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模拟电子技术教程(修订版)9787030192363 科学出版社 徐正惠

实用模拟电子技术教程(修订版)9787030192363 科学出版社 徐正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正惠 著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路
  • 电子工程
  • 教材
  • 科学出版社
  • 徐正惠
  • 实用教程
  • 电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92363
商品编码:293956967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实用模拟电子技术教程(修订版)
作者 徐正惠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192363
出版日期 2011-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2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81Kg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篇16章。篇介绍常用半导体器件,第二篇介绍分立元器件组成的放大电路,第三篇介绍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本书注重实际应用,避免使用“微变等效电路法”进行电路分析,在保证必须的理论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大幅度增加了模拟集成电路的内容,增加了半导体器件特性曲线识读,典型应用电路识读,应用电路设计等内容,有利于对学生模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测量。
  技术与仪器、电子仪器仪表与维修、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电子工艺与管理、无线电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类各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电子技术相关专业工程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篇 常用半导体器件
 章 半导体二级管
  1.1 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
  1.2 二极管的应用
  1.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4 二极管的分类
  1.5 整流电路设计
  1.6 二极管单向导电原理简介
  习题和思考题
 第2章 晶体三极管
  2.1 晶体二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2.2 三极管导电特性曲线和参数
  2.3 常用三极管简介
  2.4 三极管的简单应用
  2.5 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理论分析
  习题和思考题
 第3章 半导体场效应管
  3.1 场效应管的分类
  3.2 结型场效应管
  3.3 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
  3.4 VMOS场效应管
  3.5 场效应管与晶体管的比较
  习题和思考题
 第4章 其他常用半导体器件
  4.1 发光二术管
  4.2 光电二极管
  4.3 光电三极管
  4.4 晶闸管简介
  4.5 单结晶体管
  习题和思考题
第2篇 分立元器件组成的放大电路
 第5章 放大电路的基础知识
  5.1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分解
  5.2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习题和思考题
 第6章 基本放大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6.1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6.2 基本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6.3 基本共基极放大电路
  ……
 第7章 差分放大电路
 第8章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第9章 应用电路识读
第3篇 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
 0章 模拟集成电路基本常识
 1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2章 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运算电路
 3章 集成稳压电路
 4章 集成信号测量电路
 5章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6章 集成信号发生电路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电子技术的新发展编写而成,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仪器仪表与维修、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电子工艺与管理、无线电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类各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文摘

   序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基础,并初步了解其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从模拟电子技术的定义、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探讨其核心原理,并追溯其发展历程,勾勒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进脉络。 模拟电子技术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定义: 模拟电子技术是研究和应用连续变化的电信号来处理、传输、存储和转换信息的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处理离散信号)相对应,模拟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 基本概念: 电压与电流: 模拟信号最基本的载体,它们随时间连续变化,反映了被测量的物理量。 信号的表示: 模拟信号可以用波形、幅度、频率、相位等多种参数来表征。 基本电子元件: 电阻(R)、电容(C)、电感(L)是模拟电路中最基本的被动元件,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伏安特性,是构成复杂电路的基础。 半导体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是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主动元件,它们能够放大、开关或调制信号,是实现各种功能电路的关键。 电路分析方法: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是分析和设计模拟电路的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 重要性: 信息转换的桥梁: 物理世界中的许多信息(如声音、光、温度、压力等)都是模拟形式的,模拟电子技术是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的首要环节。 高精度测量与控制: 在许多精密测量和控制系统中,模拟电路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小的误差。 