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縴通信係統(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
定價:39.00元
作者:瀋建華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1454748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經過多次修訂、改版,在保留瞭上一版本概念清晰、重點突齣的優點的同時,以光縴通信係統內在組成為主綫,對全書框架進行瞭重新梳理。
內容提要
《光縴通信係統(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緊密結閤光通信的發展,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光縴通信係統的構成及關鍵技術。具體內容包括光縴光纜的結構和類型,光縴的傳輸理論和傳輸特性,光源和光發送機、光檢測和光接收機的原理,無源器件及光放大器原理,光縴數字通信係統及性能指標,波分復用及光傳送網、光接入網等光網絡技術,以及無綫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新技術。
本書以光縴通信係統的組成為主綫,從單個器件介紹再到完整係統架構及性能,內容深入淺齣、概念清楚,覆蓋麵廣且重點突齣,可作為高校電子、通信和信息類專業本科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從事光縴通信工作的相關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章 導論
1.1 光縴通信的産生和發展
1.1.1 光通信的産生
1.1.2 光縴通信的發展曆程
1.2 光縴通信係統
1.2.1 光縴通信係統的基本結構
1.2.2 光縴通信係統的組成及作用
1.3 光縴通信的應用和發展
1.3.1 光縴通信係統的特點
1.3.2 光縴通信係統的應用
1.3.3 光縴通信的發展趨勢
1.4 習題
第2章 光縴與光纜
2.1 光縴光纜的結構和類型
2.1.1 光縴結構
2.1.2 光縴類型
2.1.3 光縴製造工藝
2.1.4 光纜及其結構
2.2 光縴傳輸原理
2.2.1 射綫光學理論分析法
2.2.2 波動光學理論分析法
2.2.3 單模傳輸條件
2.3 光縴傳輸特性
2.3.1 損耗特性
2.3.2 色散特性
2.3.3 非綫性效應
2.3.4 雙摺射與偏振模色散
2.4 常用光縴類型
2.5 習題
第3章 光源和光發送機
3.1 光源
3.1.1 激光産生原理
3.1.2 半導體激光器
3.1.3 發光二極管
3.2 光源調製
3.3 光發送機
3.3.1 光發送機的結構
3.3.2 光發送機的性能參數
3.4 習題
第4章 光檢測器和光接收機
4.1 光檢測器
4.1.1 光檢測原理
4.1.2 PIN光敏二極管
4.1.3 雪崩光敏二極管
4.1.4 PIN與APD對比
4.2 光接收機
4.2.1 光接收機的結構
4.2.2 光接收機的性能指標
4.3 靈敏度及噪聲分析
4.3.1 理想接收機靈敏度
4.3.2 光接收機噪聲分析
4.3.3 光接收機誤碼率
4.4 光中繼機
4.5 習題
第5章 無源光器件
5.1 光縴連接器
5.1.1 光縴連接器原理
5.1.2 光縴連接器類型
5.1.3 光縴連接器性能參數
5.2 光縴耦閤器
5.2.1 光縴耦閤器原理
5.2.2 光縴耦閤器結構
5.2.3 光縴耦閤器性能參數
5.3 光衰減器
5.4 光隔離器與光環行器
5.4.1 光隔離器
5.4.2 光環行器
5.5 光調製器
5.6 光開關
5.6.1 機械光開關
5.6.2 固體波導光開關
5.7 習題
第6章 光放大器
6.1 光放大器基礎
6.1.1 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6.1.2 光放大器的主要參數
6.1.3 光放大器的分類
6.2 摻鉺光縴放大器
6.2.1 EDFA的特點
6.2.2 EDFA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6.2.3 EDFA的性能參數
6.2.4 EDFA的應用
6.3 光縴拉曼放大器
6.3.1 FRA的工作原理
6.3.2 FRA的結構
6.3.3 FRA的特點及應用
6.3.4 FRA的噪聲特性
6.3.5 混閤拉曼/摻鉺光縴放大器
6.4 新型光縴放大器
6.4.1 光縴放大器的需求
6.4.2 摻鐠氟基光縴放大器
6.4.3 摻鉺波導放大器
6.4.4 遙泵放大技術
6.5 習題
第7章 數字傳輸體製
7.1 概述
7.2 準同步數字體係
7.2.1 PDH的復用原理
7.2.2 PDH復用主要技術
7.2.3 PDH技術特點
7.3 同步數字體係
7.3.1 SDH幀結構
7.3.2 SDH復用和映射過程
7.3.3 SDH網元設備
7.3.4 SDH網同步
7.3.5 SDH傳送網
7.3.6 SDH網絡管理
7.3.7 城域光縴通信網絡
7.3.8 基於SDH的多業務傳送平颱
7.4 光傳送網
7.4.1 OTN的基本原理
7.4.2 OTN的復用映射結構
7.4.3 OTN的關鍵技術
7.5 習題
第8章 光波分復用係統
8.1 波分復用原理
8.1.1 WDM係統的基本概念
8.1.2 WDM係統的應用形式
8.2 WDM係統結構及分類
8.2.1 WDM係統結構
8.2.2 WDM係統分類方法
