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与通信 |
| 作者 | 阿南萨拉姆·斯瓦米,赵青,洪乐文 ,任 |
| 定价 | 69.00元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561240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38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大量自治的设备通过一个无线网络来协作检测物理或环境条件。自它作为战场监察这一军事用途开始,这一技术的实际使用已经扩展至包括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测和救援、健康监测和火灾检测在内的一系列民用领域。技术的进步连同降低的成本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会对21世纪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n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要求考虑多个学科,如分布式信号处理、通信和跨层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 信号处理与通信》致力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方面,并从信号处理和通信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大规模网络设计的知识。《无线传感器网络 信号处理与通信》还阐述了现有的设计理论和技水,并重点强调了大规模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特性。其特色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走进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信号处理、通信算法和新颖的跨层设计范例。将思想和说明从经典理论应用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领域。给出了用于特定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所使用的重要的分析工具。n 《无线传感器网络 信号处理与通信》适合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的研究者与从业人员阅读,以使他们能够将经典理论应用到网络设计中。《无线传感器网络 信号处理与通信》还有助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用于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引言n n 部分 基本特征与约束n 第2章 传感器网络性能的信息论界限n 2.1 引言n 2.2 传感器网络模型n 2.2.1 线性高斯传感器网络n 2.3 数字架构n 2.3.1 分布式源编码n 2.3.2 分布式信道编码n 2.3.3 数字架构的端到端性能n 2.4 数字架构的代价n 2.5 一般架构的界限n 2.6 总结n 参考文献n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内信息处理n 3.1 引言n 3.2 通信复杂性模型n 3.3 无线网中的计算功能:空间复用和分块计算n 3.3.1 无线通信网的地理模型n 3.3.2 分组计算与计算吞吐量n 3.3.3 对称函数及类型n 3.3.4 同位网络n 3.3.5 对称函数的子类:敏感型函数和阈值型函数n 3.3.6 同位网络中关于大吞吐量的结论n 3.3.7 多跳网络:平面网络n 3.3.8 其它无环网络n 3.4 有噪通信无线网络:同位广播网中的可靠性计算n 3.4.1 测量值奇偶校验概述n 3.4.2 阈值函数n 3.5 信息论公式n 3.6 总结n 参考文献n 第4章 传感器网络的感知能力n 4.1 引言n 4.1.1 大型检测应用n 4.1.2 作为编码器的传感器网络n 4.1.3 信息论背景n 4.2 传感器网络的感知能力n 4.2.1 任意链接的传感器网络模型n 4.2.2 编码和类方法n 4.2.3 感知能力定理n 4.2.4 感知能力界限的例证n 4.3 其他传感器网络模型n 4.3.1 局部感知模型n 4.3.2 目标模型n 4.4 总结n 参考文献n 第5章 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时间定律及其应用n 5.1 引言n 5.2 网络的生存时间定律和一般设计规则n 5.2.1 网络特征和生存时间定义n 5.2.2 生存时间定律n 5.2.3 生存时间大化的一般设计原则n 5.3 基本性能极限:一个短路径架构n 5.3.1 问题陈述n 5.3.2 SSP的公式表示n 5.3.3 网络生存时间的基本性能限制n 5.3.4 网络规模具有多项式复杂度的极限性能计算n 5.4 分布式渐进优传输调度n 5.4.1 生存时间大化的动态协议n 5.4.2 DPLM的动态特性n ……n n 第二部分 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n 第6章 传感器网络中的检测n 第7章 宽带与能量约束下的分布式估计n 第8章 无限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学习n 第9章 图模型与传感器网络融合n n 第三部分 通信、网络与跨层设计n 0章 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中的协作传输n 1章 Ad-Hoc 传感器网络中面向应用的短路径路由n 2章 传感器网络中以数据为中心与协作MAC协议n 3章 无人看护地面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激活和传输调度:相关均衡方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你对身边“无形”事物的观察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对周遭环境中的各种设备产生了好奇心,它们是如何“交流”的?它们是如何“感知”的?它并没有直接教授具体的通信协议或者硬件知识,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释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哲学和核心挑战。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网络拓扑”和“节点调度”的论述,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理解了这些设计如何影响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效率。它让我明白,并不是随便把设备连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的网络,而是需要精心设计,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这本书也让我对“能源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在许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中,节点往往是靠电池供电,因此,如何最小化能耗,最大限度地延长节点寿命,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这种“约束下的创新”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它让我不再仅仅把无线通信看作是一种方便的功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密的工程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而是直接切入技术的核心。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通信技术的书籍,但往往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而这本书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原理时,会穿插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容易接受。比如,书中在讲到节点间的能量受限时,用了“电池续航”的概念来类比,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优化通信协议的重要性。它也让我明白,无线传感器网络之所以能够大规模部署,并且在一些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工作,背后蕴含着大量的工程智慧,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软件和算法的精妙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功耗”在整个网络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并阐述了如何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长节点的续航时间。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性能的极致,更是追求一种“可持续性”的平衡。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指导我如何去“写代码”或者“搭建硬件”,但它让我对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更多思考。
评分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没想到它却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自然界和工业界那些不为人知的“低语”。它不是教你怎么搭建一个传感器网络,而是让你明白,一旦有了这些网络的“耳朵”和“嘴巴”,它们如何能“听到”环境的声音,并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我特别喜欢关于数据融合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让我联想到气象预报,那些看似简单的天气图,背后一定是无数个气象站、卫星、探空气球传递的海量数据的汇聚和分析。书中对噪声的抑制和抗干扰技术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通信的努力。我曾一度对某些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感到困惑,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信号的传输环境是多么复杂多变,各种电磁波、物理障碍都在干扰着信息的传递,而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对于这种“不稳定”的疑惑,并提供了解决思路。它还涉及到一些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原理,虽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算法,但让我理解了信息的“加密”和“还原”是如何实现的,这对于保护数据安全也很有启发。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传感器网络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以及支撑这些应用的关键技术。
评分这本书真是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通信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手机信号、WiFi信号这些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庞大而精妙的“看不见的世界”。它没有直接讲解如何使用某个App或者如何优化WiFi速度,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剖析了那些在空气中穿梭的信号到底是怎么被“捕捉”和“理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节点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章节,那种分布式决策的智慧,简直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运作。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虽然不是直接描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但那些关于信息分发、资源共享、甚至是如何在信号干扰下保持通信的原理,我发现竟然与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都能找到共通之处。比如,我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失灵,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信号传输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设备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它让我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者”,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关于信号的采集和初步处理部分,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讲解非常直观,通过一些类比,我竟然能理解一些复杂的信号理论,比如傅里叶变换在这种场景下的应用,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让我对“无线”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方便的代名词,更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和精密的工程。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传感器”和“网络”的概念是割裂的。我知道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也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网络,但从未想过它们如何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的、强大的体系。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连接器”,它将看似孤立的技术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农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强大应用前景。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编程,也没有展示具体的硬件设备,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网络,以及它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理念,它强调了传感器网络作为信息采集和传递的“触角”,如何为更高级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数据,背后可能就是无数个微小的传感器在默默工作,传递着关键的信息。书中对数据传输的鲁棒性和效率的讨论,也让我对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信号的处理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更是一种智慧的提取和筛选,确保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