宽带信号处理: 对于需要处理连续频谱信号的应用,模拟电路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与数字电子技术的结合: 现代电子系统常常是模拟与数字技术的混合体,模拟前端负责信号的采集和初步处理,为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奠定基础。 应用领域: 通信系统: 广播、电视、手机、无线通信等都离不开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放大和滤波。 音频/视频处理: 音响设备、摄像机、显示器等中的信号处理。 医疗电子: 生物信号采集(如心电图、脑电图)、医学成像设备。 仪器仪表: 各种测量仪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工业控制: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执行器的驱动。 航空航天: 导航、通信、遥感等系统。 消费电子: 功放、收音机、部分音频播放器等。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电子管的发明与应用,奠定了早期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出现了放大器、振荡器等基本电路。 晶体管革命: 晶体管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路小型化、低功耗化成为可能。 集成电路时代: 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等模拟集成电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 现代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高精度、高速度、低功耗的模拟集成电路不断涌现,与数字信号处理(DSP)等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现代电子系统。 未来趋势: 智能化、低功耗、射频集成、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处理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 第二章 基本半导体器件 本章将深入探讨模拟电子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半导体器件。我们将详细解析二极管、三极管(BJT)、场效应管(FET)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主要参数以及典型的应用电路,为理解和设计更复杂的模拟电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极管: PN结的形成与导电原理: 构成: 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紧密结合而成。 载流子: P型半导体有多数载流子空穴,N型半导体有多数载流子电子。 形成空间电荷区: PN结形成后,少数载流子会向对方扩散,导致PN结附近出现由多数载流子被固定下来的空间电荷区,形成内建电场。 外加电压下的特性(伏安特性曲线): 正向偏置: 外加电压的方向使PN结电导率增大,电流急剧增长。 导通电压(死区电压): 硅二极管约为0.7V,锗二极管约为0.3V。 正向电阻: 导通后的电阻很小。 反向偏置: 外加电压的方向使PN结电导率减小,电流增长非常缓慢,仅有微弱的反向饱和电流。 反向击穿: 当反向电压过高时,会发生反向击穿,电流急剧增大。 主要参数: 最高反向工作电压(VRRM): 器件在反向工作时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平均正向整流电流(IF(AV)): 器件在整流电路中能够长期承载的平均正向电流。 反向漏电流(IR): 在反向偏置下通过二极管的微弱电流。 结电容: 由PN结的正向和反向偏置形成的电容。 典型应用: 整流电路: 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稳压电路: 利用齐纳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击穿特性。 限幅电路: 限制信号的幅度。 开关电路: 在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状态之间切换。 信号耦合与隔离: 实现信号的单向传输。 双极型三极管(BJT): 结构与类型: 构成: 由两个PN结组成,分为NPN型和PNP型。 三个电极: 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 工作原理: 放大区: 通过基极电流(IB)的微小变化控制集电极电流(IC)的较大变化,实现电流放大。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共发射极放大: 输入信号加在基极,输出信号取自集电极。 饱和区: 集电极电流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基极电流增大而增大,相当于开关导通。 发射结和集电结都正偏。 截止区: 基极电流为零或非常小,集电极电流也几乎为零,相当于开关截止。 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反偏。 反向 সক্রিয়区: 较少使用,通常不作为主要工作区。 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 IB与UBD的关系。 输出特性曲线: IC与UCE的关系(IB为参数)。 传输特性曲线: IC与IB的关系。 主要参数: 电流放大系数(β): IC/IB,是BJT最重要的放大参数。 最大允许集电极电流(ICM): 器件能长期承受的最大集电极电流。 集电极-发射极击穿电压(VCEO): 在IB=0时,UCE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结电容: 内部形成的电容,影响高频特性。 典型应用: 放大电路: 构成各种放大器,如共射放大器、共集放大器、共基放大器。 开关电路: 作为电子开关,实现信号的通断控制。 振荡电路: 与其他元件配合产生周期性信号。 稳压电路: 与齐纳二极管配合实现更稳定的稳压。 场效应管(FET): 结构与类型: 构成: 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导电沟道的导电性。 三个电极: 栅极(G)、漏极(D)、源极(S)。 主要类型: 结型场效应管(JFET): P沟道和N沟道。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FET): N沟道和P沟道,包括增强型和耗尽型。 工作原理: JFET: 通过反向偏置栅源电压(UGS)来改变沟道宽度,从而控制漏极电流(ID)。 夹断区: 当UGS小于某个值(夹断电压VP)时,沟道被夹断,ID趋于零。 可变电阻区: UGS对ID有线性控制作用(低电压下)。 饱和区: ID基本不随UDG变化而变化。 MOSFET: 增强型: UGS大于阈值电压VT时,会在绝缘层下方形成导电沟道,UGS越大,沟道越宽,ID越大。 耗尽型: UGS为零时已存在导电沟道,UGS的负电压会使沟道变窄,ID减小;UGS的正电压会使沟道变宽,ID增大。 特性曲线: JFET输出特性曲线: ID与UDG的关系(UGS为参数)。 MOSFET输出特性曲线: ID与UDG的关系(UGS为参数)。 传输特性曲线: ID与UGS的关系。 主要参数: 跨导(gm): 描述了UGS变化对ID影响的程度。 阈值电压(VT): MOSFET增强型导通的起始电压。 夹断电压(VP): JFET夹断的起始电压。 漏源击穿电压(VDSS): 器件在UGS=0时,UDG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栅源漏电流(IGSS): 栅极漏电流。 典型应用: 放大电路: 特别是高输入阻抗的放大器。 开关电路: 广泛应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和功率开关。 模拟开关: 用于信号的切换。 缓冲器: 实现阻抗匹配。 半导体器件的选用与比较: BJT与FET的比较: 控制方式: BJT是电流控制,FET是电压控制。 输入阻抗: FET的输入阻抗远高于BJT。 开关速度: MOSFET在特定应用中开关速度更快。 功耗: MOSFET在关断状态下功耗极低。 驱动方式: MOSFET更易于驱动。 不同类型器件的特性与适用性分析: 根据具体的电路需求(如放大倍数、输入阻抗、输出阻抗、频率响应、功耗、成本等),选择最合适的器件。 