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规划

新时代乡村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朝林等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规划
  • 新时代
  • 城乡发展
  • 乡村振兴
  • 区域规划
  • 国土空间规划
  • 生态乡村
  • 美丽乡村
  • 政策研究
  • 规划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680
商品编码:29528670240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358
字数:5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新时代乡村规划》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本质出发,反思近期乡村发展和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从国家城镇化趋势,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出发,就乡村发展与保护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包括15章,重点论述了新时代我国乡村规划编制的新框架——新目标、新理论、新焦点、新理论框架和新方法,同时就新时代乡村规划编制中的诸多技术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和实证研究,并从规范我国乡村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乡域规划和村域规划的编制技术导则(草案)。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1
1.1.1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模型 2
1.1.2 高速城市化时期及其阶段性 3
1.1.3 高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衰退问题 4
1.1.4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及面临挑战 5
1.2 乡村规划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6
1.2.1 高速城市化的负外部性 6
1.2.2 高速城市化负外部性带来的问题 7
1.2.3 现有调节机制的有效性缺失分析 10
1.2.4 乡村规划研究的需求分析 12
1.3 乡村规划体系不适应乡村发展新形势 14
1.3.1 乡村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14
1.3.2 乡村发展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20
1.3.3 改进乡村规划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1.4 研究意义、范围和目标 23
1.4.1 乡村规划及其研究意义 23
1.4.2 研究范围 23
1.4.3 研究目标 25
第2章 乡村规划研究概况 26
2.1 国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26
2.2 国外乡村规划实践综述 27
2.3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29
2.4 结论和讨论 35
第*篇 乡村规划新框架
第3章 乡村规划新目标 39
3.1 乡村规划新目标体系的内涵分析 39
3.1.1 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 39
3.1.2 基于发展趋势的分析 41
3.1.3 新目标体系的内涵 44
3.2 乡村规划新目标界定的基本方法 45
3.2.1 目标体系之间的关系模式 45
3.2.2 目标界定的因素和方法 46
3.3 基于既定目标的规划策略制定 47
3.3.1 生态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7
3.3.2 经济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8
3.3.3 社会目标导向的规划策略 49
第4章 乡村规划新理论 51
4.1 乡村规划基本理论及其不适应性 51
4.1.1 基本理论 51
4.1.2 基本理论不适应性 52
4.2 乡村规划理论建构 53
4.2.1 乡村发展理论 53
4.2.2 乡村规划空间理论 54
4.2.3 乡村规划制度理论 56
4.2.4 乡村规划方法论 59
4.3 乡村规划新内涵 60
4.3.1 乡村规划目的 60
4.3.2 乡村规划特征 60
4.4 乡村治理新逻辑 62
4.4.1 乡村治理模式 62
4.4.2 乡村治理路径 64
第5章 乡村规划新焦点 66
5.1 乡村系统功能与结构特征 66
5.1.1 乡村系统功能 66
5.1.2 乡村系统构成 67
5.1.3 乡村系统结构 68
5.2 乡村系统属性与规划影响 70
5.2.1 城乡系统差异 70
5.2.2 区域尺度差别 71
5.2.3 乡村系统关联 72
5.3 乡村规划横向与纵向环境 75
5.3.1 横向环境 75
5.3.2 纵向环境 77
第6章 乡村规划新理论框架 78
6.1 乡村规划新组织架构 78
6.1.1 城乡空间关系 78
6.1.2 乡村规划体系 79
6.1.3 乡村规划层级 79
6.2 乡村规划新类型 86
6.2.1 平台式规划 86
6.2.2 抽屉式规划 87
6.2.3 协同式规划 88
6.3 乡村规划新技术框架 90
6.3.1 规划技术框架基础 90
6.3.2 乡村规划技术框架核心 92
6.3.3 乡村规划框架 92
第7章 乡村规划新方法 94
7.1 乡村规划技术接口 94
7.1.1 规划层级接口设计 94
7.1.2 规划内容接口设计 96
7.2 乡村规划内容衔接 96
7.2.1 衔接逻辑 96
7.2.2 衔接内容 98
第二篇 乡村规划编制技术
第8章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技术 103
8.1 县域空间分析技术 103
8.1.1 县域发展条件分析 103
8.1.2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技术 103
8.1.3 县域空间分类和划分技术 108
8.2 县域空间开发与管理技术 124
8.2.1 “多规”融合技术 124
8.2.2 建设空间管制区划定技术 127
8.2.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 131
8.2.4 城乡用地分类管理技术 133
8.2.5 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技术 134
8.2.6 县域空间综合布局技术 135
8.3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技术 139
8.3.1 村镇等级结构确定 139
8.3.2 村镇类型划分 140
8.3.3 重点镇选择 141
8.3.4 中心村选择 142
8.3.5 镇村体系空间格局调整 142
8.4 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技术 144
8.4.1 交通体系统筹规划 144
8.4.2 水务设施统筹规划 146
8.4.3 信息设施统筹规划 149
8.4.4 能源设施统筹规划 149
8.4.5 基础设施配置标准 150
8.5 县域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技术 151
8.5.1 生活圈划定 151
8.5.2 服务设施优化配置 151
8.5.3 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52
第9章 镇域规划编制技术 153
9.1 引导人口向城镇空间集中 153
