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1964-1979-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
定價:69.00元
售價:53.8元
作者:孫勇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6199794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從五個方麵論述瞭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一是對中心早期即1971年中心媒介小組成立之前媒介研究的迴顧。這段時期中心對媒介的研究廣泛而深入,主要包括對BBc、ITv、廣播的商業化、報紙、《圖片郵報》等進行瞭研究。第二是政治與意識形態研究。中心的創始人以及對中心産生過重要影響的文化理論傢大都來自工人階級傢庭,他們對於工業關係、大選以及國傢政策有著天然的敏感和深切的關注。其中包括新聞圖片的決定性、媒介對罷工的報道以及對時事新聞節目的分析等。第三是受眾研究。自霍爾發錶《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以來,中心陸續發錶戴維·莫利的《重新概念化“受眾”》等理論性文章以及對“編碼/解碼”理論的實踐研究。第四是監控危機。從1972年開始,中心對“行凶搶劫”“道德恐慌”做瞭一係列的研究,發錶瞭一些論文,並終於1976年齣版瞭《監控危機》一書。《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對資本主義媒介的生産機製做瞭深入而細緻的分析。第五是女性媒介研究。中心的女性研究者們針對大眾媒介中的婦女形象、女性氣質意識形態、傢庭婦女與大眾媒介等課題做瞭一些探索性的研究。這些方麵即形成瞭中心極具特色的“女性媒介研究”。
正如中心第三任主任理查德·約翰遜在《到底什麼是文化研究?》一文中所說:“文化研究現在已經是一場運動或是一個網絡……其在學術領域中施加瞭巨大的影響力,特彆是在英語研究、社會學、媒介和傳播研究、語言學和曆史研究方麵。”媒介研究在中心發展的曆程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既包括一些重要文本的發錶,也包括一些重要媒介理論的發現和傳播。霍爾1979年離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心的媒介研究就此停滯,與之相反,隨著霍爾的離開以及中心大量學生畢業,中心的媒介研究就像一粒粒種子,逐漸走齣中心,走齣伯明翰,在英國、美國、歐陸乃至全世界播散開來。
目錄
作者介紹
孫勇,1972年生,安徽廬江人。2009年畢業於新疆大學文藝學專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9年進入北京語言大學文藝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伯明翰大學訪學,2014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研究。
文摘
《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
節中心媒介研究的先聲
1964年7月3日,距離霍爾到伯明翰大學就任研究員不到4個月的時間,斯圖亞特·霍爾與中心主任理查德·霍加特閤作,在《觀察傢》上發錶瞭一篇題為“反對廣告:我們能和BBC做些什麼”(Against Commercial:What cawedowith BBC)的文章,該文對當地電颱可能會插播廣告發齣瞭中心強有力的迴音。這裏需要簡單交代一下的是,由於英國公共廣播電視的特性,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是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的,也就是收聽執照或者收看執照,這麼做的好處是你收看和收聽的節目是沒有廣告的,而其他獨立運營的廣播和電視節目,則允許插播廣告,也就是所謂的“插播廣告的”電颱或電視颱(mercialradio,mercial television)。這個費用具體到廣播上,一個傢庭一年是5先令②,於是主張插播廣告人士的重要論斷之一就是插播廣告以後當地廣播將不再收費。而作者認為,這樣的論斷是錯誤的,首先,這筆費用並不高,而且也並不是每人每年收取5先令,而是每個傢庭收取5先令;其次,即使按照保守的運營費用來計算,每星期每人需要繳納的費用也僅僅是半個便士,也就是說,每年每人所要繳納的費用也不過1先令而已。同時,作者認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當地廣播電颱,首先必須是非常熱心於當地事務並提供一個當地事務研討的論壇;其次必須時刻從當地社會、人文、地理環境齣發對當地、國傢以及國際事件發錶其本土化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而影響那些狂妄自大的倫敦媒介。而所謂的依靠廣告從而達到“免費”的目的,在作者看來,其作用恰好相反,由於廣告業主的逐利本性,你不可能要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當地利益的守護者;與之相反,他們要求以及期待的受眾是潛在的消費者,他們會教育這些受眾從而達到他們的商業目的。至於有人說,這些大企業會成為當地的道德衛士,這自然也是一種荒謬之說,作者認為,這些大企業主們就像小紅帽故事中僞裝成祖母的大灰狼,當地的利益絕不是大灰狼所關心的。作者舉例說道,如果你在Ml高速公路上行駛,聽到的都是韆篇一律的當地電颱,自然是非常無趣的,而當地電颱的標準也許是激情、客觀以及多樣性。這是筆者所能找到的中心成立以來早的媒介評述文章,也許和《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相關主題的關聯性並不是很大,因為畢竟這篇文章不算是正式的媒介研究論文,基本上也未涉及多少相關的媒介理論,但是,考慮到這可能是中心篇正式的文章,且又論及媒介、廣告、商業化等議題,而且考慮到中心一貫的參與式研究立場,這應該也是中心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眾多研究中的早作品,所以,以這篇文章作為中心媒介研究的開山之作,恐怕並不為過。①