第三章 基本放大电路 本章将聚焦于模拟电子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单元——放大电路。我们将从单级放大电路出发,深入剖析其各种组态的特点、工作原理、静态工作点分析、动态信号分析以及各种重要的性能参数,为构建更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奠定基础。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放大作用: 将微弱的输入信号幅度放大到足以驱动后续电路或负载。 静态工作点(Q点): 放大器在没有输入信号时,器件的直流工作状态,它决定了放大器的工作区域(如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 动态信号分析: 分析输入信号在放大器中是如何被放大并输出的。 失真: 放大过程中信号波形发生非线性变化。 振幅失真: 信号幅度被不成比例地放大或压缩。 频率失真: 不同频率的信号被放大不同的倍数,导致信号的频谱发生改变。 相位失真: 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的相位关系发生改变。 波形失真: 信号波形发生严重的扭曲。 单级放大电路的组态与分析: 共射放大器(CE): 电路结构: 输入信号加在基极,输出信号取自集电极,发射极接地(或接旁路电容)。 特点: 电流放大作用显著: 电流增益较高。 电压放大作用显著: 电压增益高。 输入阻抗中等。 输出阻抗较高。 存在相位倒置: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相反(180度)。 静态工作点设置: 通过偏置电阻(如分压式偏置)来设定基极电流,从而确定集电极电流和集电极-发射极电压。 动态信号分析(小信号模型): 等效电路: 利用三极管的小信号模型(如混合π模型或T模型)来分析交流信号的放大。 电压增益(Av): 描述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例。 电流增益(Ai): 描述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的比例。 输入电阻(Rin): 信号源看到的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Rout): 放大器输出端看到的电阻。 频率响应: 分析放大器在不同频率下的增益变化,以及高频和低频截止频率。 共集放大器(CC)/射极输出器: 电路结构: 输入信号加在基极,输出信号取自发射极,集电极接地(或接直流电源)。 特点: 电压增益接近于1: 几乎不放大电压。 电流放大作用: 可以放大电流。 输入阻抗很高。 输出阻抗很低。 无相位倒置: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同相。 应用: 常用作缓冲器,用于匹配高阻抗信号源和低阻抗负载,提高信号传输效率。 共基放大器(CB): 电路结构: 输入信号加在发射极,输出信号取自集电极,基极接地(或接直流电源)。 特点: 电压放大作用: 电压增益较高。 电流增益接近于1: 电流放大作用很弱。 输入阻抗很低。 输出阻抗很高。 无相位倒置: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同相。 应用: 适用于匹配低阻抗信号源和高阻抗负载,在某些高频电路中有应用。 场效应管(FET)放大电路: 共源放大器(CS): 类似于BJT的共射放大器,具有电压放大作用,输入阻抗高。 共漏放大器(CD)/漏极输出器: 类似于BJT的共集放大器,具有缓冲作用,输出阻抗低。 共栅放大器(CG): 类似于BJT的共基放大器,用于高频应用,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高。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电压增益(Av): 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 电流增益(Ai): 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 输入电阻(Rin): 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对信号源的负载效应。 输出电阻(Rout): 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对负载的负载效应。 通带宽度(Bandwidth): 放大器能够有效工作的频率范围,由高频和低频截止频率决定。 率(Slew Rate): 放大器输出信号变化的最大速率,尤其对快速变化的信号很重要。 功耗(Power Consumption): 放大器消耗的功率,与器件和工作状态有关。 噪声(Noise): 放大器自身产生的随机信号,会降低信号的信噪比。 多级放大电路: 级联与耦合: 直接耦合: 前一级输出直接连接到后一级输入,适用于低频和直流信号。 RC耦合: 通过电容进行耦合,可以实现交流信号的传输,同时隔离直流成分。 变压器耦合: 通过变压器进行耦合,可以实现阻抗匹配和电压(或电流)的变换。 直接耦合: 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和带宽: 总增益: 各级增益的乘积。 总带宽: 通常由最低的截止频率决定。 常见的级联结构: 多级共射放大器: 提高电压增益。 射极跟随器作为缓冲级: 在高增益级前后引入射极跟随器,改善输入输出阻抗匹配。 混合型级联: 结合不同组态的放大器,以达到特定的性能要求。 动态范围: 放大器能够处理的最小和最大信号范围,取决于Q点和电源电压。 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反馈的定义与类型: 负反馈: 将一部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送到输入端,与原输入信号相减,能够稳定放大器的性能,降低失真,展宽带宽,但会降低增益。 正反馈: 将一部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同原输入信号相加,可能导致振荡。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增益稳定性: 减小增益随器件参数变化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失真度降低: 抑制非线性失真。 带宽展宽: 提高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输入/输出阻抗的改变: 取决于反馈的类型(电压反馈或电流反馈,串联反馈或并联反馈)。 反馈组态: 电压串联反馈: 降低输入阻抗,提高输出阻抗。 电压并联反馈: 提高输入阻抗,降低输出阻抗。 电流串联反馈: 提高输入阻抗,提高输出阻抗。 电流并联反馈: 降低输入阻抗,降低输出阻抗。 实际应用: 几乎所有的实用放大器都采用了负反馈技术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 功率放大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中负责驱动负载(如扬声器、电机等)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功率来满足负载的要求,同时尽量减小信号失真和提高效率。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别的功率放大电路,包括其工作原理、效率分析、失真特性以及典型的应用。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与要求: 功率输出能力: 能够提供比信号放大电路大得多的输出功率。 效率: 能量转换效率,将直流电源的能量有效地转换为输出的交流信号功率。 失真: 尽可能减小信号在功率放大过程中的失真。 散热: 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有效的散热措施。 甲类(A类)功率放大器: 工作原理: 放大器件(如三极管)在整个输入信号周期内始终工作在放大区的线性区。 特点: 失真度最小: 信号的线性度最好。 效率最低: 大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理论最大效率仅为25%(单端)。 适用于对失真要求极高的场合: 如高保真音频设备的前级。 电路结构: 单端甲类放大器,通常使用较大的散热片。 乙类(B类)功率放大器: 工作原理: 放大器件仅在输入信号的半个周期内导通。 特点: 效率较高: 理论最大效率可达78.5%。 存在交越失真: 在信号从正半周期过渡到负半周期时,器件的导通和截止转换点会出现失真。 