9.1.1 镇区建设空间划定技术 153
9.1.2 基于生活圈的镇村体系构建方法 153
9.1.3 高标准镇区规划建设标准 157
9.1.4 行政村撤并和调整 157
9.1.5 自然村-行政村的社区转型 158
9.2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 163
9.2.1 城区和园区产业定位 163
9.2.2 镇域产业体系设计 163
9.2.3 产业空间布局 166
9.2.4 镇级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171
9.2.5 产城融合规划编制技术 171
9.3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 173
9.3.1 保护基本农田区方法 173
9.3.2 “土规”和“城规”合一技术 174
9.3.3 多规融合的用地分类标准 174
9.3.4 村庄用地整理规划编制技术 174
9.3.5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技术 177
9.3.6 塑造和展现现代化美丽小城镇景观 186
9.4 高标准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88
9.4.1 与周边区域交通统筹规划方法 188
9.4.2 交通线向农村延伸规划方法 190
9.4.3 镇域公共交通统筹规划技术 190
9.4.4 镇域市政工程统筹规划技术 190
9.4.5 镇域防灾设施统筹规划技术 198
9.4.6 智慧农村信息乡村规划技术 200
9.5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200
9.5.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00
9.5.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技术 202
9.5.3 公共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技术 204
第10章 乡域规划编制技术 206
10.1 乡域总体空间总体布局技术 206
10.1.1 乡域空间划定技术 206
10.1.2 乡域村庄布局基础技术 212
10.1.3 乡域村庄体系规划技术 216
10.2 乡域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技术 221
10.2.1 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21
10.2.2 农民生活性服务设施配置技术 222
10.3 乡域保障设施统筹布局技术 225
10.3.1 基础保障设施规划技术 225
10.3.2 污染防治设施布局技术 231
10.4 乡域发展空间综合布局技术 234
10.4.1 乡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技术 234
10.4.2 乡域农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技术 239
10.4.3 乡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 242
第11章 村域规划编制技术 249
11.1 农村社会调查 249
11.1.1 农村居民家庭调查 249
11.1.2 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企业调查 252
11.1.3 村域人居环境调查 255
11.2 统筹规划技术 256
11.2.1 村域生产转型发展规划技术 256
11.2.2 村域生活空间统筹规划技术 258
11.2.3 村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技术 260
11.3 设施优化配置技术 261
11.3.1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 261
11.3.2 村域道路交通规划 263
11.3.3 村域公用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264
11.4 信息系统支持技术 266
11.4.1 规划信息系统设计 266
11.4.2 利用主要开发技术 268
11.4.3 后台数据库储存结构 268
11.4.4 规划信息系统功能 269
11.5 规划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271
11.5.1 村域生态环境保护 271
11.5.2 自然村落优化布局 272
11.5.3 村域文化传承规划 272
11.5.4 村域土地利用规划 273
11.5.5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273
11.5.6 村域设施规划 275
11.5.7 村域综合防灾规划 277
第三篇 乡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第12章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81
12.1 总则 281
12.2 术语 281
12.3 规划目标 282
12.4 空间分类与划分 284
12.4.1 空间类型 284
12.4.2 三条控制线划定 284
12.4.3 三类空间划定 285
12.5 空间开发利用 285
12.5.1 空间开发与管理 285
12.5.2 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 286
12.5.3 城乡用地分类 288
12.5.4 产业空间布局 290
12.6 镇村体系规划 290
12.6.1 县域生活圈组织 290
12.6.2 镇村居民点体系 290
12.6.3 重点镇的确定 291
12.6.4 中心村的确定 292
12.6.5 特色镇(村)和永*农村确定 293
12.6.6 镇村建设指引 293
12.7 支撑体系建设 294
12.7.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294
12.7.2 水务设施规划 294
12.7.3 信息设施规划 296
12.7.4 能源设施规划 296
12.7.5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97
12.8 生态环境保育 297
12.8.1 建构生态安全格局 297
12.8.2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98
12.8.3 环境污染治理 299
12.8.4 生态修复工程 299
12.9 成果要求 299
12.10 规划管理与实施 299
第13章 镇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02
13.1 总则 302
13.2 术语 302
13.3 镇域规划目标 303
13.4 空间分区与管制 303
13.4.1 “三区三线”及其城镇空间划定 303
13.4.2 空间管制与城镇开发边界内弹性管理 304
13.4.3 多规融合的用地分类与布局 305
13.5 镇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 306
13.5.1 镇村体系规划与镇区建设 306
13.5.2 生活圈构建与村庄布局调整 308
13.5.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308
13.6 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 309
13.6.1 产业发展定位与分类指引 309
13.6.2 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园区规划 310
13.7 综合交通、公用基础设施与特色保护规划 311
13.7.1 综合交通 311
13.7.2 供水排水与防洪排涝 311
13.7.3 能源与电力 312
13.7.4 电信与信息化 312
