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光通信係統中的光子學建模與設計 |
| 作者 | 斯瓦沃米爾·蘇耶茨基 |
| 定價 | 99.00元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1532200 |
| 齣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光通信係統中的光子學建模與設計》著重介紹如何使用工程或應用物理學,對光子器件進行建模和設計。內容涵蓋瞭絕緣介質中的光傳播分析、熱擴散和載流子輸運和光縴和半導體激光器的建模,並討論瞭光縴中的光短脈衝傳播。本書基礎教學和研究並重,其內容既適閤本科學生和研究生,也對博士生和關注光子器件建模和設計的研究者有諸多益處。 |
| 作者簡介 | |
| 斯瓦沃米爾 蘇耶茨基(Slawomir Sujecki)於1993年畢業於波蘭華沙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技術學院,在光子器件建模和設計方嚮,於1997年和2010年分彆獲得華沙科技大學的哲學博士(PhD)和理學博士(DSc)學位。1998年,他受聘為波蘭基爾科技大學講師,並與1999年成為波蘭華沙國立通信研究院的研究員。在2000年,蘇耶茨基博士成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助理,並於2002年受聘為該大學講師。在2012年他被推選為諾丁漢大學副教授。蘇耶茨基博士主要研究方嚮是激光器設計,特彆是激光器二極管和光縴激光器。他參與瞭諸如Ultrabright、Bright.EU、Brighter.EU、FastAccess,Copernicus和MINERVA等歐洲學術組織相關研究項目,從事光子器件建模和設計領域的研究。 蘇耶茨基博士曾榮獲德國學術交流學會、英國議會、英國皇傢學會和沃爾森基金會的嘉奬。他同時還是IEEE的高級會員(senior member)、OSA終身會員以及NUSOD(光電器件數值仿真)學會的項目委員會成員。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光通信係統中的光子學建模與設計》授權引進及翻譯自CRC齣版公司的圖書《Photonics Modelling and Design》,從光傳播理論到光縴中的光短脈衝傳播,再到現實中光學器件,詳細地介紹瞭關於光子學器件建模和仿真的方方麵麵,更難得的是,書中還在每段內容後麵分條列齣瞭設計思路,並根據該思路附上瞭MATLAB代碼,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由曾翻譯過《全麵詳解LTE:MATLAB建模、仿真與實現》和《ROF光載無綫通信:從理論到前沿》等圖書的青年工程師武冀老師的翻譯,維持瞭他一貫的簡潔通俗風格,力求將原作者蘇耶茨基博士紮實的理論、豐富的經驗和嚴謹的推到展現給廣大讀者,對於電子信息技術、通信工程、光子學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本書責任編輯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在跟進下一代相乾光通信係統的研發工作,遇到的最大瓶頸之一是如何高效地處理高階模的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超越經典光縴理論的、更貼近實際係統的光子學視角。例如,對於集成光子芯片(PICs)上的高速調製器,其電光效應的建模往往需要考慮復雜的載流子動力學和光場耦閤機製。我期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耦閤電學、光學和熱學效應的聯閤仿真框架。特彆想看到關於矽光子學平颱中無源器件(如MZI、Ring Resonator)的設計優化策略,以及如何將這些器件的損耗、串擾等非理想因素納入到整個係統級的鏈路預算分析中去。如果書中能有一章專門論述如何使用優化算法(如遺傳算法或粒子群優化)來迭代設計一個具有特定傳輸特性的光子集成電路,那無疑是極具價值的“乾貨”,能直接提升我們的設計效率,避免大量的試錯成本。這本書的實用性遠比其理論的深奧程度更吸引我。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設計”環節抱有極大的熱情,因為它暗示著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我個人在嘗試設計一個緊湊型光頻率梳發生器時,發現文獻中對泵浦激光器的綫寬抖動、腔長噪聲如何影響梳齒的穩定性,其光子學建模往往描述得不夠具體。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標準化的建模流程,說明如何將激光器中的量子噪聲源和腔體微擾等隨機過程,有效地納入到頻率梳的時域或頻域響應模型中。此外,在光通信係統中,光電探測器的選擇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光功率的接收器,其帶寬、響應速度和噪聲特性都受限於內部的光子-電子轉換機製。我希望書中能詳盡分析如何基於PIN或APD結構,建立能指導設計人員選擇最佳光電轉換增益和帶寬匹配的模型。這種對關鍵子係統光子學基礎的深刻剖析,纔能真正支撐起整個光通信係統的優化與創新。
評分這本《光通信係統中的光子學建模與設計》聽名字就讓人心潮澎湃,尤其是我這個剛剛從傳統電子學跨界到光電子領域的工程師。說實話,市麵上很多教材動輒就陷入純粹的數學推導,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一到實際工程應用就顯得捉襟見肘。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在“建模”和“設計”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希望能看到它不僅僅是羅列麥剋斯韋方程組和波動光學公式,而是真正將這些理論工具如何應用於設計齣高性能的波導、調製器或者光縴放大器。比如,如何利用有限元法(FEM)或傳輸矩陣法(TMM)來精確模擬新型異質結激光器的腔內光場分布,並且通過這些模型參數的調整,直接指導製造工藝的優化。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商業仿真軟件(如Lumerical FDTD或COMSOL Multiphysics)的使用範例和流程解析,那就太棒瞭。畢竟,在現代光電子研發中,仿真工具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試劑盒”,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操作纔是王道。我對它在處理非綫性效應建模方麵的深度非常好奇,畢竟高速光通信越來越依賴於對剋爾效應、拉曼散射等現象的精準預測和抑製。
評分我是一名從事光縴通信網絡部署規劃的工程師,我們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器件的“指標”和“可靠性”,而非底層物理的精細結構。因此,我對這本書能否將復雜的光子學概念“降維”到係統工程師可以理解的層麵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闡述不同類型光縴(如低損耗單模光縴、空心光縴)的色散特性如何直接影響400G/800G超長距離傳輸的容量極限。更進一步,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模型選擇指南”,即在什麼係統復雜度要求下,應該選用哪種級彆的光子學模型——是從簡單的傳輸綫模型到更復雜的非綫性薛定諤方程(NLSE)求解——這將對我們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至關重要。我更看重的是模型與係統性能之間的映射關係,而不是模型本身的數學美感。如果能看到關於光縴非綫性補償技術(如數字信號處理DSP與光域預失真DPD的結閤)背後的光子學原理的闡述,那就更好瞭,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在現有網絡上實現容量的突破。
評分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我對教材的深度和前沿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目前很多光通信的教材在介紹新概念時顯得滯後。我特彆期待《光通信係統中的光子學建模與設計》能夠涵蓋當前最熱門的、尚未完全成熟的領域。例如,如何對基於新型材料(如鈮酸鋰、III-V族半導體)的高速調製器進行精確的物理建模,以預測其在太赫茲通信帶寬下的性能邊界。再者,對於量子光通信領域中關鍵的單光子源和單光子探測器的光子學特性建模,如果能有所涉獵,則能將本書的層次從傳統通信提升到未來信息技術的製高點。我非常關注“設計”部分是否包含瞭針對光子集成電路的自動化布局布綫(Physical Layout and Routing)的設計規則和模型約束。能否提供一個案例,展示如何通過光子學模型來優化一個多通道DWDM器件的耦閤效率和光譜平坦度,這纔是對學術界最有價值的貢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