通常需要推挽式结构: 由两个参数相似的器件组成,一个负责放大正半周期,另一个负责放大负半周期。 甲乙类(AB类)功率放大器: 工作原理: 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器件在输入信号的周期内大部分时间导通,但并非整个周期。 特点: 兼顾效率与失真: 效率比甲类高,失真比乙类低。 克服了乙类的交越失真: 通过适当的偏置,使得在信号过零点时,两个器件都能保持一定的导通,减小了交越失真。 最常见的功率放大器类型: 广泛应用于音频功率放大器。 电路结构: 通常采用推挽式结构。 丙类(C类)功率放大器: 工作原理: 放大器件仅在输入信号的短于半个周期内导通,通常工作在非线性区。 特点: 效率最高: 理论效率可达90%以上。 失真度最大: 严重失真,不适合放大模拟信号。 常用于高频功率放大: 如无线电发射机中的功率放大器,通常配合调谐电路使用。 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分析: 功率效率的定义: 输出信号功率与直流电源输入功率之比。 各种类别的效率比较。 影响效率的因素: 器件的静态功耗、输出信号的幅度、负载阻抗等。 功率放大器的失真分析: 交越失真: 在乙类和甲乙类放大器中,信号过零点时的失真。 谐波失真: 输出信号中包含输入信号基波的整数倍频率的成分。 互调失真: 当输入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信号时,输出信号中出现这些频率的组合成分。 抑制失真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放大器类别、优化偏置、使用负反馈等。 推挽式功率放大器: 工作原理: 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功率器件(如NPN和PNP三极管,或NMOS和PMOS场效应管)组成,分别负责放大信号的上下半周。 优点: 提高了效率,减小了对输出变压器的要求(在某些配置下)。 互补推挽: 使用参数互补的NPN和PNP三极管。 共发射极推挽: 两个相同的器件,通过驱动电路实现信号的差分输出。 集成电路功率放大器: 特点: 将功率放大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内,方便使用,体积小,成本低。 常见的应用: 音频功放IC,驱动扬声器;电机驱动IC等。 需要注意的参数: 输出功率、电源电压范围、失真度、信噪比、散热要求等。 功率放大器的散热设计: 散热的重要性: 功率器件在高功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器件损坏或性能下降。 散热方式: 散热片、风扇、水冷等。 散热设计考虑: 器件的功耗、环境温度、允许的最高结温等。 功率放大器的应用实例: 音频功率放大器: 驱动扬声器,用于音响系统、家庭影院、车载音响等。 通信功率放大器: 用于无线电发射机的功率输出级。 电机驱动器: 为电机提供驱动功率。 电源管理: 在某些电源应用中,功率放大电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五章 信号发生与处理电路 本章将深入探讨能够产生各种模拟信号以及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从基本的振荡器到滤波电路,再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我们将全面了解这些在通信、测量和控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电路模块。 振荡器电路: 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利用正反馈和放大器的组合,在没有外加输入信号的情况下,产生周期性的电信号。 产生振荡的条件: 振荡器需要满足“起振条件”(增益大于等于1)和“选频条件”(回路总增益为1,相位为0度或360度)。 反馈振荡器: LC振荡器: 哈特莱振荡器(Hartley Oscillator): 利用抽头电感实现反馈。 科尔皮兹振荡器(Colpitts Oscillator): 利用电容分压实现反馈。 特点: 频率范围较宽,适用于中高频振荡。 RC振荡器: 相移振荡器(Phase-Shift Oscillator): 利用RC网络产生特定相移。 文氏电桥振荡器(Wien-Bridge Oscillator): 利用RC串并联谐振电路产生反馈。 特点: 频率稳定度相对较低,但结构简单,适用于低频振荡。 石英晶体振荡器: 原理: 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其谐振频率非常稳定。 特点: 频率稳定度极高,是产生精确频率信号的理想选择。 应用: 各种频率基准、时钟信号源。 功能发生器: 基本功能: 能够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多种波形。 集成功能发生器IC: 提供了方便的实现方式。 振荡器参数: 频率、频率稳定性、幅度、波形纯度。 滤波器电路: 滤波器的作用: 允许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阻止其他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 滤波器的基本类型: 低通滤波器(LPF): 允许低频信号通过,阻止高频信号。 高通滤波器(HPF): 允许高频信号通过,阻止低频信号。 带通滤波器(BPF): 允许特定频带内的信号通过,阻止带外信号。 带阻滤波器(BSF): 阻止特定频带内的信号通过,允许带外信号。 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 截止频率(fc): 区分信号通过与阻止的边界频率。 通带: 信号能够有效通过的频率范围。 阻带: 信号被有效阻止的频率范围。 过渡带: 通带到阻带之间的区域。 衰减斜率: 阻带中信号衰减的速率,通常用 dB/decade 或 dB/octave 表示。 滤波器类型: 无源滤波器: 由电阻、电容、电感等无源元件构成。 RL、RC、LC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 利用运算放大器等有源器件构成,具有增益,可以方便地实现更陡峭的衰减斜率,且不消耗信号功率。 Sallen-Key结构。 多重反馈结构。 滤波器设计实例: 低通滤波器: 用于去除高频噪声。 高通滤波器: 用于去除直流偏移。 带通滤波器: 用于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如通信接收机中的中频滤波器。 信号调制与解调电路: 调制(Modulation): 将要传输的信息信号(调制信号)叠加到高频载波信号上,以适应传输信道的特性或提高传输效率。 幅度调制(AM): 改变载波的幅度。 平衡调制器/乘法器。 频率调制(FM): 改变载波的频率。 压控振荡器(VCO)。 相位调制(PM): 改变载波的相位。 解调(Demodulation): 从接收到的已调制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息信号。 幅度解调: 包络检波器: 实现AM信号的解调。 频率解调: 斜率检波器。 鉴频器。 相位解调。 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等。 其他信号处理电路: 混频器(Mixer): 将两个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加或相减,产生新的频率分量。 应用: 超外差接收机。 倍频器/分频器: 开关稳压电源(SMPS)中的控制电路: 虽然是数字控制为主,但其核心的PWM(脉冲宽度调制)生成和反馈控制也涉及模拟电路的原理。 第六章 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运算放大器(Op-Amp)是现代模拟电子技术中最基本、最灵活、功能最强大的集成电路之一。它以其高增益、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的特性,能够方便地构成各种功能电路。本章将深入剖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理想与实际特性,并重点介绍其在各种模拟电路中的广泛应用。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内部结构: 通常由输入差动放大级、中间放大级和输出级组成。 差动放大级: 实现差模信号的放大,抑制共模信号。 中间放大级: 提供主要的电压增益,并对频率响应进行补偿。 输出级: 提供低输出阻抗,能够驱动负载。 差模输入与共模输入: 差模信号: 两个输入端电压之差。 共模信号: 两个输入端电压的平均值。