延續霍加特與霍爾對廣播發展問題的思考,中心的期工作報告正式齣版。②該期工作報告以“當地廣播的可能性”(Possibilities for Local Radio)為題,批判性地考察瞭當時廣泛討論的關於當地廣播發展的各種提議,並對當地廣播在社區生活和教育方麵如何發揮積極作用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看法。在當時關於當地廣播如何發展的討論當中,作者首先考察瞭幾種流行的結構模式,種是“喬丹紀事”(Jordan's Register)在考察瞭超過300傢電颱後得齣的結論,即當地節目,除瞭當地新聞以外,大的播齣時長應該限定在一個小時以內;第二種是由一個叫做“當地電颱委員會”(Local Radio Association)的組織提齣的,他們認為,當地電颱應該與當地事務發生緊密聯係,應該緊扣當地社區所關心的議題,隻有這樣,纔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廣告的效能,纔能更有效地為廣告業主創造價值;而“曼剋斯電颱”則提齣瞭另外一種方案,即每天播放8-9小時的錄製音樂,並且認為,如果電颱每8小時播放超過45分鍾的當地新聞素材,就會失去對廣告業主的吸引力。作者認為,在這些廣播商業化的鼓吹當中,看起來似乎商業化的廣播業應該是受人尊敬的,他們也在極力說服製定相應的政策,以使得他們能夠實施其商業化之策,能夠盡快說服廣告業主在其商業電颱中投放廣告,但是作者倒是十分擔心,如果當地廣播電颱商業化以後,變成一個音樂播放颱、一個娛樂颱、一個廣告颱,就隻能剩下很少的當地新聞瞭。在議會關於廣播商業化的辯論中,有議員建議商業電颱應該多嚮BBC的地區性廣播係統學習,而作者則進一步指齣,如果按照商業化廣播業者的理念進行發展的話,那麼所有的責任就全落到BBC肩上,商業化廣
……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有點意思,“BF:1964-1979-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光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媒介研究這個領域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在學術界有著深遠影響的流派。伯明翰學派,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感和理論深度。我猜測這本書大概是在探討伯明翰學派在成立早期,也就是1964年到1979年這段時間裏,他們對媒介是如何進行研究的。這段時期,也恰好是全球文化、社會思潮發生劇烈變革的年代,新媒體的齣現、大眾文化的興起,無疑會成為他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詳細梳理伯明翰學派早期核心人物的學術觀點,他們是如何從馬剋思主義、結構主義等理論齣發,構建自己的媒介分析框架的。會不會涉及到他們如何看待當時電視、報紙、電影等大眾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分析媒介文本的意識形態內涵,以及如何理解媒介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他們是如何解讀某部經典電影、某檔電視節目,或者某個新聞事件的。如果能有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深入描繪,以及這些研究成果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媒介理論發展,那就更妙瞭。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扇通往媒介研究黃金時代大門,讓我對那個時期充滿期待。
評分光是看到“BF:1964-1979”這個日期範圍,我就覺得這本書一定是一部時間跨度很明確、聚焦性很強的作品。1964年到1979年,這可是個充滿變革的時期,對於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來說,更是如此。我猜這本書,由孫勇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很可能是在梳理伯明翰學派在這一特定曆史階段的媒介研究方法和成果。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麵對新興的大眾媒介,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們是如何展開他們的分析的?他們是否發展齣瞭一套獨特的理論框架來理解媒介內容的生産、傳播和接受過程?書中會不會著重探討他們對“意義”的生産和協商的理解,以及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涉及一些具體的媒介形式,比如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以及這些媒介是如何被當時社會各群體所解讀和使用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體現齣伯明翰學派對“文化”與“權力”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以及他們是如何揭示媒介中潛在的意識形態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伯明翰學派早期媒介研究的學術 lineage,並且展示這些研究是如何為後來的文化研究和媒介理論奠定基礎的,那麼它絕對是一本值得細讀的著作。
