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64-1979-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
定价:69.00元
售价:53.8元
作者:孙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6199794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一是对中心早期即1971年中心媒介小组成立之前媒介研究的回顾。这段时期中心对媒介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主要包括对BBc、ITv、广播的商业化、报纸、《图片邮报》等进行了研究。第二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以及对中心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理论家大都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他们对于工业关系、大选以及国家政策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深切的关注。其中包括新闻图片的决定性、媒介对罢工的报道以及对时事新闻节目的分析等。第三是受众研究。自霍尔发表《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以来,中心陆续发表戴维·莫利的《重新概念化“受众”》等理论性文章以及对“编码/解码”理论的实践研究。第四是监控危机。从1972年开始,中心对“行凶抢劫”“道德恐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并终于1976年出版了《监控危机》一书。《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对资本主义媒介的生产机制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第五是女性媒介研究。中心的女性研究者们针对大众媒介中的妇女形象、女性气质意识形态、家庭妇女与大众媒介等课题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这些方面即形成了中心极具特色的“女性媒介研究”。
正如中心第三任主任理查德·约翰逊在《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中所说:“文化研究现在已经是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网络……其在学术领域中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英语研究、社会学、媒介和传播研究、语言学和历史研究方面。”媒介研究在中心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既包括一些重要文本的发表,也包括一些重要媒介理论的发现和传播。霍尔1979年离开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心的媒介研究就此停滞,与之相反,随着霍尔的离开以及中心大量学生毕业,中心的媒介研究就像一粒粒种子,逐渐走出中心,走出伯明翰,在英国、美国、欧陆乃至全世界播散开来。
目录
作者介绍
孙勇,1972年生,安徽庐江人。200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文艺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进入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访学,2014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
文摘
《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
节中心媒介研究的先声
1964年7月3日,距离霍尔到伯明翰大学就任研究员不到4个月的时间,斯图亚特·霍尔与中心主任理查德·霍加特合作,在《观察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反对广告:我们能和BBC做些什么”(Against Commercial:What cawedowith BBC)的文章,该文对当地电台可能会插播广告发出了中心强有力的回音。这里需要简单交代一下的是,由于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特性,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是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的,也就是收听执照或者收看执照,这么做的好处是你收看和收听的节目是没有广告的,而其他独立运营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则允许插播广告,也就是所谓的“插播广告的”电台或电视台(mercialradio,mercial television)。这个费用具体到广播上,一个家庭一年是5先令②,于是主张插播广告人士的重要论断之一就是插播广告以后当地广播将不再收费。而作者认为,这样的论断是错误的,首先,这笔费用并不高,而且也并不是每人每年收取5先令,而是每个家庭收取5先令;其次,即使按照保守的运营费用来计算,每星期每人需要缴纳的费用也仅仅是半个便士,也就是说,每年每人所要缴纳的费用也不过1先令而已。同时,作者认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当地广播电台,首先必须是非常热心于当地事务并提供一个当地事务研讨的论坛;其次必须时刻从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对当地、国家以及国际事件发表其本土化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而影响那些狂妄自大的伦敦媒介。而所谓的依靠广告从而达到“免费”的目的,在作者看来,其作用恰好相反,由于广告业主的逐利本性,你不可能要求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利益的守护者;与之相反,他们要求以及期待的受众是潜在的消费者,他们会教育这些受众从而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至于有人说,这些大企业会成为当地的道德卫士,这自然也是一种荒谬之说,作者认为,这些大企业主们就像小红帽故事中伪装成祖母的大灰狼,当地的利益绝不是大灰狼所关心的。作者举例说道,如果你在Ml高速公路上行驶,听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当地电台,自然是非常无趣的,而当地电台的标准也许是激情、客观以及多样性。这是笔者所能找到的中心成立以来早的媒介评述文章,也许和《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1964-1979)》相关主题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因为毕竟这篇文章不算是正式的媒介研究论文,基本上也未涉及多少相关的媒介理论,但是,考虑到这可能是中心篇正式的文章,且又论及媒介、广告、商业化等议题,而且考虑到中心一贯的参与式研究立场,这应该也是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众多研究中的早作品,所以,以这篇文章作为中心媒介研究的开山之作,恐怕并不为过。①
延续霍加特与霍尔对广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心的期工作报告正式出版。②该期工作报告以“当地广播的可能性”(Possibilities for Local Radio)为题,批判性地考察了当时广泛讨论的关于当地广播发展的各种提议,并对当地广播在社区生活和教育方面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在当时关于当地广播如何发展的讨论当中,作者首先考察了几种流行的结构模式,种是“乔丹纪事”(Jordan's Register)在考察了超过300家电台后得出的结论,即当地节目,除了当地新闻以外,大的播出时长应该限定在一个小时以内;第二种是由一个叫做“当地电台委员会”(Local Radio Association)的组织提出的,他们认为,当地电台应该与当地事务发生紧密联系,应该紧扣当地社区所关心的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广告的效能,才能更有效地为广告业主创造价值;而“曼克斯电台”则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即每天播放8-9小时的录制音乐,并且认为,如果电台每8小时播放超过45分钟的当地新闻素材,就会失去对广告业主的吸引力。作者认为,在这些广播商业化的鼓吹当中,看起来似乎商业化的广播业应该是受人尊敬的,他们也在极力说服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使得他们能够实施其商业化之策,能够尽快说服广告业主在其商业电台中投放广告,但是作者倒是十分担心,如果当地广播电台商业化以后,变成一个音乐播放台、一个娱乐台、一个广告台,就只能剩下很少的当地新闻了。在议会关于广播商业化的辩论中,有议员建议商业电台应该多向BBC的地区性广播系统学习,而作者则进一步指出,如果按照商业化广播业者的理念进行发展的话,那么所有的责任就全落到BBC肩上,商业化广
……
序言
