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
定价:35.00元
作者:邢冬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030211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科学的社会建构学术潮流发展演变的梳理和批判,对实践的科学观的理论基础、概貌和意义进行说明和刻画,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实践和文化,用“参与”的视角取代传统的“旁观”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取代表征性语言描述,明确提出用“过程客观性”代替“实体客观性”是科学的“客观性回归”。
本书适于科学技哲学工作者、科学社会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大学师生阅读。
目录
总序
绪论
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后SSK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转向
第三节 本书写作的研究指向及对应章节
第四节 本书研究主题的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上篇“是”与“应该”的科学
章 导论:现实的科学与标准科学观中的科学
节 引言
第二节 科学:理想与现实的疏离与冲突
第三节 对科学的社会理论批判:科学是控制、是权力
第四节 对科学的哲学反思批判:科学是一种选择
第二章 科学的社会建构:对科学反思批判的理论汇聚
节 科学的社会建构的现实源起
第二节 科学的社会建构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科学社会建构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变
第三章 回溯式的科学与进行中的科学
节 科学范式中的历史情境性
第二节 《利维坦与空气泵》与反辉格科学史观
第三节 行动中的两面神科学
第四节 异质性、耦合、突现——时间中生成演化的科学
下篇 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
第四章 作为实践的科学
节 作为实践的科学与表征性科学的基础性问题
第二节 作为实践的科学:从“范式”到冲撞
……
第五章 科学实践:世界与我们双向建造
第六章 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
结语:实践的科学与科学的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精准与文学的张力。初看之下,会觉得句子结构略显复杂,充满了古典的修辞和严谨的逻辑连接词,但这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因为作者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容纳下尽可能多的信息密度和思想层次。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某些长句,才能完全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多重含义。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关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时,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排比和对仗,将原本枯燥的思辨过程转化成了一种富有节奏感的智力探索。这种文风,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智力上的共鸣与对话。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进入一种沉静、内观的状态,去体会文字背后那股强劲的思辨洪流。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重新审视日常经验的“工具箱”。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例如,当我在处理工作中的某个决策失误时,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运气不好”或者“外部环境变化”的简单归因上,而是会下意识地去反思,是哪个环节的“实践预设”出现了偏差,是我的观察维度太过狭隘,还是我的目标设定本身就带有某种先天的“主观傲慢”。作者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质疑的框架。这种框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大的科学研究到琐碎的人际互动,都建立了一套基于审慎和反思的评判标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白的“成功学”口号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改变的是思考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到内页纸张的细腻触感,无不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尤其是在引用那些晦涩的理论时,加粗和斜体的运用恰到好处,让复杂的概念得以清晰地呈现。装订工艺也非常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书脊也纹丝不动,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把书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重量,更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仿佛捧着的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真知灼见。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经过精心制作,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阐释了深层的逻辑关系,这比纯文字的堆砌要高效得多。总的来说,从物质层面来说,这本书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让人在阅读之外,也能享受到物理媒介带来的愉悦。
评分初读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构建理论的严密性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对每一个关键的哲学立场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没有丝毫的含糊其辞。特别是他对“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同于流于表面的论述,而是深入到形而上学的层面进行溯源,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考察人类认知是如何一步步凝固成既定范式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面对那些已经被奉为圭臬的“公理”,他总能找到那个微妙的逻辑断裂点,然后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其剖开,展示其内部的结构和潜在的局限性。这种由内而外的解构,使得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接受结论的层面,而是被强迫参与到知识生产的再思考过程中去。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耐心的梳理。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没有相关学术背景的读者来说,开篇的前几章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吃力,知识的密度和概念的抽象性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我身边有朋友尝试过几次,最终都因为感觉“太烧脑”而暂时搁置。但这恰恰体现了它价值的稀缺性——它不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坚守了学术探索的纯粹性。对于真正有志于在自己领域深耕,或者对知识的本源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后面会感受到巨大的回报。它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初入时会迷失方向,但一旦掌握了核心的逻辑线索,穿梭其中便成为一种享受,每发现一个转角,都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是对那些愿意付出时间和智力成本的求知者的最高奖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