評分“BF:1964-1979-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傳遞瞭一種嚴謹而曆史性的學術探索。我把它拿到手裏,就覺得它不是一本閑書,而更像是一份深入的學術考察報告。作者孫勇,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這些信息都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質量充滿瞭信心。我猜想,這本書會在1964年至1979年這段時間裏,非常細緻地考察伯明翰學派在媒介研究領域的早期探索。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介紹那個時期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們是如何思考媒介的力量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間的關係的,以及他們是如何分析媒介內容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他們是如何將文化研究的視角引入媒介分析的?會不會有對早期學者的代錶性著作的分析,例如對霍爾的“編碼與解碼”模型,或者對早期英國電視觀眾研究的解讀?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曆史性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在那個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伯明翰學派是如何發展齣那些至今仍具影響力的媒介理論的。這本書似乎是為那些對媒介理論史有深度興趣的讀者量身定製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這幾個字,瞬間就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對20世紀中後期文化研究的經典理論很感興趣,而伯明翰學派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的齣版時間跨度“1964-1979”非常具體,這讓我猜測作者孫勇先生一定是對這個時間段內的伯明翰學派媒介研究進行瞭非常深入和係統的梳理。我好奇的是,在那個媒介發展迅速、社會變革劇烈的年代,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獨特的理論視角來解讀大眾媒介的?他們是否發展齣瞭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工具?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他們對於“亞文化”、“身份認同”、“抵抗”等概念在媒介語境下的應用?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引用當時的具體案例,比如對某部電影、某部電視劇、某類廣告的分析,來展現他們研究的實踐過程。如果能看到他們是如何從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思潮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媒介理論體係,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學術脈絡,展現伯明翰學派早期媒介研究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被它的副標題吸引瞭——“伯明翰學派前期媒介研究”。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紮實的學術氣息。我猜這本書的作者,孫勇先生,一定是對伯明翰學派有著深入的瞭解和研究。我想象著,這本書應該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學術專著,它不會是那種輕鬆易讀的普及讀物,而是會深入到理論的細節和曆史的語境中去。它可能會詳細介紹伯明翰學派在1964年到1979年這個關鍵時期的學術思想演變,包括他們如何從早期的文化研究轉嚮對大眾媒介的關注。書中會不會涉及到斯圖爾特·霍爾、理查德·霍加特等早期學者的重要論述?他們是如何發展齣“意義的生産”、“編碼與解碼”、“霸權”等核心概念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對“媒介”這個概念在當時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他們是如何分析不同媒介形態的社會功能的。這本書是否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和研究資料,來支撐其學術觀點?如果它能清晰地梳理齣伯明翰學派早期研究的脈絡,展現他們是如何將文化理論與媒介分析相結閤,甚至是如何挑戰當時主流的媒介理論,那麼這本書的價值無疑將非常高。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本充滿學理思辨,引經據典的學術著作,它將帶我走進那個充滿思想碰撞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