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縴智能結構
定價:46.70元
作者:塗亞慶 劉興長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0401728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智能結構是由多學科交叉而逐漸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而光縴智能結構又是其中的典型研究方嚮。本書針對光縴智能結構有關基礎問題,從基本的研究思想與方法論、關鍵技術以及應用領域等諸方麵進行瞭較係統的闡述。首先綜述瞭智能結構;然後主要以復閤材料為對象,闡述瞭光縴智能結構的集成基礎;重點是論述光縴智能結構中的典型光縴傳感器(包括光縴應變傳感器、光縴微彎傳感器、分布式光縴傳感器等)、光縴傳感器網絡和多路復用技術、光縴智能結構的神經網絡處理以及智能結構執行器和控製器等關健技術;*後探討與介紹瞭若乾光縴智能結構的應用領域,包括狀態監測與損傷評估、航天器、土木工程、區學領域以及軍事裝備等。
本書可供從事智能結構以及材料與結構工程、機械與儀器儀錶、自動化與信息工程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設計和應用的科技工作者閱讀與參考,也可作為高等學樣有關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與參考書。
目錄
章 緒論
摘要
1.1 引言
1.2 智能結構的思想與方法
1.3 智能結構的研究現狀
1.4 智能結構的關鍵技術
1.5 光縴智能結構的實現方法
1.6 智能結構的應用領域
1.7 智能結構的前景展望
第2章 復閤材料結構基礎
摘要
2.1 復閤材料簡介
2.2 復閤片層
2.3 復閤疊層
2.4 片層斷裂分析
2.5 展望
經3章 光縴/復閤材料結構的力學分析
摘要
3.1 應力與應變集中
3.2 裂縫
3.3 結構穩定性分析
3.4 傳感器性能
3.5 展望
第4章 智能結構中的光縴集成
摘要
4.1 光縴智能結構與復閤材料的集成
4.2 光縴塗層設計
4.3 光縴連接方法
4.4 展望
第5章 光縴應變傳感器
摘要
5.1 光縴傳感器概況
5.2 乾涉式應變光縴傳感器簡介
5.3 Fabry-perot乾涉光縴傳感器
5.4 Bragg光柵光縴傳感器
5.5 雙模橢芯光縴傳感器
5.6 光縴應變傳感器的靈敏度分析
5.7 光縴應變傳感器的解調
5.8 光縴應變感器的應用
5.9 展望
第6章 光縴微彎傳感器
第7章 分布式光縴傳感器
第8章 光縴傳感器網絡和多路復用技術
第9章 光縴智能結構的神經網絡處理
0章 智能結構執行器
1章 智能結構控製器
2章 狀態監測與損傷評估的光縴智能結構
3章 航空器的光縴智結構
4章 土木工程的光縴智能結構
5章 醫學領域的光縴智能結構
6章 軍事裝備的光縴智能結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保持著高度關注,尤其是在涉及復閤材料和功能性材料的應用層麵。光縴傳感器在近年來取得瞭長足的進步,其高精度、抗電磁乾擾以及能夠實現分布式傳感的特性,使其在工程監測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而將這些傳感能力與“智能結構”的概念相結閤,無疑是這個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光縴智能結構》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前沿的研究課題,比如如何將光縴嵌入到各類結構材料中,如何設計與光縴傳感器協同工作的智能控製係統,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析光縴傳遞的海量信息,從而實現結構的自適應和自修復。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關鍵的技術挑戰,以及有哪些創新的解決方案被提齣。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未來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發展的暢想。想象一下,一座座摩天大樓、一座座跨海大橋,都能夠通過內置的光縴網絡,實時感知自身的“健康狀況”,並能根據風力、地震、溫度等環境因素,自動調整結構形態,以達到最佳的穩定性和抗災性。這種“智能”是多麼令人著迷!我希望《光縴智能結構》能夠在我腦海中構建的這些圖景之上,給齣更具體的實現路徑和技術細節。比如,光縴如何被巧妙地集成到鋼筋混凝土、復閤材料等主體結構中?它們的耐久性如何保證?智能控製係統又是如何工作的,是否能夠實現遠程診斷和維護?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讀物,更是一扇通往未來工程世界的窗口。
評分我對信息技術與傳統工程學科的交叉融閤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工程領域帶來瞭革命性的變革。而“光縴智能結構”這個主題,正是這種融閤的絕佳體現。光縴作為信息傳輸的高速通道,其在結構中的應用,不僅是為瞭監測,更是為瞭實現信息的實時獲取、高效處理和智能決策。我迫切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光縴作為信息載體,如何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感知-傳輸-分析-決策”的智能係統。這其中可能涉及到復雜的信號處理算法、數據融閤技術,以及智能控製策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光縴技術如何賦能結構,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建築材料,而是擁有“生命”和“智慧”的有機體。
評分作為一名對工程力學和結構健康監測領域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對“光縴智能結構”這個概念感到非常興奮。它預示著一種全新的結構設計和運維模式。傳統結構往往需要周期性的、離散的檢測,而智能結構則能夠實現全天候、實時的監測,這無疑將大大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光縴技術與結構力學理論相結閤的。例如,光縴的應變、溫度、振動等信息如何轉化為結構的關鍵參數,這些參數又如何被用來評估結構的整體性能和預測潛在的故障。此外,我對“智能”二字的理解,還包括瞭結構的自適應能力,即結構能夠根據監測到的信息,主動調整其性能以應對外部變化或內部損傷,這是否也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若隱若現的光縴紋理,仿佛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個充滿科技感與未知的領域。我對於“智能結構”這個概念一直非常好奇,它意味著材料不再是簡單的被動承載,而是能夠感知、響應甚至自主決策。而“光縴”作為一種高度集成的通信和傳感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疑至關重要。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各種場景:建築物的智能監測,能夠預警地震或結構損傷;橋梁的實時健康管理,大大提高安全性;甚至是更具未來感的應用,比如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而改變自身形態的服裝或裝備。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激起瞭我強烈的探索欲,我期待它能揭示光縴技術如何賦能結構,使其突破傳統限製,走嚮更智能、更自主的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