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的教育简单(2014年中国好书)
定价:38.00元
作者:尹建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6374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内容提要
这是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本书*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目录
序言 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朱旭东
前言 生命中美的馈赠尹建莉
章 保卫纯真童年
1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2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3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4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5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6 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关于胎教
关于母乳喂养
关于月嫂
关于纸尿裤
关于婴儿车
关于幼儿说话
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
1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2 “有本事”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
3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4 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5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 说说“钱”这个事儿
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
1 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
2 “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3 “寄宿制”是个坏制
4 幼儿园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5 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6 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7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 赢在教育细节
1 潜台词是重要的台词
2 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3 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4 只要办法对,四两拨千斤
父母装瞌睡,孩子真瞌睡
发放三两“权力”,收获半斤“懂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
暗中设圈套,明处消劣习
空出一面墙,挤走电视症
巧用心理战,便秘去无踪
“看道理”,胜过“讲道理”
家长不生气,孩子不惹事
反串“小监工”,干活有热情
5 走出心理沼泽——小春的故事
第五章 完善家长自身
1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2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3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4 唠叨是把小刀子
5 如何培养好习惯
6 求是不的做法
第六章 绕开宣传陷阱
1 关于“自闭症”这件事
2 美国心理学史上的幺蛾子
后记
简单的路径,抵达丰富的可能王月鹏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尹建莉,家庭教育专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家庭教育著作里程碑式的作品,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呈现了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被誉为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来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革命,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目前中外版本总发行量已近600万册。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我最喜欢这本书中关于“审美疲劳”的探讨。作者非常精准地指出了现代人面临的一个悖论:信息过载和选择泛滥,反而让我们失去了真正的欣赏能力。我们“看过”太多东西,却“感受”到越来越少。他提出了一种“有节制的暴露”的理念,倡导在生活中为自己的感官建立一个“净化期”,刻意远离那些低劣的、重复的刺激,以便让真正有价值的美丽得以重新显形。这与我近年来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倾向不谋而合,但这本书给出的理论基础更加深厚和哲学化。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确信,主动选择“不看”和“不听”某些东西,并非是一种退缩,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在世界的敏感性和辨识力。这是一本能从根本上重塑你与世界互动方式的书籍。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慢”。它不适合那种想在通勤路上快速消化的快餐式阅读。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慢食”。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段落,甚至需要合上书本,走到窗边,看着天空,让那些关于“崇高”与“和谐”的讨论在脑海中沉淀。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那一部分尤其精彩,作者强调了分辨“庸俗”与“高雅”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品味问题,更是一种对抗信息洪流中审美退化的主动防御。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一些艺术史案例,那些被时间淘洗下来的经典作品,如何穿越不同的文化背景,依然能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对经典的致敬,本身就是一种对时代喧嚣的有力回击。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审美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欧洲人文主义的韵味。它行文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对逝去美好时代的追忆,同时又蕴含着对未来能够重拾真谛的殷切期盼。它不像当代很多心灵鸡汤那样,充满了激昂的口号和立竿见影的保证,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口吻,去审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物质富裕过程中,所付出的精神代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痛苦”在美学建构中作用的讨论,他指出,真正的深刻美感,往往孕育于对人性局限和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一味的甜腻和感官刺激。这种对复杂性的接纳,让这本书的底色显得格外厚重和真实。它不是一剂麻醉剂,而是一面清醒的镜子,让人诚实地面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贫瘠与丰饶。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行动美学”。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份美感。比如,书中提到对“时间”的尊重,如何通过有条不紊地安排日程、认真对待每一次会面,来体现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这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美”外包给了设计师和艺术家,却忘了自身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才是最直接的“美”的载体。从服装的选择、餐桌的布置,到工作邮件的措辞,无一不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投射。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笔触,拆解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将其提升到了关乎人格完善的高度。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处理琐事的方式,努力让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尊重感。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内敛的书皮设计吸引了。我一直对外在美与内在修养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它不像那些浮夸的畅销书那样,用鲜艳的色彩和极具煽动性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姿态,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于“美”的定义进行的拓展,他没有将美仅仅局限于视觉艺术或自然风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体验和道德完善的途径。这种宏大的视角立刻拉高了阅读的层次。我读到一些关于古希腊教育理念的论述,那种将音乐、体育、辩论视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完整体系,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代教育中那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实用技能的倾向。全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却不失深刻,即使面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恰当的历史典故,将其阐释得清晰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