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 |
| 作者 | 左芙蓉 |
| 定價 | 24.00元 |
| 齣版社 | 巴蜀書社 |
| ISBN | 9787807521020 |
| 齣版日期 | 2008-02-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要考察的是曆史上的北京與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包括在北京發生的文化交流活動,北京或北京人與外國或外國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外國人在北京的相關活動,北京人在國外的相關活動,定都北京的中央派遣官員到國外的交流活動等。時間範圍基本上鎖定在元、明、清和整個民國時期。研究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的現實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提供如下啓示: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是一個國傢和民族興盛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促進該民族自身的發展,它也有助於消除民族間的隔閡、減少衝突、促進世界和平,而閉關自守和盲目排外的結果正相反。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緒論 上編 章 元與亞非諸國的交流 節 元與朝鮮 第二節 元與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第三節 元與中亞和西亞地區 第四節 元與非洲地區 第二章 元與歐洲的往來 節 歐洲旅行傢與大都 第二節 景教復興與景教徒赴歐洲 第三節 羅馬天主教士東來 第三章 明清之際與亞歐洲的交往 節 清明之際與亞洲諸國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 第三節 明清之際與俄國的往來 第四章 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 節 天主教士人華 第二節 天主教在北京的傳播 第三節 西方科技文化的輸入 第四節 中國文化西傳及其影響 第五章 中西交流與衝突 節 禮儀之爭 第二節 英國使團人華 第三節 中西方貿易 第四節 從會同館到會同四譯館 下編 章 晚清之際的西方文化 節 基督教第三次傳人 第二節 教會學校 第三節 洋務運動與西方文化 第四節 五大臣齣國考察 第二章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的傳入 節 教會大學與新式高等學校 第二節 西醫傳人及其影響 第三節 建築藝術 第三章 民國初期的中西文化 節 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 第二節 中西文化論爭 第三節 文學革命 第四章 民國時期中外文化交流 節 外國學者北京行 第二節 中國學者歐美遊 第三節 中國文化走齣國門 第四節 中外文化交流組織 第五章 西方文化的深入傳播及其影響 節 西洋音樂美術傳人北京及其影啊 第二節 電影傳人北京及其發展 第三節 西洋體育傳人北京及其影響 第四節 北京人的新觀念與新生活 第六章 外國人與近代北京 節 外國人在近代北京 第二節 傳教士看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節 研究北京的漢學傢 結語 附錄 外國人名中外文對照錶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作為一名對北京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原本以為《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各種年代、條約和官方文件。然而,當我翻開它時,立刻被書中生動鮮活的敘事吸引住瞭。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北京如何敞開胸懷,與世界各地進行思想、藝術、科技碰撞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關於清末民初那些外國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在北京的生活片段,他們如何看待這座古老的東方都城,又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留下自己的印記,這些細節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書中還提到瞭許多我從未聽過的文化交流項目和藝術展覽,它們不僅是曆史事件,更是那個時代北京人民精神麵貌的真實寫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對北京的理解又深瞭一個層次,它不再僅僅是中國的首都,更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吸收和融閤世界文明的國際化大都市。這種從宏大曆史敘事中挖掘個體故事的能力,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看到,即使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每一個微小的文化交流瞬間,都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評分“當我拿到《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這本書時,我最期待的是能夠看到北京在不同時代,是如何與世界進行‘對話’的。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齣發,梳理瞭北京對外文化交流的曆史圖景,但又不失細節的生動性。我個人對古代部分的描述尤為感興趣,比如書中提到的,古代北京作為多民族政權的中心,如何吸引瞭來自不同地區的使者、商人、僧侶,以及他們帶來瞭怎樣的文化和思想。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北京這座城市最初就具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而到瞭近代,書中對北京在文化領域如何走嚮世界,以及如何吸收世界文化的描寫,也同樣精彩。比如,那些早期在京的外國藝術傢、音樂傢,他們如何在中國找到靈感,又如何將西方的藝術形式帶入中國,這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北京的對外文化交流史,是一部充滿智慧、勇氣和創新的曆史,它塑造瞭北京如今的國際化麵貌,也為我們理解中國的崛起提供瞭重要的曆史依據。”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是認識它現在和未來的關鍵。而《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書那樣,隻是講述瞭某個事件的發生,而是將北京放在瞭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進行考察。從古代絲綢之路的延伸,到近代的租界時期,再到如今的國際交流中心,這本書勾勒齣瞭一條清晰而又豐富多彩的對外交流脈絡。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不同時期文化交流載體的細緻描繪,比如那些在京的外國使館、學校、學會,以及它們在傳播思想、促進理解方麵所起到的作用。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非常生動的人物故事,這些人物,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他們的經曆都摺射齣那個時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挑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曆史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知,也更加理解瞭它作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底蘊和潛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文的溫度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
評分“這本《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不得不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座城市。作為一個常年在海外工作的人,我深切體會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思考北京在這方麵的角色和貢獻。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信息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時期,北京是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與世界建立聯係的。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如何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如何通過文化展覽、藝術演齣等方式,嚮世界展示中國的魅力。作者在描述這些過程時,非常注重細節,比如那些早期參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他們的個人經曆和所麵臨的挑戰,都刻畫得非常立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北京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橋梁’角色,它如何吸收外來文明,又如何將其內化,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城市文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北京在國際舞颱上的成長曆程,也讓我對未來北京在文化交流領域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坦白講,我一開始並沒有對《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史》抱有太高的期望,認為它可能是一本隻適閤專業研究者的書籍。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北京這座城市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與世界進行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關於近現代北京在接受西方教育、科學和藝術等方麵的內容。作者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描繪瞭當時北京的知識分子如何渴望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知識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閤,從而推動瞭中國社會的進步。書中提到的許多教育機構、學術團體以及齣版物,都成為瞭那個時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這些信息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但也讓我對北京在近代思想啓濛和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落俗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探究文化交流背後的邏輯和影響,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考的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