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 无穷大的开环电压增益(AOL): 任何有限的差模输入电压都能产生无穷大的输出电压(理论上)。 无穷大的输入阻抗(Rin): 避免对输入信号源产生负载效应。 零输出阻抗(Rout): 能够理想地驱动任何负载。 零输入失调电压(Vos): 在差模输入为零时,输出电压为零。 无穷大的带宽(BW): 在所有频率下保持恒定的增益。 无穷大的共模抑制比(CMRR): 能够完全抑制共模信号。 零输入偏置电流(Ib): 输入电流为零。 零输入失调电流(Ios): 两个输入端的偏置电流相等。 运算放大器的实际特性与局限性: 有限的开环增益: 实际运放的开环增益是有限的,并且随频率下降。 有限的输入阻抗: 实际运放的输入阻抗是有限的,但通常非常高。 有限的输出阻抗: 实际运放的输出阻抗是有限的,但通常非常低。 输入失调电压(Vos): 即使输入差模信号为零,输出也可能不是零,需要进行补偿。 输入偏置电流(Ib): 输入端有微小的电流流过。 有限的带宽(GBW - Gain-Bandwidth Product): 增益与带宽的乘积是有限的,增益越高,可用带宽越窄。 共模抑制比(CMRR): 实际运放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有限。 压摆率(Slew Rate): 输出电压变化的最大速率,限制了放大器处理快速变化信号的能力。 输出电压摆幅限制: 输出电压不能无限增大,受到电源电压的限制。 基本运算放大器电路: 反相放大器(Inverting Amplifier): 电路结构: 输入信号通过电阻接到反相输入端,同相输入端接地,输出信号从输出端取出。 电压增益: Av = -Rf/Rin (Rf为反馈电阻,Rin为输入电阻)。 特点: 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增益由外部电阻决定,易于调节。 同相放大器(Non-inverting Amplifier): 电路结构: 输入信号直接接到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接地,并有反馈电阻接到输出端。 电压增益: Av = 1 + Rf/Rin。 特点: 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增益大于等于1,输入阻抗极高。 电压跟随器(Voltage Follower): 电路结构: 特殊的同相放大器,Rf=0,Rin=无穷大(或反馈直接连接到输出端)。 电压增益: Av = 1。 特点: 输入阻抗极高,输出阻抗极低,用作缓冲器,隔离信号源和负载。 差动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 电路结构: 两个输入端分别接受输入信号,输出信号与两个输入信号的差值成正比。 电压增益: 取决于外部电阻的配置。 特点: 能够抑制共模信号,放大差模信号。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加法器(Summing Amplifier): 电路结构: 多个输入信号通过电阻接到反相输入端,实现输入信号的加权求和。 输出电压: Vout = -(Rf/R1V1 + Rf/R2V2 + ...)。 减法器(Subtractor): 电路结构: 利用差动放大器的原理,实现两个输入信号的差值。 输出电压: Vout = (Rf/R1)(V2 - V1) (在理想情况下)。 积分器(Integrator): 电路结构: 用电容作为反馈元件,实现对输入信号的积分。 输出电压: Vout = - (1/RC) ∫V_in dt。 应用: 信号处理,如波形产生。 微分器(Differentiator): 电路结构: 用电容作为输入元件,电阻作为反馈元件,实现对输入信号的微分。 输出电压: Vout = -RC dV_in/dt。 注意事项: 对高频噪声敏感,通常需要加滤波。 比较器(Comparator): 电路结构: 运算放大器工作在非线性区,用于比较两个输入电压的大小。 输出: 当一个输入电压大于另一个输入电压时,输出为高电平(接近正电源电压);当一个输入电压小于另一个输入电压时,输出为低电平(接近负电源电压)。 应用: 电压阈值检测,信号整形。 施密特触发器(Schmitt Trigger): 电路结构: 利用正反馈,实现具有滞后特性的比较器。 特点: 能够消除输入信号中的噪声,将不稳定信号整形为清晰的方波。 应用: 信号整形,波形发生。 集成运算放大器选型与注意事项: 电源电压: 单电源或双电源供电。 带宽与压摆率: 影响高频性能和信号响应速度。 输入失调电压与偏置电流: 影响直流精度。 功耗与封装: 特殊功能运放: 如低噪声运放、高精度运放、宽带宽运放等。 实际应用中的补偿: 如使用反馈电阻调整增益,使用滤波电路抑制高频噪声。 第七章 线性稳压电路 稳定可靠的直流电源是各种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线性稳压电路作为一种常用的直流稳压技术,能够有效地滤除电源的纹波和噪声,提供稳定恒定的直流输出电压。本章将详细介绍线性稳压电路的原理、常见电路结构、性能指标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考虑。 稳压电路的基本要求与作用: 稳定输出电压: 无论输入电压或负载电流如何变化,输出电压都能保持相对恒定。 滤除纹波与噪声: 抑制输入电源中的交流成分(纹波)和随机噪声。 保护设备: 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避免因电压波动损坏电子元件。 线性稳压电路的分类: 串联型稳压电路: 原理: 稳压器件(如三极管或MOSFET)串联在输入电源和负载之间,通过控制串联器件的导通电阻来调整输出电压。 优点: 输出电压纹波抑制能力强,输出噪声低。 缺点: 效率较低,当输出电压远低于输入电压时,串联器件的功耗较大。 并联型稳压电路: 原理: 稳压器件并联在输出端和地之间,通过控制稳压器件的导通来分流,从而稳定输出电压。 优点: 结构简单,常用于低功率应用。 缺点: 输出电压纹波抑制能力和噪声性能较差。 串并联型稳压电路: 结合了串联型和并联型稳压电路的优点,通常效率更高,性能更优。 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详解: 基本工作原理: 基准电压源: 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电压(如齐纳二极管)。 比较器/误差放大器: 将实际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 调整管(串联调节元件): 根据误差信号的驱动,调整其导通电阻,从而稳定输出电压。 常见电路结构: 晶体管稳压器: 利用齐纳二极管作为基准电压源,三极管作为调整管和误差放大管。 简单的稳压电路。 集成稳压器(Linear Voltage Regulator IC): 如LM78XX系列(正电压)、LM79XX系列(负电压)、LM317/LM337(可调稳压器)。 特点: 集成了基准电压源、误差放大器、调整管等所有稳压功能,只需外加少量元件即可工作。 工作方式: 固定电压稳压器: 输出电压固定(如7805输出+5V)。 可调电压稳压器: 输出电压可以通过外接电阻进行调节(如LM317)。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输出电压精度: 实际输出电压与标称输出电压的偏差。 输入电压变化引起的输出电压变化(线性调整率): 衡量输入电压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负载电流变化引起的输出电压变化(负载调整率): 衡量负载电流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纹波抑制比(Ripple Rejection Ratio - RRR): 衡量稳压器抑制输入纹波的能力。 输出噪声电压: 稳压器自身产生的噪声。 效率: 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最大输出电流: 稳压器能够持续提供的最大输出电流。 线性稳压电路的散热考虑: 功耗分析: 串联型稳压器会消耗一部分功率,主要由调整管承担。功耗 P = (Vin - Vout) Iout。 散热需求: 当功耗较大时,需要采取散热措施,如加散热片,以防止器件过热损坏。 选择合适的稳压器: 根据输出电流和输入输出电压差,选择能够承受所需功耗的稳压器,或采取外部散热措施。 集成稳压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输入输出电容: 通常需要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增加电容,以提高瞬态响应和提高稳定性。 最大输入电压: 必须遵守集成稳压器的最大输入电压限制。 