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子学建模与设计 |
| 作者 | 斯瓦沃米尔·苏耶茨基 |
| 定价 | 99.00元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32200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子学建模与设计》着重介绍如何使用工程或应用物理学,对光子器件进行建模和设计。内容涵盖了绝缘介质中的光传播分析、热扩散和载流子输运和光纤和半导体激光器的建模,并讨论了光纤中的光短脉冲传播。本书基础教学和研究并重,其内容既适合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也对博士生和关注光子器件建模和设计的研究者有诸多益处。 |
| 作者简介 | |
| 斯瓦沃米尔 苏耶茨基(Slawomir Sujecki)于1993年毕业于波兰华沙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在光子器件建模和设计方向,于1997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华沙科技大学的哲学博士(PhD)和理学博士(DSc)学位。1998年,他受聘为波兰基尔科技大学讲师,并与1999年成为波兰华沙国立通信研究院的研究员。在2000年,苏耶茨基博士成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助理,并于2002年受聘为该大学讲师。在2012年他被推选为诺丁汉大学副教授。苏耶茨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器设计,特别是激光器二极管和光纤激光器。他参与了诸如Ultrabright、Bright.EU、Brighter.EU、FastAccess,Copernicus和MINERVA等欧洲学术组织相关研究项目,从事光子器件建模和设计领域的研究。 苏耶茨基博士曾荣获德国学术交流学会、英国议会、英国皇家学会和沃尔森基金会的嘉奖。他同时还是IEEE的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OSA终身会员以及NUSOD(光电器件数值仿真)学会的项目委员会成员。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子学建模与设计》授权引进及翻译自CRC出版公司的图书《Photonics Modelling and Design》,从光传播理论到光纤中的光短脉冲传播,再到现实中光学器件,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光子学器件建模和仿真的方方面面,更难得的是,书中还在每段内容后面分条列出了设计思路,并根据该思路附上了MATLAB代码,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由曾翻译过《全面详解LTE:MATLAB建模、仿真与实现》和《ROF光载无线通信:从理论到前沿》等图书的青年工程师武冀老师的翻译,维持了他一贯的简洁通俗风格,力求将原作者苏耶茨基博士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推到展现给广大读者,对于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光子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责任编辑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从事光纤通信网络部署规划的工程师,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器件的“指标”和“可靠性”,而非底层物理的精细结构。因此,我对这本书能否将复杂的光子学概念“降维”到系统工程师可以理解的层面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不同类型光纤(如低损耗单模光纤、空心光纤)的色散特性如何直接影响400G/800G超长距离传输的容量极限。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模型选择指南”,即在什么系统复杂度要求下,应该选用哪种级别的光子学模型——是从简单的传输线模型到更复杂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求解——这将对我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至关重要。我更看重的是模型与系统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是模型本身的数学美感。如果能看到关于光纤非线性补偿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DSP与光域预失真DPD的结合)背后的光子学原理的阐述,那就更好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现有网络上实现容量的突破。
评分这本《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子学建模与设计》听名字就让人心潮澎湃,尤其是我这个刚刚从传统电子学跨界到光电子领域的工程师。说实话,市面上很多教材动辄就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际工程应用就显得捉襟见肘。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建模”和“设计”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希望能看到它不仅仅是罗列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波动光学公式,而是真正将这些理论工具如何应用于设计出高性能的波导、调制器或者光纤放大器。比如,如何利用有限元法(FEM)或传输矩阵法(TMM)来精确模拟新型异质结激光器的腔内光场分布,并且通过这些模型参数的调整,直接指导制造工艺的优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商业仿真软件(如Lumerical FDTD或COMSOL Multiphysics)的使用范例和流程解析,那就太棒了。毕竟,在现代光电子研发中,仿真工具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试剂盒”,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才是王道。我对它在处理非线性效应建模方面的深度非常好奇,毕竟高速光通信越来越依赖于对克尔效应、拉曼散射等现象的精准预测和抑制。
评分最近在跟进下一代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是如何高效地处理高阶模的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经典光纤理论的、更贴近实际系统的光子学视角。例如,对于集成光子芯片(PICs)上的高速调制器,其电光效应的建模往往需要考虑复杂的载流子动力学和光场耦合机制。我期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耦合电学、光学和热学效应的联合仿真框架。特别想看到关于硅光子学平台中无源器件(如MZI、Ring Resonator)的设计优化策略,以及如何将这些器件的损耗、串扰等非理想因素纳入到整个系统级的链路预算分析中去。如果书中能有一章专门论述如何使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或粒子群优化)来迭代设计一个具有特定传输特性的光子集成电路,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干货”,能直接提升我们的设计效率,避免大量的试错成本。这本书的实用性远比其理论的深奥程度更吸引我。
评分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我对教材的深度和前沿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目前很多光通信的教材在介绍新概念时显得滞后。我特别期待《光通信系统中的光子学建模与设计》能够涵盖当前最热门的、尚未完全成熟的领域。例如,如何对基于新型材料(如铌酸锂、III-V族半导体)的高速调制器进行精确的物理建模,以预测其在太赫兹通信带宽下的性能边界。再者,对于量子光通信领域中关键的单光子源和单光子探测器的光子学特性建模,如果能有所涉猎,则能将本书的层次从传统通信提升到未来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我非常关注“设计”部分是否包含了针对光子集成电路的自动化布局布线(Physical Layout and Routing)的设计规则和模型约束。能否提供一个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光子学模型来优化一个多通道DWDM器件的耦合效率和光谱平坦度,这才是对学术界最有价值的贡献。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设计”环节抱有极大的热情,因为它暗示着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我个人在尝试设计一个紧凑型光频率梳发生器时,发现文献中对泵浦激光器的线宽抖动、腔长噪声如何影响梳齿的稳定性,其光子学建模往往描述得不够具体。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标准化的建模流程,说明如何将激光器中的量子噪声源和腔体微扰等随机过程,有效地纳入到频率梳的时域或频域响应模型中。此外,在光通信系统中,光电探测器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光功率的接收器,其带宽、响应速度和噪声特性都受限于内部的光子-电子转换机制。我希望书中能详尽分析如何基于PIN或APD结构,建立能指导设计人员选择最佳光电转换增益和带宽匹配的模型。这种对关键子系统光子学基础的深刻剖析,才能真正支撑起整个光通信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