光是看到“BF:1964-1979”这个日期范围,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是一部时间跨度很明确、聚焦性很强的作品。1964年到1979年,这可是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对于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来说,更是如此。我猜这本书,由孙勇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很可能是在梳理伯明翰学派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媒介研究方法和成果。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面对新兴的大众媒介,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是如何展开他们的分析的?他们是否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书中会不会着重探讨他们对“意义”的生产和协商的理解,以及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媒介形式,比如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以及这些媒介是如何被当时社会各群体所解读和使用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伯明翰学派对“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他们是如何揭示媒介中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伯明翰学派早期媒介研究的学术 lineage,并且展示这些研究是如何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和媒介理论奠定基础的,那么它绝对是一本值得细读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这几个字,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20世纪中后期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很感兴趣,而伯明翰学派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跨度“1964-1979”非常具体,这让我猜测作者孙勇先生一定是对这个时间段内的伯明翰学派媒介研究进行了非常深入和系统的梳理。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媒介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独特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大众媒介的?他们是否发展出了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们对于“亚文化”、“身份认同”、“抵抗”等概念在媒介语境下的应用?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引用当时的具体案例,比如对某部电影、某部电视剧、某类广告的分析,来展现他们研究的实践过程。如果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媒介理论体系,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脉络,展现伯明翰学派早期媒介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被它的副标题吸引了——“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我猜这本书的作者,孙勇先生,一定是对伯明翰学派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想象着,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专著,它不会是那种轻松易读的普及读物,而是会深入到理论的细节和历史的语境中去。它可能会详细介绍伯明翰学派在1964年到1979年这个关键时期的学术思想演变,包括他们如何从早期的文化研究转向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书中会不会涉及到斯图尔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等早期学者的重要论述?他们是如何发展出“意义的生产”、“编码与解码”、“霸权”等核心概念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媒介”这个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分析不同媒介形态的社会功能的。这本书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研究资料,来支撑其学术观点?如果它能清晰地梳理出伯明翰学派早期研究的脉络,展现他们是如何将文化理论与媒介分析相结合,甚至是如何挑战当时主流的媒介理论,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将非常高。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本充满学理思辨,引经据典的学术著作,它将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年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有点意思,“BF:1964-1979-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媒介研究这个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学术界有着深远影响的流派。伯明翰学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感和理论深度。我猜测这本书大概是在探讨伯明翰学派在成立早期,也就是1964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里,他们对媒介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段时期,也恰好是全球文化、社会思潮发生剧烈变革的年代,新媒体的出现、大众文化的兴起,无疑会成为他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详细梳理伯明翰学派早期核心人物的学术观点,他们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出发,构建自己的媒介分析框架的。会不会涉及到他们如何看待当时电视、报纸、电影等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分析媒介文本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及如何理解媒介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他们是如何解读某部经典电影、某档电视节目,或者某个新闻事件的。如果能有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描绘,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媒介理论发展,那就更妙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扇通往媒介研究黄金时代大门,让我对那个时期充满期待。
评分“BF:1964-1979-伯明翰学派前期媒介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严谨而历史性的学术探索。我把它拿到手里,就觉得它不是一本闲书,而更像是一份深入的学术考察报告。作者孙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些信息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充满了信心。我猜想,这本书会在1964年至1979年这段时间里,非常细致地考察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领域的早期探索。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个时期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是如何思考媒介的力量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分析媒介内容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们是如何将文化研究的视角引入媒介分析的?会不会有对早期学者的代表性著作的分析,例如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模型,或者对早期英国电视观众研究的解读?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理解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伯明翰学派是如何发展出那些至今仍具影响力的媒介理论的。这本书似乎是为那些对媒介理论史有深度兴趣的读者量身定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