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批判 甘德安 9787507542240

中国成语批判 甘德安 97875075422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德安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成语
  • 批判性思维
  • 中国文化
  • 甘德安
  • 文学
  • 历史
  • 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2240
商品编码:293728407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成语批判

定价:35.00元

作者:甘德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75422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沉浮百味:汉语智慧的深层审视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其精炼与博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层出不穷的成语之中。这些凝结着历史智慧、文化基因的短语,如珍珠般点缀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与文学创作中,为表达增添了色彩与深度。它们浓缩了先贤的经验教训,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美学景观。然而,当我们沉醉于成语的妙趣横生、字斟句酌之时,是否曾停下来,以一种更审慎、更具辨识度的目光,去审视这些被奉为圭臬的语言精粹呢? 《沉浮百味:汉语智慧的深层审视》并非一本简单的成语词典或字典,它不拘泥于字面意义的罗列与解释,而是致力于开启一场关于汉语成语的深度对话。这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约定俗成、被广泛接受的成语背后,试图剥离其表面的光鲜,挖掘其可能隐藏的复杂性、多义性,乃至某些时代局限性或认知偏见。它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更清醒的运用。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汉语传承与创新的深切关怀。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其生命力在于不断被理解、被使用,并与时俱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成语的原始语境已渐渐模糊,其含义可能被简化,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以讹传讹”。加之社会观念的变迁,一些原本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或价值取向的成语,在当代语境下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发误解或不适。本书正是希望在这一缝隙中,提供一面镜子,邀请读者一同反思。 全书的结构安排,力求严谨而富于启发性。作者并非武断地对成语进行褒贬,而是采取了一种循证、分析的方法。首先,对于每一个被探讨的成语,会追溯其可能的起源、演变过程,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这部分工作,将大量借鉴古代文献、历史记载、文化传说,力求还原成语诞生的土壤,理解其最初的生命力。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成语的“多义性”与“语境依赖性”。许多看似简单的成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解读空间。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成语可能传递截然不同的信息,甚至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揭示其含义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的细致观察,更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洞察。比如,某个成语在表达赞美时,可能在另一语境下变成一种反讽;某个看似褒义的词语,在某些场合可能暗含贬义。这种“言外之意”的探索,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探讨成语中可能存在的“价值导向”与“潜在偏见”。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其形成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因此,某些成语可能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特定群体(如性别、阶层)的刻板印象,或对某些行为(如服从、隐忍)的过度推崇。作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这些成语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局限,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可能引发的争议。这并非是要“上纲上线”,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平等、开放的视角看待语言,认识到语言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观念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对于一些强调“君臣父子”之道的成语,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其精神内核,又如何避免其落入僵化、保守的窠臼?对于一些描绘女性的成语,是否需要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温和而深入的探讨,而非简单地盖棺定论。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成语的创造与更新”。语言是活的,成语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旧的成语也在被重新诠释,甚至被创新的“新成语”所取代或补充。本书将关注这一动态过程,探讨在什么条件下,一个词组能够升华为成语,以及当代人如何有意识地参与到汉语智慧的创造性传承中。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研究,更是对文化活力的思考。 在叙事风格上,本书力求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语言平实而不失力量,分析清晰而不枯燥。作者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证,引导读者进入一场场关于汉语智慧的“思想漫步”。每一章的展开,都将是一次新的探索,一次新的启迪。 《沉浮百味:汉语智慧的深层审视》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汉语有深厚感情,并乐于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它适合语言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也同样欢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希望能成为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因为读者自身阅历的增长、思维的成熟,而获得新的感悟。 它并非一本“禁书”,更不是一本“纠错书”。它是一本“引路书”,引领读者走向更广阔的汉语世界,在那里,成语不再是死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思想,是流动的智慧。通过对成语的批判性审视,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汉语本身,更能从中洞察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以及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在喧嚣的世界里,慢下来,静下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品味汉语的醇厚,去审视成语的沉浮。本书将是你在这场深度对话中,最可靠的伙伴。它邀请你一同,在汉语的海洋中,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岛屿,探寻那些未曾抵达的深邃。这趟旅程,将是对汉语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思维边界的拓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完全否定成语的价值,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辩证、更加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作者并非是要“批倒”成语,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语言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让我们明白,很多我们现在觉得理所当然的成语,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是用来维护某种社会秩序、某种性别观念,甚至是某种阶级压迫的工具。读到这里,我不仅会反思成语本身,也会反思我们自身,为何我们会如此习惯性地使用这些可能已经过时的,甚至是有害的表达。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成语的“人性化”一面,也看到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教会我,在每一次使用成语时,都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因为我一直认为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并非要消灭成语,而是希望我们能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们。比如,他会分析某些成语中的等级观念,或者某些成语背后存在的性别偏见,这些在古代可能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但在今天看来,却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作者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他引用的史料和文献,都足以支撑他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并没有留下空虚,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在保留语言丰富性的同时,避免那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表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活的,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用更先进、更包容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赖以沟通的工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那种文字的严谨和学者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并非那种轻易下结论的人,他在探讨每一个成语的时候,都展现出了扎实的考据功夫,引经据典,层层深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某个成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追溯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以及这些用法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成语就是对的,就是最恰当的表达,但这本书却像一把解剖刀,把这些看似完美无瑕的表达剖析开来,让我们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甚至是刻板印象。比如,对于“红颜祸水”这样的成语,作者的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仅仅是描述女性的容貌如何给男性带来灾难,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说法的性别歧视根源,以及这种观念在男权社会中的形成和固化。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带有一点点“不适”,因为这挑战了我长久以来对某些成语的固有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采用了那种比较复古的水墨风格,几个大字“中国成语批判”醒目却不张扬,仔细看,笔触之间似乎还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实的手感和纸张的质感吸引了。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被一一列出,心里多少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毕竟,成语在中国文化里早已根深蒂固,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这些“瑰宝”呢?是颠覆性的批判,还是温和的探讨?我想,这应该是许多读者在拿起这本书之前都会有的疑问。我个人对成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字面意思和普遍认同的语境中,鲜少去深究它的起源、演变,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或时代局限性。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熟知的河流中投入了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符号。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成语,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不再是盲目跟随,而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审慎的选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与作者思维的对话,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思想体操”。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严密,即使是对某个成语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跟随他的思路,理解他的观点。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提出批判性观点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会进一步探讨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的使用是否仍然合理,或者是否有更恰当、更包容的替代表达。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现实意义。它鼓励我们跳出“拿来主义”的窠臼,去思考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表达,是否真正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读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个侦探,在作者的引导下,一步步揭开成语背后隐藏的秘密,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语言形式。这种学习过程,虽然需要一些思考和耐心,但带来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