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定价:39.00元
作者:沈建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145474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经过多次修订、改版,在保留了上一版本概念清晰、重点突出的优点的同时,以光纤通信系统内在组成为主线,对全书框架进行了重新梳理。
内容提要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紧密结合光通信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理论和传输特性,光源和光发送机、光检测和光接收机的原理,无源器件及光放大器原理,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及性能指标,波分复用及光传送网、光接入网等光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新技术。
本书以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为主线,从单个器件介绍再到完整系统架构及性能,内容深入浅出、概念清楚,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可作为高校电子、通信和信息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章 导论
1.1 光纤通信的产生和发展
1.1.1 光通信的产生
1.1.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2 光纤通信系统
1.2.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1.2.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3 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
1.3.1 光纤通信系统的特点
1.3.2 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
1.3.3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1.4 习题
第2章 光纤与光缆
2.1 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2.1.2 光纤类型
2.1.3 光纤制造工艺
2.1.4 光缆及其结构
2.2 光纤传输原理
2.2.1 射线光学理论分析法
2.2.2 波动光学理论分析法
2.2.3 单模传输条件
2.3 光纤传输特性
2.3.1 损耗特性
2.3.2 色散特性
2.3.3 非线性效应
2.3.4 双折射与偏振模色散
2.4 常用光纤类型
2.5 习题
第3章 光源和光发送机
3.1 光源
3.1.1 激光产生原理
3.1.2 半导体激光器
3.1.3 发光二极管
3.2 光源调制
3.3 光发送机
3.3.1 光发送机的结构
3.3.2 光发送机的性能参数
3.4 习题
第4章 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4.1 光检测器
4.1.1 光检测原理
4.1.2 PIN光敏二极管
4.1.3 雪崩光敏二极管
4.1.4 PIN与APD对比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收机的结构
4.2.2 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4.3 灵敏度及噪声分析
4.3.1 理想接收机灵敏度
4.3.2 光接收机噪声分析
4.3.3 光接收机误码率
4.4 光中继机
4.5 习题
第5章 无源光器件
5.1 光纤连接器
5.1.1 光纤连接器原理
5.1.2 光纤连接器类型
5.1.3 光纤连接器性能参数
5.2 光纤耦合器
5.2.1 光纤耦合器原理
5.2.2 光纤耦合器结构
5.2.3 光纤耦合器性能参数
5.3 光衰减器
5.4 光隔离器与光环行器
5.4.1 光隔离器
5.4.2 光环行器
5.5 光调制器
5.6 光开关
5.6.1 机械光开关
5.6.2 固体波导光开关
5.7 习题
第6章 光放大器
6.1 光放大器基础
6.1.1 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6.1.2 光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6.1.3 光放大器的分类
6.2 掺铒光纤放大器
6.2.1 EDFA的特点
6.2.2 EDFA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2.3 EDFA的性能参数
6.2.4 EDFA的应用
6.3 光纤拉曼放大器
6.3.1 FRA的工作原理
6.3.2 FRA的结构
6.3.3 FRA的特点及应用
6.3.4 FRA的噪声特性
6.3.5 混合拉曼/掺铒光纤放大器
6.4 新型光纤放大器
6.4.1 光纤放大器的需求
6.4.2 掺镨氟基光纤放大器
6.4.3 掺铒波导放大器
6.4.4 遥泵放大技术
6.5 习题
第7章 数字传输体制
7.1 概述
7.2 准同步数字体系
7.2.1 PDH的复用原理
7.2.2 PDH复用主要技术
7.2.3 PDH技术特点
7.3 同步数字体系
7.3.1 SDH帧结构
7.3.2 SDH复用和映射过程
7.3.3 SDH网元设备
7.3.4 SDH网同步
7.3.5 SDH传送网
7.3.6 SDH网络管理
7.3.7 城域光纤通信网络
7.3.8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7.4 光传送网
7.4.1 OTN的基本原理
7.4.2 OTN的复用映射结构
7.4.3 OTN的关键技术
7.5 习题
第8章 光波分复用系统
8.1 波分复用原理
8.1.1 WDM系统的基本概念
8.1.2 WDM系统的应用形式
8.2 WDM系统结构及分类
8.2.1 WDM系统结构
8.2.2 WDM系统分类方法
8.2.3 WDM系统波长规划
8.3 WDM系统关键技术
8.3.1 光源技术
8.3.2 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
8.3.3 光波长转换器
8.3.4 光纤传输技术
8.3.5 光放大器增益钳制技术
8.3.6 光监控信道技术
8.4 WDM设备与组网
8.4.1 WDM设备类型及应用场合
8.4.2 WDM网络结构
8.4.3 WDM网络保护
8.5 光时分复用
8.6 习题
第9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
9.1 数字传输模型
9.1.1 数字传输模型的原理及意义
9.1.2 数字传输模型的分类
9.1.3 光传送网传输模型
9.2 光接口性能
9.2.1 SDH光接口性能
9.2.2 WDM光接口性能
9.3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性能
9.3.1 误码
9.3.2 抖动
9.3.3 漂移
9.3.4 延时
9.4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
9.4.1 基本概念
9.4.2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计算
9.4.3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指标要求
9.5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9.5.1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9.5.2 影响系统设计的主要参数
9.5.3 坏值法设计过程
9.6 习题
0章 光纤通信网
10.1 光接入网
10.1.1 接入网概述
10.1.2 光纤接入网
10.1.3 光接入网关键技术
10.1.4 无源光网络
10.2 计算机高速互联光网络技术
10.2.1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10.2.2 光纤通道
10.2.3 高速计算机光互联技术
10.3 智能光网络
10.3.1 智能光网络概述
10.3.2 自动交换光网络
10.3.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
10.4 全光网
10.4.1 全光网原理
10.4.2 全光交换技术
10.4.3 全光网节点技术
10.5 习题
1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11.1 相干光通信
11.1.1 相干光通信系统原理
11.1.2 相干光通信关键技术
11.2 光孤子通信技术
11.2.1 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1.2.2 影响光纤孤子通信系统容量的因素
11.3 空间光通信
11.3.1 空间光通信的原理和特点
