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平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新浪育儿名博主,搜狐亲子名博主,报刊专栏作家,多家育儿网站和杂志特聘专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
已出版《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等畅销精品,达数十万册。
认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终身的事业,相信孩子成长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心灵陪伴。以专家的角度,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天下父母分享自己养育孩子的理念和做法,深受年轻父母的推崇。
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全国多所知名幼儿园、小学的家长和老师做过相关培训,曾接受湖南卫视、云南卫视、江苏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江网、父母堂、《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文汇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等多家大型媒体采访。
近年来,作者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河南青年报》《婚姻与家庭》《父母世界Parents》《时尚育儿》《孩子》《亲子》《中华家教》《家教》《健康准妈妈》《魅力家长》《幼儿教育》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教育类专栏文章。
我非常欣赏这套书对于“性格塑造”的全面性考量。它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承认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比如,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时,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换位思考剧场”:让孩子扮演故事里受委屈的角色,或者让孩子描述他最喜欢的玩具“如果会说话会是什么感受”。这种角色互换练习,有效地拉近了孩子与他人情感之间的距离。此外,关于“责任感”的培养,它也没有采用惩罚机制,而是通过赋予孩子“重要的家庭任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稳固一个孩子的内在价值观。整套书的架构非常宏大,却又不失细节的温暖,它不仅是写给孩子的指南,更是写给我们父母的一份自我成长的邀请函,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为人父母”这个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有分量。特别是那些插图,色彩鲜明,画风温馨,一看就知道是为亲子阅读精心准备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它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感,而是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富有创意的亲子游戏中去。比如,关于培养专注力的那个章节,它提供了一系列不需要复杂道具就能立刻上手的游戏,比如“静音寻宝”或者“五感模仿秀”,这些都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让我这个平时工作忙碌的家长,也能轻松找到实践的切入点。我尝试了其中几个小游戏,发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变得更愿意安静地完成一件事了,那种成就感不是靠吼叫或奖励得来的,而是源自游戏本身的乐趣和探索欲。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理论大全,这一点对我这个需要“即学即用”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育儿专家的深度对话,但这位专家非常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我特别喜欢它对“习惯养成”的解构方式。它没有把“好习惯”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将其细化到微小的日常瞬间。比如,关于“自己收拾玩具”这个环节,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收拾”,而是详细描述了如果孩子抗拒时,家长可以采用的几种“角色扮演”策略,比如让家长假装自己是“玩具医生”,需要把生病的玩具送回“医院”(玩具箱)休息。这种富有趣味性的引导,极大地减少了亲子间的冲突。我曾苦恼于孩子总把自己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读完关于“时间管理”那一章后,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可视化”地安排任务,把要做的事情画成小图标,完成一个就撕掉一个,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清晰的视觉反馈也让他更有掌控感。这套书真正体现了“理解孩子比改造孩子更重要”的教育哲学,它教我们如何“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行为本身的结果。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培养自控力”这类主题的书抱有谨慎态度,总觉得那些方法太理想化,不适用于我家这个精力旺盛的小家伙。然而,这本书在处理情绪管理和冲动控制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它没有要求孩子一下子变得像个小大人,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情绪降温工具箱”。其中一个“暂停按钮”练习让我印象深刻,它教导孩子在生气或想发脾气之前,先做三次深呼吸,并想象自己按下一个红色的“暂停”按钮。这个简单的动作,居然能有效地打断孩子失控的冲动。更妙的是,这本书还教会了我们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它提醒我们,家长的焦虑和不耐烦是孩子自控力培养的最大障碍。通过调整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情绪稳定的锚点。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的接地气,让我这个经常在育儿路上感到挫败的母亲,重新找到了力量和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套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为“社恐型”或“内向型”家长量身定做的。它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绝不枯燥。它更像是一系列深入的“情景喜剧分析”,而不是枯燥的教育学论文。尤其在涉及“学习力”的部分,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认为“多做题就是提高学习力”的旧观念。书中重点强调了“好奇心的激发”和“错误处理机制”的重要性。它提供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去“解剖”一个旧玩具,或者设立一个“失败博物馆”来展示那些不成功的尝试,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家孩子内在的求知欲。他不再害怕做错题,而是把错误看作是通往正确答案的“线索”。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单纯提高分数重要得多。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育儿操作系统”,让我们能从根本上理解如何“种下一颗种子”,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催熟果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