8.2.3 WDM係統波長規劃
8.3 WDM係統關鍵技術
8.3.1 光源技術
8.3.2 波分復用器/解復用器
8.3.3 光波長轉換器
8.3.4 光縴傳輸技術
8.3.5 光放大器增益鉗製技術
8.3.6 光監控信道技術
8.4 WDM設備與組網
8.4.1 WDM設備類型及應用場閤
8.4.2 WDM網絡結構
8.4.3 WDM網絡保護
8.5 光時分復用
8.6 習題
第9章 光縴通信係統性能
9.1 數字傳輸模型
9.1.1 數字傳輸模型的原理及意義
9.1.2 數字傳輸模型的分類
9.1.3 光傳送網傳輸模型
9.2 光接口性能
9.2.1 SDH光接口性能
9.2.2 WDM光接口性能
9.3 光縴數字通信係統性能
9.3.1 誤碼
9.3.2 抖動
9.3.3 漂移
9.3.4 延時
9.4 光縴通信係統可用性
9.4.1 基本概念
9.4.2 光縴通信係統可用性計算
9.4.3 光縴通信係統可用性指標要求
9.5 光縴通信係統設計
9.5.1 光縴通信係統設計的主要方法
9.5.2 影響係統設計的主要參數
9.5.3 壞值法設計過程
9.6 習題
0章 光縴通信網
10.1 光接入網
10.1.1 接入網概述
10.1.2 光縴接入網
10.1.3 光接入網關鍵技術
10.1.4 無源光網絡
10.2 計算機高速互聯光網絡技術
10.2.1 光縴分布式數據接口
10.2.2 光縴通道
10.2.3 高速計算機光互聯技術
10.3 智能光網絡
10.3.1 智能光網絡概述
10.3.2 自動交換光網絡
10.3.3 通用多協議標簽交換
10.4 全光網
10.4.1 全光網原理
10.4.2 全光交換技術
10.4.3 全光網節點技術
10.5 習題
1章 光縴通信新技術
11.1 相乾光通信
11.1.1 相乾光通信係統原理
11.1.2 相乾光通信關鍵技術
11.2 光孤子通信技術
11.2.1 光孤子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
11.2.2 影響光縴孤子通信係統容量的因素
11.3 空間光通信
11.3.1 空間光通信的原理和特點
11.3.2 大氣激光通信係統
11.3.3 FSO關鍵技術
11.3.4 短距可見光通信
11.4 量子光通信
11.4.1 量子光通信原理
11.4.2 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
11.4.3 量子密鑰分配協議
11.5 習題
附錄
術語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齣版確實填補瞭我過去學習中一個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光網絡架構和協議層麵。我一直對如何構建一個穩定高效的光通信網絡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係統性的講解。它不僅僅局限於單條光縴的傳輸,而是將視角擴展到整個網絡層麵,詳細介紹瞭不同的網絡拓撲結構,如點對點、環形、總綫以及更加復雜的網狀網絡。書中對各種復用技術,包括波分復用(WDM)、時分復用(TDM)以及它們在現代光網絡中的結閤應用,進行瞭細緻的闡述。特彆是對密集波分復用(DWDM)的介紹,讓我對如何在一個光縴中承載上百個甚至上韆個獨立的通信信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背後涉及到的光源穩定性、濾波器精度以及信號分離技術都非常令人驚嘆。另外,書中對光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如光分插復用器(OADM)和可重構光分插復用器(ROADM)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做瞭詳盡的描述,讓我理解瞭它們在實現網絡靈活性和可編程性方麵的核心作用。讀完這部分,我感覺我對構建和管理一個現代化的光通信網絡有瞭全新的理解,也認識到技術進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動網絡容量和靈活性的提升的。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光電探測和接收部分的內容時,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過去我總覺得光信號一旦傳輸到接收端,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簡單地將其轉換迴電信號。然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光電探測器本身的設計和性能對整個通信係統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不僅詳細介紹瞭PIN光電二極管和雪崩光電二極管(APD)的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還深入探討瞭光電探測器的一些關鍵性能參數,如響應速度、量子效率和噪聲特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APD在實現內部增益方麵的講解感到著迷,它解釋瞭APD是如何通過碰撞電離來放大光信號,從而提高接收靈敏度的。此外,書中對相乾檢測和非相乾檢測的比較分析也非常到位,讓我理解瞭相乾檢測在提高頻譜效率和剋服噪聲方麵的優勢,以及它對激光光源相乾性的高要求。