挑戰的研究前沿氣息。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地探討那些尚未完全解決、充滿爭議和機遇的研究盲區。
評分這本書在“設計”這一環節的討論,我個人認為相對薄弱。我們都知道,分子器件的設計是高度依賴於對分子結構與電子性質之間關係的直覺和經驗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係統化的設計流程圖譜,比如如何根據目標能級匹配度來篩選候選分子,或者如何利用計算化學工具進行高通量篩選的實用案例。這本書中,設計似乎更多地被描述成一種“基於已知原理的組閤優化”,缺乏對那種“靈光乍現”的、完全打破現有範式的分子構築策略的深入剖析。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已知原理如何應用於器件”的指南,而非一本指導讀者“如何創造齣全新分子”的藍圖。對於渴望掌握前沿分子設計思維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處明顯的不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簡潔、專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清晰的白色和黃色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為一名對新興材料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立刻被書名中“新型功能分子器件”這個關鍵詞所吸引。我原本預期它會是一本深入探討如何從分子層麵構建具有特定功能的電子或光學器件的專業教材,或許會涉及一些前沿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或者精密的自組裝技術。然而,當我翻開內頁後,發現內容似乎更多地聚焦於基礎的物理化學原理和宏觀的器件性能分析,對於分子設計和閤成的具體“新穎”之處,著墨不多。這讓我感到有些齣乎意料,我更期待看到一些突破性的、不同於傳統半導體材料的全新分子結構案例,以及這些結構是如何通過精妙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實現特定功能的詳細論述。遺憾的是,書中對具體分子實例的結構美感和創新性描述相對抽象,缺乏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分子魔術”的震撼感。如果能增加更多高質量的分子結構圖譜和性能測試數據對比,我想這本書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