13.7.5 垃圾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312
13.7.6 防灾减灾 312
13.7.7 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保护 312
13.8 规划成果要求 313
13.9 规划管理与实施 313
第14章 乡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15
14.1 总则 315
14.2 术语 315
14.3 规划原则与目标 315
14.4 用地分类与调查 316
14.5 空间管制 317
14.5.1 农业空间 317
14.5.2 生态空间 318
14.5.3 永*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318
14.5.4 生态保护红线 319
14.5.5 用途管制 319
14.6 乡村发展 321
14.6.1 农地整理 321
14.6.2 农业发展 322
14.6.3 产业融合 323
14.7 乡村建设 324
14.7.1 村庄布局 324
14.7.2 景观整治 325
14.7.3 服务设施 326
14.7.4 保障设施 329
14.7.5 污染防治 331
14.8 规划管理与实施 333
14.8.1 规划编制 333
14.8.2 规划审批 335
14.8.3 规划实施 335
14.8.4 规划修改 336
第15章 村域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337
15.1 总则 337
15.2 术语 337
15.3 一般规定 337
15.4 村庄系统规划 338
15.4.1 村庄类型 338
15.4.2 村庄规划 338
15.4.3 自然村撤并 339
15.5 土地利用 340
15.6 基础设施 341
15.6.1 村域道路 341
15.6.2 村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342
15.6.3 村域供电设施 343
15.7 社会服务设施 343
15.8 生态和环境保护 345
15.9 村庄经济 346
15.10 新农村生产主体 347
15.11 规划实施 348
15.12 规划成果要求 348
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57
附图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措施。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习*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进一步提出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完成到2020年5000万人左右新型城镇化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除了655个城市外,现有19234个建制镇、56.88万个行政村、276万个自然村,14万km2村镇建成区面积(占全国总建成区面积68%),无疑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1)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乡村规划和环境基础设施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0)第*子课题,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县域及镇(乡)域不同尺度乡村区域空间单元的特点,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规划编制方法,完善乡村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建立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规范及技术标准,并进行技术应用示范。
  1.1 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25%上下后就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1996~2003年更是以连续8年每年提高1.43~1.44个百分点的超高速增长(周一星,2006),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7.5%。中国城市化无论规模之大还是速度之快,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顾朝林,2011)。城市化对我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999年7月23日世界银行在北京召开“城市化发展高级研讨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世纪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E.Stieglitz)在会上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1.1.1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模型
  世界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起源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54.9%,整个世界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从各国城市化发展来看,主要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集聚发展的过程,进入城市化水平相对稳定的成熟发展期,亚洲的日本也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这一阶段。
  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一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具有相类似的规律,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20%左右时,开始进入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高速城市化阶段,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要持续到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0%以上后才会减缓(图1.1)。霍利斯·钱纳里等(1988)提出:“从世界迄今的经验看,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5%时趋于稳定。”在高速城市化之前和之后的阶段,各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则相对平缓很多。
  图1.1 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对于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现出的这种规律性,美国的城市地理学者诺瑟姆(Nartham,1975)将其描述为“S”形曲线并据此对城市化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图1.2),这一模型被广泛接受和引用。
  陈彦光和周一星(2005)从城市-乡村人口的异速生长关系出发,对城市化发展S形曲线的Logistic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将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图1.3)。