最大输出电流: 不要超过集成稳压器的最大输出电流能力。 接地: 确保良好的接地连接,特别是对于多点接地系统。 保护措施: 某些集成稳压器内置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等功能。 线性稳压电路的应用: 消费电子设备: 手机充电器、电脑主板、家用电器等。 仪器仪表: 各种测量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的电源。 通信设备: 无线通信模块、基站等。 汽车电子: 车载电子设备。 工业控制: 各种控制系统中的电源供应。 第八章 模数混合信号处理基础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现代电子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模数混合设计。本章将介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原理,以及在模数混合信号处理系统中常见的几个关键组件,为理解和设计更复杂的电子系统提供基础。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比较: 模拟信号: 连续变化的信号,可以取无限多个值,如同物理世界中的许多量(声音、光、温度)。 优点: 精度高,信息量大。 缺点: 易受干扰,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容易失真,处理复杂。 数字信号: 离散变化的信号,只能取有限个值(通常是0和1),如计算机内部的数据。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传输、存储和处理,精度可以通过增加位数来提高。 缺点: 存在量化误差,信息丢失。 数模转换(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DAC): 原理: 将离散的数字信号转换为连续的模拟信号。 基本构成: 数字输入: N位数字信号。 参考电压: 提供模拟输出的基准。 数字控制逻辑: 根据数字输入控制模拟输出。 常见DAC结构: 电阻网络DAC: 加权电阻DAC: 每个数字位对应一个不同权重的电阻,权重与2的幂次方相关。 R-2R阶梯DAC: 使用相同阻值的电阻,结构更规整,易于集成。 电容DAC: 利用电容的充放电特性。 电荷平衡DAC: 利用电荷的累积和转移。 DAC的主要参数: 分辨率(Resolution): DAC的位数,决定了输出模拟信号的离散电平数量,分辨率越高,输出越接近理想的模拟信号。 量化误差(Quantization Error): 由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DAC输出的模拟信号与理想模拟信号之间的最大误差,通常等于±½ LSB(最小有效位)。 建立时间(Settling Time): DAC输出信号达到最终稳定值所需的时间。 非线性度(Nonlinearity): DAC输出的实际模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 单调性(Monotonicity): 随着数字输入值的增加,DAC的模拟输出值也相应增加(或不减)。 DAC的应用: 音频和视频信号的输出,电机控制,信号发生器,通信系统的基带信号生成。 模数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ADC): 原理: 将连续的模拟信号采样、量化并编码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ADC的工作流程: 采样(Sampling):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周期性地读取模拟信号的瞬时值。采样频率fs决定了ADC能够捕捉到的最高频率信号(奈奎斯特定理:fs ≥ 2 fmax)。 量化(Quantization): 将采样得到的连续模拟值映射到离散的数字级别。这个过程会产生量化误差。 编码(Encoding): 将量化后的数字级别表示为二进制码。 常见ADC结构: 逐次逼近型ADC(SAR ADC): 工作原理: 通过一个内部的DAC和比较器,逐位逼近模拟信号的数值。 特点: 速度和分辨率之间有较好的平衡,应用广泛。 双斜率型ADC: 工作原理: 利用积分器,测量模拟信号在一定时间内积分的电荷,再用参考电压进行反向积分,测量反向积分所需的时间。 特点: 精度高,对噪声不敏感,但速度较慢。 流水线型ADC(Pipeline ADC): 工作原理: 将ADC的转换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一部分转换任务,并行处理。 特点: 速度快,适用于高采样率应用。 Σ-Δ(Sigma-Delta)ADC: 工作原理: 利用过采样和噪声整形技术,以较高的采样频率工作,然后通过数字滤波器降低采样率。 特点: 分辨率极高,适用于音频和高精度测量。 闪速型ADC(Flash ADC): 工作原理: 同时使用大量比较器,将输入模拟电压与多个参考电压进行比较,直接输出数字编码。 特点: 速度最快,但分辨率有限,功耗高。 ADC的主要参数: 分辨率(Resolution): ADC的位数,决定了量化电平的数量,分辨率越高,量化误差越小。 采样率(Sampling Rate/Conversion Rate): ADC每秒可以完成的转换次数,决定了ADC能够处理的最高模拟信号频率。 量化误差(Quantization Error): 模拟值与量化后数字值之间的误差。 非线性度: 实际转换特性与理想转换特性的偏差。 失调误差(Offset Error): 在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数字值不为零。 增益误差(Gain Error): ADC的转换斜率不等于理想值。 信噪比(SNR): 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 信号最大分量与最大杂散分量之比。 ADC的应用: 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接口,数字示波器,数字万用表,通信接收机,音频和视频输入。 采样率与奈奎斯特定理: 采样定理: 为了无失真地恢复原始模拟信号,采样频率必须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fs ≥ 2 fmax)。 奈奎斯特定理的意义: 采样频率是ADC能否正确工作的关键。 抗混叠滤波器(Anti-aliasing Filter): 在ADC之前,使用低通滤波器滤除高于奈奎斯特频率的信号成分,防止发生混叠失真。 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 DAS): 组成: 通常包括信号调理电路、ADC、微处理器/DSP、存储器等。 作用: 采集、处理、记录和分析模拟信号。 模数混合集成电路(Mixed-Signal Integrated Circuits): 特点: 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实现更小的尺寸、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 应用: 智能传感器、通信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 数字信号处理(DSP)与模拟信号的结合: DSP的作用: 对数字信号进行高效的滤波、变换、分析和处理。 模数混合系统的优势: 利用模拟电路实现信号的低噪声采集和预处理,利用数字电路实现精确、灵活的信号处理,最后再通过数模转换输出处理后的模拟信号。 第九章 传感器技术与接口电路 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与电子系统的关键“触角”,它们能够将光、温度、压力、位移、化学成分等非电量信息转化为可供电子电路处理的电信号。本章将介绍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以及与这些传感器配套的接口电路设计。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基于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将待测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电信号(电压、电流、电阻、电容、频率等)。 常见传感器分类: 按测量对象分类: 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光传感器、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按输出信号类型分类: 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电压输出式、电流输出式、频率输出式等。 