11.3.2 大气激光通信系统
11.3.3 FSO关键技术
11.3.4 短距可见光通信
11.4 量子光通信
11.4.1 量子光通信原理
11.4.2 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
11.4.3 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11.5 习题
附录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光纤传感技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光纤通信本身,还拓展到了光纤技术的一些前沿应用领域,其中光纤传感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它详细介绍了基于光纤的各种传感原理,例如应力传感、温度传感、压力传感以及化学物质传感等。我特别对基于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的光纤传感技术印象深刻,它们能够实现分布式传感,即在一根光纤上可以测量多个点的信息,这在大型基础设施监测、管道泄漏检测以及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光纤的某些物理特性,比如折射率、吸收光谱等,来构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并举例说明了这些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光纤技术除了通信之外,在其他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了解和探索光纤技术世界的大门。
评分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点分布和讲解方式真的非常友好。我之前对光通信的一些概念,比如光调制和解调,一直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们是抽象的数学公式,很难与实际联系起来。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讲解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时,它不仅给出了数学表达式,还配有相应的波形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调制方式下信号的形态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调制格式,如QPSK、16QAM甚至64QAM,并解释了它们如何通过增加每个符号携带的信息量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在信噪比和相干检测方面的挑战。此外,关于误码率(BER)的概念以及影响误码率的各种因素,书中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介绍了前向纠错(FEC)技术是如何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降低误码率,从而提高传输可靠性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非常有帮助,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在复杂的信道条件下,我们依然能够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
评分这本书真是颠覆了我之前对光纤通信的一些固有认知,尤其是它在介绍基础原理时,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光纤的损耗机制时,作者不仅仅列出了瑞利散射、吸收等,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类型光纤在不同波长下的损耗特性,以及这些损耗对长距离传输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色散补偿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的成因,并介绍了各种补偿技术,包括色散位移光纤、光栅补偿器以及最新的动态色散补偿方法。这部分内容对于我理解现代高速光通信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让我明白为什么即使是先进的光纤,也无法完全避免信息失真,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克服这些挑战的。此外,书中对光放大器,特别是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原理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了解到它如何替代传统的电再生中继器,实现信号的无电再生放大,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容量和效率。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概念的清晰度和理论的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能让初学者快速入门,也能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填补了我过去学习中一个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光网络架构和协议层面。我一直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光通信网络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讲解。它不仅仅局限于单条光纤的传输,而是将视角扩展到整个网络层面,详细介绍了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点对点、环形、总线以及更加复杂的网状网络。书中对各种复用技术,包括波分复用(WDM)、时分复用(TDM)以及它们在现代光网络中的结合应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特别是对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介绍,让我对如何在一个光纤中承载上百个甚至上千个独立的通信信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背后涉及到的光源稳定性、滤波器精度以及信号分离技术都非常令人惊叹。另外,书中对光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如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做了详尽的描述,让我理解了它们在实现网络灵活性和可编程性方面的核心作用。读完这部分,我感觉我对构建和管理一个现代化的光通信网络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认识到技术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网络容量和灵活性的提升的。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光电探测和接收部分的内容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过去我总觉得光信号一旦传输到接收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简单地将其转换回电信号。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光电探测器本身的设计和性能对整个通信系统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详细介绍了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还深入探讨了光电探测器的一些关键性能参数,如响应速度、量子效率和噪声特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APD在实现内部增益方面的讲解感到着迷,它解释了APD是如何通过碰撞电离来放大光信号,从而提高接收灵敏度的。此外,书中对相干检测和非相干检测的比较分析也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相干检测在提高频谱效率和克服噪声方面的优势,以及它对激光光源相干性的高要求。这部分内容为我理解光通信系统的接收端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光电探测器和接收技术来最大化系统的性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