  图1.2 诺瑟姆城市化发展阶段性S形曲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谢文蕙等,1996
  图1.3 城市化发展的Logistic过程及其阶段划分示意图
  图片来源:陈彦光和周一星,2005
  1.1.2 高速城市化时期及其阶段性
  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看,各国城市化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城市化率快速增长的时期,也就是高速城市化时期。英国的高速城市化阶段为1801~1890年,历时约9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51个百分点;美国1870~1960年为其高速城市化阶段,历时也约9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50个百分点;日本的高速城市化阶段为1930~1975年,历时约45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15个百分点。另据研究,德国的高速城市化阶段为1835~1912年,历时77年,年均增长0.55个百分点,法国1919~1956年为高速城市化阶段,历时37年,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排除美国由于郊区化对其城市化速度的影响,总体上可以认为城市化后发国家完成高速城市化阶段的速度较先发国家来得快。
  高速城市化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之前为城市化前期,各国的城市化水平保持在低位并且增长缓慢,之后则为城市化成熟发展期,各国城市化水平保持在高位并略有起伏,城市化发展不再表现为量的增加,转而进入改变城市化质量的阶段。相对于所衔接的前后两个时期,高速城市化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高速城市化时期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确定的阶段,其开始和结束具有比较明确的标志,一般来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20%左右就进入这一阶段,在达到70%~80%时脱离这一阶段。
  (2)高速城市化时期的历时较短。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其高速城市化阶段基本在一个世纪内完成,速度快的甚至可以在50年之内完成,而其衔接的城市化前期和城市化成熟发展期在时间上具有开放性。
  (3)高速城市化时期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高速城市化时期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了一国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对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将城市化过程看作一个生命周期(高珮义,2004),那么城市化前期、高速城市化时期和城市化成熟发展期分别对应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而青春期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对生命发展的高度和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4)高速城市化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以城市化速度为标准,高速城市化时期可细分为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大约为城市化水平50%左右。
  1.1.3 高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衰退问题
  高速城市化意味着城乡关系的剧烈变迁,要素快速地、总体上单向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同时面临结构性变化。一方面,高速城市化阶段是一国城镇体系发育成型的时期,快速流动的要素在流入城市选择方面表现出规模偏好,对城镇体系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要素的快速流失使乡村地区陷入衰退,这种衰退更多地表现为活力的衰退并往往形成活力衰退的恶性循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乡村衰退成为高速城市化阶段的规律性特征。
  乡村衰退之所以成为高速城市化阶段的规律性特征,是因为这种衰退更多地表现为乡村地区活力的衰退并形成了衰退的恶性循环。除了上文所述的快速、单向的特点之外,高速城市化时期的要素流动还具有要素结构上的选择性,正是这种选择性导致了乡村地区的活力衰退。以城市化过程中要素流动*具代表性的人口要素为例,在快速、单向流动的背景下,首先从乡村流向城市的总是流动能力*强、*具有活力的人口,剩下的则是流动能力弱的、相对活力不足的人口,而这种活力人口持续流失的情况会使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链式的活力衰退,引起收入、生活、教育等方面问题的互锁,从而产生“贫困文化”,使乡村陷入活力衰退的恶性循环。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来看,在高速城市化时期出现乡村衰退也成为普遍现象,乡村贫困引人注目,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引发了社会冲突。归结起来,高速城市化时期由于以人口为主的要素流失导致的乡村活力衰退主要表现为或产生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的相互影响:①由于工农业部门劳动生产效率的不均衡增长和不同程度存在的帮助工业资本剥削农业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工业化时期的乡村存在着普遍的贫困;②由于人口迁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大规模迁出导致文化娱乐发展缺乏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作为市场支撑,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农村处于封闭、荒凉的状态,而贫困更加剧了这一现象;③同样由于人口减少和密度降低,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人口素质特别是其相对于城市的竞争力难以提高,陷入“贫困—教育缺乏—低收入职业—贫困”的恶性循环,形成贫困的世代相袭。
  1.1.4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及面临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逐步走上正轨。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曲线图中(图1.4),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拐点:一是1980年前后,这一时间点之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在20%以下徘徊,之后的城市化速度则有一次明显的提升;二是1995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接近30%,城市化速度又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提高。这两个拐点前者对应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城市化发展开始步入正常轨道,后者则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仇保兴,2006)。