按工作原理分类: 压阻效应、压电效应、热电效应、光电效应、霍尔效应、电阻变化、电容变化等。 典型传感器的介绍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Thermistor): NTC(负温度系数): 温度升高,电阻减小。 PTC(正温度系数): 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应用: 温度测量、过温保护。 热电偶(Thermocouple): 原理: 基于塞贝克效应,不同金属导体在温度梯度下产生电压。 应用: 高温测量。 集成温度传感器(如LM35、DS18B20): 特点: 提供线性电压或数字输出,精度高,使用方便。 应用: 各种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 压力传感器: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原理: 利用应变片(通常是半导体材料)在压力作用下电阻发生变化。 应用: 工业压力测量、汽车胎压监测。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原理: 利用压力改变电容器的极板间距或介电常数,引起电容值变化。 应用: 高精度压力测量。 光传感器: 光敏电阻(LDR): 原理: 在光照下,电阻值减小。 应用: 光照度测量、自动开关。 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 原理: 光照下产生光电流。 应用: 光信号检测、遥控接收。 光电三极管(Phototransistor): 原理: 光照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电流,从而控制集电极电流。 应用: 光电开关、光信号检测。 霍尔传感器(Hall Sensor): 原理: 基于霍尔效应,当有电流通过导体,并在其垂直方向施加磁场时,会在导体两侧产生电势差。 应用: 磁场检测、位置检测、无接触开关。 位移传感器(如LVDT、编码器): 原理: 将线性或角度位移转换为电信号。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目的: 将传感器输出的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ADC或后续处理电路的信号。 常见调理功能: 放大(Amplification): 增强微弱的传感器信号。 滤波(Filtering): 滤除传感器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 线性化(Linearization): 将非线性传感器输出转换为线性输出。 基准电压/恒流源: 为某些传感器提供稳定的激励。 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 避免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功率损耗。 桥式电路(Bridge Circuit): 常用于电阻式传感器(如应变片、热敏电阻),提高灵敏度和线性度。 惠斯通电桥: 常用于传感器信号的放大和线性化。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与ADC的接口: 选择合适的ADC: 根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特性(电压范围、阻抗、速度)和所需的精度,选择合适的ADC。 设计前置信号调理电路: 确保传感器信号的幅度、频率和阻抗都适合ADC的输入要求。 数字接口传感器: 如I2C、SPI、UART接口的传感器: 直接与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通信,减少了模拟信号调理的复杂性。 通信协议: 需要了解传感器的通信协议,并进行相应的软件编程。 电源和接地: 传感器和接口电路的电源要求: 确保提供稳定、干净的电源。 接地设计: 良好的接地是减少噪声和干扰的关键。 传感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环境影响: 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线性度与精度: 评估传感器和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 动态响应: 传感器对快速变化的信号的响应能力。 寿命与可靠性: 标定(Calibration): 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标定,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章 模拟电子技术在现代系统中的综合应用 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模拟电子技术如何在各种现代电子系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模拟电路在系统整体架构中的位置、功能以及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工作方式,以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信系统中的模拟电子技术: 无线通信(如手机、Wi-Fi): 射频前端: 滤波器(选频)、低噪声放大器(LNA,提高灵敏度)、混频器(变频)、功率放大器(PA,发送信号)。 中频(IF)电路: 滤波器、放大器,用于信号的进一步处理。 解调电路: 从高频信号中恢复基带信号。 有线通信(如光通信): 光电探测器和放大器: 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 驱动电路: 控制激光器或LED的光输出。 音频/视频信号处理: 音频放大器: 驱动扬声器。 麦克风前置放大器: 放大微弱的麦克风信号。 视频处理电路: 图像信号的采集、放大、滤波和显示驱动。 医疗电子设备中的模拟电子技术: 生物信号采集: 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等: 需要高输入阻抗、低噪声的放大器来采集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信号调理: 滤波、放大、隔离。 医学影像设备(如超声、X射线): 传感器接口电路: 将传感器信号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 信号处理电路: 对图像数据进行放大、滤波、重建。 药物输送系统: 精密的模拟控制电路用于控制药物输送速率。 仪器仪表与测量设备中的模拟电子技术: 示波器: 垂直放大器: 放大输入信号。 触发电路: 稳定地捕获信号。 ADC: 将模拟波形转换为数字数据。 信号发生器: 振荡器: 产生各种波形。 函数发生器: 灵活地控制波形参数。 数字万用表(DMM): 精密电阻测量电路: 提供恒流源。 电压测量电路: 具有高输入阻抗。 电流测量电路: 使用精密分流电阻。 ADC: 将测量值转换为数字显示。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中的模拟电子技术: 传感器接口: 连接各种工业传感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并进行信号调理。 执行器驱动: 电机驱动器: 控制电机的速度、方向和功率。 伺服控制: 精密的模拟控制电路用于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 过程控制: PID控制器等模拟控制算法的实现。 隔离与保护电路: 保护主控系统免受高压、噪声等干扰。 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模拟电子技术: 音频设备: 功放、均衡器、音频接口。 电源管理: 稳压器、充电控制器。 显示驱动: 驱动LCD、LED等显示屏。 无线连接: 蓝牙、Wi-Fi模块中的射频电路。 模拟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模数混合信号IC: 传感器节点、SoC(System on Chip)等。 嵌入式系统: 微控制器(MCU)与外围模拟电路的结合。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 将大部分射频和基带处理转移到软件中,但仍然需要强大的模拟前端进行信号的收发。 