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害怕你,你J输了!
真正好的教育,不吼、不打、不骂、不生气,用好方法改变孩子的性格和习惯,才能好妈妈的做法!
读懂自己的孩子,进入他的内心SJ,和孩子一起成长!
57个核心方法,让孩子远离叛逆和对抗,改变马上看得见!
|D一章| 谁的童年不犯错? 001
1 让孩子害怕你,你J失败了 002
2 不要对孩子随便发脾气 005
3 你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指挥官” 008
4 带给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011
5 谁的童年不犯错? 014
6 妈妈脾气差,孩子J爱生病 017
7 性格好的孩子,家庭环境也不会差 020
|D二章| 你真的读懂孩子了吗? 023
1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原因 024
2 读懂自己的孩子 027
3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030
4 你不认可的事,孩子可能会觉得有趣 033
5 孩子接触什么,J会模仿什么 036
6 你期望的事,未必孩子都能做到 039
7 孩子年龄越大,想法越多 042
8 叛逆期的躁动在所难免 045
9 孩子的天职是成长,不是考试 048
10 再忙,也要分一些精力给孩子 052
|D三章| 为何孩子闷在心里不想说? 055
1 永远不要低估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056
2 越沟通,孩子越会把你D朋友 059
3 鼓励孩子说出想法 062
4 亲密的动作能增进感情 065
5 接受孩子的感受,做个好听众 068
6 努力让自己成为有趣的妈妈 071
7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075
|D四章| 不生气,不等于纵容孩子 077
1 打骂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078
2 不发脾气不代表不管孩子 081
3 严肃地告诉孩子问题出在哪里 083
4 表达你对他(她)的期望和立场 086
5 给孩子选择弥补错误的机会 088
6 尽可能地提供选择给他(她) 091
7 鼓励孩子采取行动 094
8 为避免下次犯错,立下约定 097
|D五章| 孩子学不学,其实全看你 101
1 你是乐于阅读和学习的妈妈吗? 102
2 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105
3 孩子也需要“心灵鸡汤” 108
4 很多学习都是从生活开始的 111
5 帮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 113
6 奖励给得太多,味道J变了 116
7 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119
8 师生关系不融洽,也会影响学习 122
|D六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127
1 自尊和自信,是孩子一生的保障 128
2 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132
3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134
4 你的每一次赞美都很重要 137
5 肯定孩子的每次努力,即使他(她)并没有成功 140
6 D孩子情绪低落时,给他(她)温暖143
7 不要动不动J夸别人的孩子 146
8 借助别人的话来夸奖自己的孩子 148
9 把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 150
|D七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153
1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154
2 把好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156
3 或许你有点舍不得孩子告别依赖 158
4 孩子有怎样的童年,J会有怎样的人生162
5 不溺爱、不盲爱、不狭隘 165
6 让孩子成为幸福家庭的共建者 167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口吻,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和你分享她的感悟和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情绪的源头”那一章节,她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压力,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长期压抑的委屈。比如,她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那个“小小孩”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的创伤被触发了。这个角度非常犀利,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以前总觉得是孩子不听话惹我生气,现在才明白,很多时候,我是在对我的过去发脾气。书中提供的方法也不是那种“深呼吸三次,数到十”的空泛建议,而是非常具体的,比如如何建立“情绪防火墙”,如何设置“暂停键”的仪式感。我尝试了其中一个“三分钟情绪梳理法”,效果出奇地好,至少在爆发的临界点,我能找到一个缓冲地带。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全新的认知,感觉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不再是紧绷的弦。
评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近乎怀疑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育儿心法”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是贩卖焦虑或者提供不切实际的完美模板。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她自己曾经也是一个“爆炸点”很多的妈妈,这一点非常难得。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圣人,而是坦诚地分享了那些“翻车”的瞬间,以及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特别是关于“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和外界干扰”那一部分,写得极其到位。我们做妈妈的,常常在家里已经快要失控时,还要面对来自老人的、朋友的,甚至只是路人的“建议”或“评判”,这些瞬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教我们的不是如何反驳,而是如何优雅地保护自己的“能量场”,如何在不伤害关系的前提下,坚定地维护自己育儿的节奏。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更像是听一位幽默的智者在分享她的人生智慧,每翻开一页,都能找到一个可以立刻付诸实践的小技巧,非常实用,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一本育儿书,没有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概念,而是采用了“情景剧”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我特别欣赏它对“无力感”的处理。很多妈妈都会陷入一种“我尽力了,但还是不够好”的自我怀疑中,这种无力感是比愤怒本身更具破坏性的情绪。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这种无力感是如何滋生的,她把焦点从“孩子的表现”转移到了“妈妈自身的控制欲”上。例如,她深入探讨了完美主义倾向如何加剧了挫败感,并提出了“允许不完美存在”的哲学。阅读时,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那种“终于有人懂我了”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流了好几次泪,但那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被释放的泪水。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理按摩,它不是要让你变成一个永远不会生气的超人,而是教会你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如何让愤怒成为一个可以被观察、被对话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压抑的怪物。它的文字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治愈力。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哲学思辨类书籍的读者,通常对“实用指南”类的读物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深刻的自我觉察与日常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探讨的不是表面的“如何控制音量”,而是更底层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控制?”作者引入了许多关于依恋理论和自我边界的讨论,但解释得极其通俗易懂,完全没有学术的冷硬感。她把妈妈这个角色,从一个被动应对挑战的执行者,提升到了一个主动塑造家庭情感环境的设计师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我关怀”的论述,它不再是“给自己放个假”这样肤浅的口号,而是把它定义为一种维持长期情绪稳定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它告诉我,一个能量充沛的母亲,不是因为她完美,而是因为她懂得如何持续地为自己的“能量库”充电。这本书读完后,我感到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一种向前的驱动力,是那种“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知道该怎么做”的笃定感,非常鼓舞人心。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沟通模式”的重塑。我发现我过去很多次爆发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严重,而是因为我和伴侣、孩子之间的沟通陷入了僵局。作者笔下的亲子互动,仿佛就是我家客厅上演的真实场景:孩子用哭闹表达需求,我用吼叫回应,最终双方都带着委屈进入冷战。书中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场景下的变体”非常具有操作性。它强调的不是语言的华丽,而是“意图的清晰”。例如,当孩子打翻牛奶时,以前我会说“你太不小心了!”,现在我尝试按照书里的引导,先表达自己的观察(牛奶洒了),再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有点沮丧,因为需要收拾),最后提出具体的需求(下次请小心点,好吗?)。这种转变看似微小,但效果是颠覆性的。它让冲突从“对人不对事”变成了“共同解决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家庭氛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不生气”这个范畴,它是在重塑整个家庭的互动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