  图1.4 中国1960~2011年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网站数据“世界发展指标”
  具体到高速城市化时期内的阶段划分,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时期阶段转换的关键转折点上。2011年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而根据陈振光等(2005)的研究,高速城市化时期可分为前期加速阶段和后期减速阶段两个阶段,其分界标志正是城市化水平达到50%。陈明星等(2011)对城市化发展曲线求导,得到了城市化速度的倒“U”形曲线(图1.5),论证了在城市化水平*大值的1/2处即X=xm/2处时,城市化速度达到*大值,其后便进入减速阶段。因此,中国当前正处于从加速阶段进入减速阶段的关键转折点上。
  图1.5 城市化水平曲线和城市化速度曲线示意图
  图片来源:陈明星等,2011
  在这一关键转折时期,中国同样面临乡村衰退问题。如前所述,乡村地区的衰退是各国高速城市化时期的普遍现象,其负面影响直至今日尚未完全消除,这突出表现在已经完成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国家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虽然在完成城市化过程后通过对乡村进行扶持和补贴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但回顾其高速城市化过程则也没有发现应对乡村衰退的有效措施,而分析其后期扶持乡村发展的措施可以发现,由于国情不同,这些措施在中国的可行性存在问题,这使得中国应对乡村衰退无现成经验可循。因此,应对乡村衰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1.2 乡村规划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促进农村地区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将城市生活方式注入农村社会。应对高速城市化带来的乡村衰退问题,加强乡村规划研究、编制和实施是首要途径,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规划引*。这首先需要对高速城市化带来的乡村规划研究需求进行分析。
  1.2.1 高速城市化的负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萨缪尔森将其描述为“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
绿茵与诗意:城郊生态景观的重塑与实践 作者: 张 伟,李 芳 出版社: 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中心 ISBN: 978-7-58888-012-3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区域发展战略或具体的农村聚落建设,而是将视角精准地投向了城市边缘地带——城郊区域的生态景观重塑与设计实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郊地带往往成为传统农业景观被快速侵蚀、城市蔓延与自然环境剧烈冲突的“灰色地带”。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理论框架与设计方法论,指导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如何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这些潜力无限的城郊空间转化为富有韧性、美学价值和休憩功能的绿色网络。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案例分析的全过程,强调在现有土地利用结构下,通过精细化的景观设计手段,实现生态功能的最大化和社区宜居性的提升。 --- 第一部分:城郊景观的生态学诊断与价值重估 (约3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郊地带独特的地理、生物及人文生态特征。我们摒弃了将城郊视为城市“后花园”或“待开发区”的传统观念,强调其作为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及地方文化记忆载体的核心价值。 首先,详细分析了城市扩张对城郊湿地、林地及农田边缘带造成的生态破碎化效应,引入了“生态敏感性地图”的绘制方法,用以识别最需要干预的区域。其次,着重论述了“景观韧性”的概念,即城郊景观抵抗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能力,并提出了评估现有景观系统健康状况的量化指标体系,如物种丰富度指数、水文连通性评分等。这一部分的基调是诊断与认知,为后续的设计干预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 第二部分: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城郊绿色骨架 (约35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技术篇章,专注于城郊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我们关注的不是单一的公园或绿地,而是连接这些点的系统性网络。 水文管理与海绵系统: 探讨了如何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城郊农田与绿地交界处构建雨水花园、渗滤沟和人工湿地,以有效管理地表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恢复地下水补给。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水渗透率计算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本地植被优化水质净化过程。 生物廊道与栖息地营造: 针对日益加剧的野生动物迁徙受阻问题,提出了“多层级生物廊道”的设计理念,包括垂直绿化、带状林地和生态涵养区。特别强调了利用乡土植物群落,在城郊残存的破碎化地块中,构建能够支持特定传粉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微型栖息地。 土壤健康与次生林管理: 针对施工扰动和不当农耕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提出了生态修复路径,包括生物客土、覆盖种植和减少土壤扰动策略。 --- 第三部分:地方性与文化嵌入:设计中的人文语境 (约300字) 景观设计必须回应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在城郊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地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景观的重塑: 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与农业活动或早期工业历史相关的遗迹(如老旧的灌溉渠、废弃的工坊遗址)。我们倡导通过“轻介入”的设计手法,保留其历史肌理,并赋予其新的公共功能,例如将废弃的堆料场转化为观景台或小型社区剧场。 景观的社会功能: 探讨城郊的“游憩链”构建。设计应鼓励社区参与农耕体验(社区花园),同时设置步道系统,将自然观赏、历史教育与日常通勤有机结合。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道设计参数,包括坡度控制、视线引导和休憩节点的舒适度标准,确保这些空间能真正服务于周边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 --- 第四部分:材料选择与低干预施工技术 (约300字) 生态景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尊重程度。本部分聚焦于可持续的材料使用和对现有环境的最小化干扰。 