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4) |
| 作者 | 曾传辉 |
| 定价 | 79.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87618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论文集收录2014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论文二十余篇,分别围绕时政论述、经典研究、学术前沿等方面展开,既有高度的理论思辨和严谨的史实考证,又密切联系实际,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曾传辉,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研究员、主任。1990年至1998年,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至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博士后工作站工作;2003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工作。研究专长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道教养生、当代宗教。 |
| 目录 | |
| 时政论述 在平等包容的对话模式中建立深层的世界文化交流机制 ——有感于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郑筱筠】 改革开放时代宗教政策的文本与意义——从邓到【黄 奎】 论毛关于信仰问题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何虎生】 重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王奇昌】 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曾传辉】 经典研究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恩格斯《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的宗教理论研究【牛苏林】 工人阶级政党宗教观的宣言书 ——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的宗教理论研究【任 杰】 马克思主义政教关系观的鲜明展示 ——列宁《各阶级和各政党对宗教和教会的态度》的宗教理论研究【李建生】 深刻揭示宗教本质的重要文献 ——列宁《致阿·马·高尔基》的宗教理论研究【毛 胜】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 ——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彭无情】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李志雄】 思想脚步 对马克思宗教观方法论的探析与反思【叔贵峰】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王 珍】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观点的解读【孙琥瑭】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贺彦凤】 普列汉诺夫的另一理论贡献:对宗教概念的有益探索【张俭松】 长征开始前后中国党宗教政策的不足与调整【范晓婧】 书评回应 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全方位思考 ——读卓新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究》【龚学增】 公私辨析 为什么我不是宗教徒——论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有效性【邓曦泽】 国家公民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可忽视的维度【何海兵】 公私二元视野下中国宗教政策之审视【熊 路】 他山之石 老挝宗教问题的现状与展望【谢泽鑫】 学术前沿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前沿报告(2013-2014)【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一本关于“18世纪欧洲宫廷沙龙中的知识分子网络与舆论形成”的断代史专著,成功地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完美结合。这本书的叙事重心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思想家及其观点,而是聚焦于“交往”本身——那些在精致的沙龙里,围绕着丝绒沙发和香槟杯,思想是如何被传播、被修正、被政治化的。作者对于贵族女性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沙龙女主人”角色的挖掘,尤为精彩,她们不再是历史的陪衬,而是知识流动的关键节点。书中对当时的书信往来、小册子的秘密印刷和传播路径的追踪,简直是一部精彩的“信息战”教科书。读来最大的感受是,舆论从来都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和有目的的散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哲学思潮被引入沙龙时的那种氛围描写,那种对新奇思想的渴望与对既有秩序的暗流涌动的冲突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发生在看似最优雅、最不经意的社交场合。
评分天呐,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个体身份认同危机与重塑”的学术著作,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如何导致现代人精神层面的迷失。书中对福柯的权力分析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创新性解读,特别是关于“微观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规训,让人读完后不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产生审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理论的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访谈资料,这些鲜活的个体叙事,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厚度和说服力。比如,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社交媒体上“人设”的构建与解构,揭示了数字身份与真实自我的巨大鸿沟。虽然学术性很强,但作者的文笔极其凝练且富含哲思,即便是非专业读者,只要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个体存在问题稍有关注,也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营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只被束之高阁于图书馆,它更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病灶的一剂清醒剂。它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算法即新的上帝”,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促使我不断反思媒介对我们认知的影响。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探讨“数字时代个人隐私权与数据主权”的法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报告,内容尖锐,直指人心。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个人信息泄露”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的本质,以及当这种资料被巨型科技公司垄断时,个体如何彻底丧失对其人生轨迹的控制权。作者大胆地构建了一套“数字权利谱系”,试图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外,为公民争取一种超越传统财产权的“数字自我决定权”。书中对于“预测性警务”和“信用评分系统”的案例分析,充满了令人不安的细节,展示了算法偏见如何固化社会不公,并将这种不公转化为技术壁垒。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感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自愿或非自愿地将自己的行为数据贡献出去,却对这些数据的最终流向和用途一无所知。这本书的文笔充满了紧迫感和批判性,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法律条文,更像是在呼唤一场关于人类主体性的自我解放运动,非常发人深省。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一部关于“深海微生物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机制”的科普巨著,简直就是一次智力上的极限挑战和宇宙级的震撼体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大师。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海洋的认知,原来那片看似沉寂的黑暗深渊,竟然是地球生命活动最活跃、最神秘的“第二大脑”。书中详尽地阐述了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如何通过碳循环和甲烷氧化等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大气成分,这种跨越尺度的影响力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作者对科学史的梳理也做得非常到位,穿插介绍了早期海洋学家的探索历程,那些关于深潜器的描述,读起来简直比科幻小说还要惊险刺激。虽然涉及大量的化学和生物学名词,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表,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想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将目光投向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角落,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如何精密运作的,同时也警示着人类活动对这个脆弱系统的潜在破坏力。
评分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古代手工艺复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调查报告,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化乡愁和匠人精神的回归。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老者带着你穿梭于偏远的村落,亲眼见证那些即将失传的技艺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顽强地延续下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感”的捕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早已失去了对手工艺品所需的那种漫长等待和精雕细琢的耐心,而这本书通过对竹编、泥塑、传统织染等工艺流程的细致描摹,成功地将那种凝固的时间感重新唤醒。它不仅仅记录了技术,更记录了附着在技术上的生活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是社区的社会结构。书中配有的那些高清实拍照片,每一张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无声地诉说着传承的艰辛与美丽。读完后,我立刻去当地的市集寻找那些手工制品,那种与机器批量生产完全不同的温润触感和独特纹理,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它让人重新审视“效率”的代价,并为那些默默坚守传统的工匠们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