這部分內容為我理解光通信係統的接收端設計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認識到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光電探測器和接收技術來最大化係統的性能。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於光縴傳感技術在現代工業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光縴通信本身,還拓展到瞭光縴技術的一些前沿應用領域,其中光縴傳感部分是我最感興趣的。它詳細介紹瞭基於光縴的各種傳感原理,例如應力傳感、溫度傳感、壓力傳感以及化學物質傳感等。我特彆對基於布裏淵散射和拉曼散射的光縴傳感技術印象深刻,它們能夠實現分布式傳感,即在一根光縴上可以測量多個點的信息,這在大型基礎設施監測、管道泄漏檢測以及地質災害預警等方麵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利用光縴的某些物理特性,比如摺射率、吸收光譜等,來構建各種類型的傳感器,並舉例說明瞭這些傳感器在環境監測、醫療診斷以及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實際應用。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光縴技術除瞭通信之外,在其他領域也展現齣瞭巨大的價值和發展前景,為我打開瞭另一扇瞭解和探索光縴技術世界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真是顛覆瞭我之前對光縴通信的一些固有認知,尤其是它在介紹基礎原理時,並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和發展趨勢。例如,在講解光縴的損耗機製時,作者不僅僅列齣瞭瑞利散射、吸收等,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類型光縴在不同波長下的損耗特性,以及這些損耗對長距離傳輸的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色散補償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細闡述瞭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的成因,並介紹瞭各種補償技術,包括色散位移光縴、光柵補償器以及最新的動態色散補償方法。這部分內容對於我理解現代高速光通信係統的設計至關重要,讓我明白為什麼即使是先進的光縴,也無法完全避免信息失真,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來剋服這些挑戰的。此外,書中對光放大器,特彆是摻鉺光縴放大器的原理和應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瞭解到它如何替代傳統的電再生中繼器,實現信號的無電再生放大,從而大大提高瞭網絡的傳輸容量和效率。總的來說,這本書在概念的清晰度和理論的深度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能讓初學者快速入門,也能為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評分從一個初學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知識點分布和講解方式真的非常友好。我之前對光通信的一些概念,比如光調製和解調,一直感到有些模糊,總覺得它們是抽象的數學公式,很難與實際聯係起來。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圖示和通俗易懂的比喻,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在講解幅度調製、頻率調製和相位調製時,它不僅給齣瞭數學錶達式,還配有相應的波形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調製方式下信號的形態變化。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先進的調製格式,如QPSK、16QAM甚至64QAM,並解釋瞭它們如何通過增加每個符號攜帶的信息量來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同時也指齣瞭它們在信噪比和相乾檢測方麵的挑戰。此外,關於誤碼率(BER)的概念以及影響誤碼率的各種因素,書中也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分析,並介紹瞭前嚮糾錯(FEC)技術是如何通過引入冗餘信息來降低誤碼率,從而提高傳輸可靠性的。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通信係統的性能評估和優化非常有幫助,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即使在復雜的信道條件下,我們依然能夠實現高可靠性的數據傳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