物联网(IoT)设备: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往往依赖于模拟和数字技术的紧密结合。 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的集成度: 将更多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中,实现更小的尺寸和更低的功耗。 更高的性能: 更高的精度、更宽的带宽、更低的噪声。 智能化: 结合AI算法,实现更智能的信号处理和控制。 低功耗设计: 满足电池供电设备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兴应用领域: 生物电子学、量子计算、新材料等。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核心器件、电路设计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电子技术或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一定模拟电子基础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化理解、拓宽视野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理论深度足够,但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作者在讲解一些经典电路的原理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数学推导,这对于我理解电路的本质非常有帮助。特别是一些涉及非线性失真、频率响应等高级话题的章节,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逻辑性很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例如使用小信号模型进行近似分析,以及引入频率域分析等概念,这些都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书中的一些案例研究也非常有启发性,涉及到了音频放大器、滤波器设计等实际应用,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落地。虽然我已经工作多年,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仍然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和思路,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让我彻底颠覆了对模拟电子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模拟电路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概念,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活泼,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一点点地引导你进入模拟电子的奇妙世界。他善于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复杂的概念,比如讲解二极管的特性时,他会把它比作一个单向阀门,这种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而且,书中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注重实践。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动手实验的建议,还推荐了一些常用的元器件和调试技巧,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搭建了一些简单的电路,虽然有些地方遇到了困难,但在作者的提示下,最终都顺利解决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学习模拟电路的乐趣,也让我对未来的电子设计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纸质摸起来很舒服,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一看就觉得是本好书。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书中许多插图都非常清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一目了然。比如,在讲解不同晶体管的特性时,作者配上了详细的电路图和波形图,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应用的章节,讲解得非常深入浅出,从最基本的同相比例、反相比例放大器,到更复杂的积分、微分电路,都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分析和实际应用实例。书中的例子也很有代表性,涉及到了许多实际工程中的常见电路,这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学习价值。此外,书后附带的习题也很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虽然有些题目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去思考,但这也是提升理解力的好方法。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图文结合、案例选择等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那种简洁大气的风格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内容更加惊艳。作者的讲解逻辑非常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模拟电子的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不会留下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在讲解RC充放电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详细解释了每一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充放电过程。书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设计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作者在介绍某些电路的局限性时,也会给出相应的改进方案,这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分明,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时间翻阅,总能有所收获。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感觉很多概念都很抽象,难以理解。后来,我从师兄那里得知了这本书,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穿插了很多实际的工程经验和心得体会,这让我觉得学习更加接地气。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比如在讲解滤波器的设计时,作者就结合了实际的信号处理需求,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滤波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感觉很轻松。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元器件选型和电路调试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掌握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也更有信心应对接下来的课程和实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