就地取材与循环利用: 详细记录了如何识别和利用城郊环境中现有的石料、木材和弃置的建筑材料(如回收的混凝土骨料),进行景观硬质铺装和挡土墙的建造,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低扰动施工的流程控制: 提出了针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分阶段施工”和“保护区隔离”技术。例如,在植树季或动物繁殖期对特定地块进行施工限制,并推广使用轻型机械和手工操作,以保护表层土壤结构和根系层。书中附录了适用于不同气候带的本土固土植物快速恢复清单。 --- 第五部分:监测、评估与动态管理 (约250字) 城郊生态景观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调整。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了长期监测的重要性。 性能指标的量化追踪: 提出了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定期监测方案,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恢复情况、水文滞留能力的稳定性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 适应性管理策略: 强调设计不是终点,而是开始。根据前三年的监测数据,本部分指导管理者如何灵活调整灌溉策略、进行选择性疏伐或引入新的乡土物种,确保景观系统能够自我优化,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由社区居民参与的、可持续的“景观维护手册”。 --- 本书的独特价值 《绿茵与诗意:城郊生态景观的重塑与实践》完全避开了宏观的农业政策分析或乡村治理模式探讨。它是一本工具书和设计手册,专注于“如何在地块尺度上,通过景观设计语言,修复和优化城市边缘的自然与人工交界面”。它面向的是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工程师以及关注环境品质的政策制定者,为他们在处理复杂城郊地带时,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且极具生态伦理的实践路径。本书的每一项建议都基于实地调研和长期生态数据支撑,力求将理论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绿色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维度”的重视。很多规划往往只关注眼前的蓝图和竣工后的效果,但这本书却不断提醒我们,乡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作者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上规划干预效果的追踪分析,揭示了短期决策可能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韧性设计”来应对不确定性。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慢规划”策略,主张给予自然和社区足够的时间去自我修复和适应,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跨越十年的田野观察,深刻体会到规划的艺术性,它需要远见,更需要耐心。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困境与突破口。无论是偏远山区的生态恢复项目,还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探索,书中都有详尽的复盘和总结。特别是对于资金筹措和跨部门协调这部分内容的探讨,写得非常接地气,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避而不谈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它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而是强调方法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工具箱,能够帮助从业者更科学、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想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规划师来说,是一本极佳的实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结构,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活的田野调查故事。读到关于某个古村落如何通过引入新的产业模式重新焕发生机的章节时,我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村民们从迷茫到重拾希望的微妙变化。作者在描述社会层面的影响时,尤为细腻,比如对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张力的探讨,写得非常深刻,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否就意味着要割舍掉那些有温度的“根”。书中对于社区营造的侧重点,也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规划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与在地居民深度对话、共同协商的结果。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让整本书的基调温暖而富有力量。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更侧重于一些操作层面的技巧展示,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乡村发展的哲学基础和宏观背景有着非常清晰的梳理。作者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乡村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乡村发展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其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在规划中的量化评估那几章,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于希望了解政策导向和未来趋势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虽然某些章节的阅读难度稍大,需要集中精力,但一旦理解透彻,会对整个乡村规划领域产生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朴实又现代的气息。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没想到里面的图文排版非常讲究,很多历史照片和现代设计图的对比,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部分,配有详细的航拍图和手绘草图,能直观地感受到规划师的思考过程,从宏观的区域布局到微观的公共空间设计,层次感很强。不过,说实话,有些技术术语的解释略显生硬,对于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消化。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觉效果和信息密度都很高,绝对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乡村生活美学指南”,让人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乏审美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